Workflow
体育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郑州“硬核”举措力推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州日报· 2025-10-31 09:05
政策支持 - 即将出台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对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的单位根据累计售票人数、收入等分档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 [2] - 根据年度票务收入分档给予票务平台最高200万元奖励,根据场馆累计承办场次分档给予场馆最高120万元奖励 [2] - 对经国际组织授权的高水平赛事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补贴,对全国性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补贴 [2] 产业联动与消费促进 - 推出演艺赛事优惠政策,观众凭门票在活动前后一天可于全市餐饮、酒店、景区和商圈享受专属折扣,试行期一年 [3] - 已有150余家餐饮住宿企业、37家星级饭店、近30家A级景区参与优惠,其中14家景区提供门票免费政策 [3] - 计划推出演唱会专属“粉丝大礼包”,包含城市特色文创礼品和合作商家电子优惠券包 [3] - 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商贸、会展联动,打造“观赛+旅游+消费”一站式体验,实施“跟着赛事游郑州”、发放体育消费券等举措 [4] 体育赛事发展规划 - 作为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计划引进2至3项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赛事 [4] - 将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联赛和城市联赛作为关键支撑,每年举办不少于8项 [4] -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组织不少于1000场次,系统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不少于45项 [4] - 鼓励各区市打造特色赛事,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4] 核心场馆运营成果 - 郑州奥体中心承载全市90%以上演唱会活动,成为区域演艺新地标和流量引力场 [5] - 自2023年以来成功举办大型演艺活动90余场,吸引观众超150万人次,其中80%为市外观众 [5] - 演艺活动累计带动全市“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近百亿元 [5] - 体育赛事方面已承办10余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稳居国内一流赛会场馆行列 [5]
体育行业深度报告:以赛事驱动本土体育万亿市场
东莞证券· 2025-10-30 19: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标配(首次)[1] 报告核心观点 - 体育赛事是驱动中国本土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体育产业已达到万亿规模,但商业化程度相较欧美成熟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正处于政策加码、消费升级与市场化的交汇阶段,长期看好赛事IP驱动产业升级的潜力[2][60] 体育经济潜力与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 全球体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市场规模超4630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8千亿美元级别,年均复合增长率7%[9] - 体育产业具备显著经济乘数效应,以欧盟为例,2019年体育产业合计贡献GDP达6275亿欧元,占欧盟总GDP的3.4%,整体乘数效应为1.62[10][11] - 体育产业是重要的就业创造领域,2019年欧盟体育产业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达927.46万个,约占欧盟总就业的3.8%[13][17] - 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总规模从2015年的1.7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67万亿元,产业增加值达1.4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01%[19][20] -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快速转型,2023年体育服务业总产值占比已达57.3%,增加值占比达72.7%,取代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24][25][28] 体育赛事驱动体育产业升级 - 体育赛事是撬动体育产业价值的关键环节,能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与消费需求,带动门票、转播、广告、文旅等相关消费场景,形成产业乘数效应[29] - 全球体育赛事市场价值巨大,2020年总规模约321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体育娱乐板块(含博彩、电竞等)收入将达1740亿美元,占比升至42%,成为最大价值来源[33][34] - 以F1赛事为例,其收入自2017年至2024年增长91.2%,其中媒体版权费从6.066亿美元增至11.18亿美元,赞助费从2.68亿美元增至6.39亿美元,彰显顶级赛事强大的商业化能力[38][40] - 赛事IP衍生内容(如Netflix纪录片《F1:极速求生》)能有效吸引年轻观众,实现粉丝破圈增长,为IP运营带来持续变现能力[42] - 体育赛事带来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例如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达14.06亿元,综合产出效应39.28亿元,有效拉动旅游等相关产业[47] 国内体育商业化潜力释放与政策催化 - 中国家庭体育观赛兴趣集中于篮球(58%)和足球(53%),其他项目关注度相对较低,显示赛事IP供给与市场培育存在提升空间[49] - 中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持续增长,2020年7岁及以上居民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67.5%,较2014年增长18.5个百分点,为赛事经济奠定观众基础[53] - 本土赛事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例如"苏超"前六轮带动相关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53] - 政策持续加码支持体育产业发展,2025年出台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目标,并计划推出赛事经济专项政策[55][59] 投资策略 - 建议关注体育赛事产业链相关公司,报告提及力盛体育(002858)[2][60][61]
(经济观察)海南自贸港新政促旅游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10-12 22:06
政策核心与市场开放 - 《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游条例》于12月1日施行 专设“旅游开放与国际化”章节 旨在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1] - 逐步放宽或取消外商投资旅游业限制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除台湾地区外的出境旅游业务 [1] - 支持国际旅游开发和运营主体通过独资 联合经营 设立分支机构 并购重组等方式落户海南 [1] 旅游服务与国际合作 - 实施更大范围旅游免签入境政策 提升境外线上预订 入境通关 金融支付等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 [2] - 目前86国公民可持普通护照免签入境海南 国庆中秋假期海口首次跻身最受外国朋友欢迎的国内城市前十名 [2] - 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邮轮母港建设并吸引国际邮轮注册 [2] 消费与产业升级 - 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免税购物目的地 [2] - 鼓励引进国际高水平演艺活动和体育 电竞等赛事 允许设立中方控股的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 [2] - 支持高水平建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实施境外患者诊疗便利化措施 [2] 企业反应与人才支撑 - 旅游业界人士认为新政使行业迎来开放新机遇 为企业开拓国际客源市场注入信心 [1][3] - 海南省吉米藩旅行社有限公司去年接待越南入境游客2万余名 正计划开拓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源市场 [1] - 鼓励引进和培养旅游领域国际人才 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海南合作或独立办学 [3]
7万亿的体育大蛋糕要怎么做
虎嗅· 2025-10-10 15:46
行业定位与宏观重要性 - 体育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1] - 全球范围内,体育是仅次于电子游戏和电视的第三大娱乐产业,收入规模是音乐产业的两倍多 [10] - 美国体育行业总产值达4410亿美元,是汽车产业的两倍,影视行业的7倍 [10] - 美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3%,中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约为1.2% [2] 全球成熟市场商业模式 - 欧美体育构建了完整产业链,覆盖体育资产、营销经纪、票务、赞助、媒体、周边及博彩等领域 [11] - 产业链以赛事为核心,依托专业营销公司策划推广,借由媒体辐射全球 [11] - 职业体育联盟(如NBA、NFL、英超)是商业化的起点和价值源头,通过组织赛事分享门票、媒体、赞助和周边收益 [13] - NFL年总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媒体合作收入突破100亿美元,超级碗平均观众数过亿 [14][15] - 英超每年为英国贡献旅游收入达30亿英镑,并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 [10]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过去十年,中国体育产业保持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23年总规模达到3.95万亿元 [19] -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0.8%提升至约1.2% [19] - 居民体育消费意愿增强,杭州亚运会票务收入突破6.1亿元,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房超8000万元 [19] - 本土赛事如苏超单场最高现场观众超6万人,前六轮比赛拉动当地相关消费380亿元,直播观看人次超13亿 [37] 中国与成熟市场的主要差距 - 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及消费结构与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最突出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足 [7] - 中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的1/6 [23] - 中国体育消费以购买设备为主,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来自体育用品,而赛事和健身等服务型消费仅占11% [25][26] - 作为对照,美国在2014年时服务类消费就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 [26] - 缺乏具有号召力的优质体育IP,CBA和中超年收入仅在1–3亿美元区间,而NBA、NFL等头部联盟年收入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 [31][32] 政策驱动与发展方向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突破7万亿元的目标 [5] - 新政重点直指供给端,包括丰富赛事体系、升级体育产品、拓展消费场景、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及提供金融与人才支持 [6][34] - 政策思路借鉴欧美成熟经验,旨在打造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6][35] - 政策释放出更强的市场化信号,鼓励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47] 未来增长潜力与关键环节 - 滑雪、攀岩、冰球、潜水等小众运动正成为年轻人新宠,带动教练、培训、装备制造、旅游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兴起 [40] - 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从举国体制向全民参与转型,建立完整的价值链,让各环节与球迷形成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49] - 优质、具有观赏性的赛事是核心,能吸引观众、提高参与度,并带动用户消费 [50] - 需要完善社会化基础设施,包括高质量场馆硬件和良好的制度、金融环境软件 [51]
21社论丨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9:58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1]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1]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服务消费强劲增长 - 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 [2] - 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4%、50% [2] - 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15.4% [2] 消费行为与趋势转变 - 消费从物质占有转向重视精神体验,从“看景点”转向“品文化” [2] - 出现“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体融合趋势 [2] - 县域小众目的地热度提升,部分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 [2] 文旅活动带动效应 - 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节在假期举行,形成完整消费链条 [3] - 赛事与演出带动“交通+观赛+住宿+餐饮+游览”消费 [3] - IP效应显现,如影视作品带动取景地旅游热度 [3]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高质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不足,存在同质化现象 [3] - 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加大高质量“内容创意”供给,打造知名IP [3] - 需形成“深度体验—情感共鸣—持续消费—扩大生产”的产业生态 [4]
长假消费市场人气旺亮点多
新华社· 2025-10-10 08:35
假期整体消费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 [1] - 10月1日至7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8.8%,营业额同比增长6.0% [1] 商品消费亮点 - 节日期间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7.9% [1] -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3% [1] - 国潮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14.1% [1] - 低油、低糖月饼受到消费者青睐 [1] 服务消费表现 - 国庆档电影票房超17.9亿元 [1] - 多项体育赛事掀起观赛热潮,各地开设集美食、文创与特色商品为一体的观赛“第二现场” [1]
消费市场人气旺亮点多(锐财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6:4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消费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多项宏观数据表明消费复苏基础不断巩固,文旅市场表现尤为亮眼 [4][5]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 [5] - 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5]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5] - 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 [5] - 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5] 消费结构亮点 - 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7.9% [7] -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3% [7] - 国潮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14.1% [7] - 国庆档电影票房超17.9亿元 [7] - 夜游搜索热度环比增幅超200%,部分场馆夜间热度同比涨超5倍 [7] - 同时预订2个及以上城市的用户占比同比增长超过20% [8] - 连住2天及以上的国内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52% [8] - 国内非一线城市的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 [8] - 非一线城市用户预订跟团游产品的花费同比增长超过33% [8] 旅游市场趋势 - 长线跨省、跨境旅行趋势明显,机票长距离航段增速显著 [6] - 签证政策优化及国际航班增加使得出入境市场供需两旺 [6] - 消费趋势反映出消费者走得更远、玩法更多、品质更高的旅行新趋势 [8] 政策与创新举措 - 全国举办超2.9万场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9] - 四川统筹发放4亿元消费券,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重点领域 [9] - 景区应用智能预约、拥堵预警等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9]
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6:35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1]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1]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服务消费强劲增长 - 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4%、50% [2] - 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15.4% [2] - 消费趋势从物质占有转向重视精神体验,从“看景点”转向“品文化” [2] 文旅消费新趋势 - 旅游需求从传统热点景区转向文物游、博物馆游、工业旅游等深度游 [1][2] - 出现“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体融合趋势 [2] - 县域小众目的地热度提升,部分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 [2] 赛事演出的带动效应 - 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活动贯穿假期,形成“交通+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3] - 赛事与演出成为各地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 [3] 文化IP的驱动作用 - IP效应显现,如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黑神话:悟空》等显著带动相关地区旅游 [3] - 创造核心文化IP可扩展主题住宿、定制餐饮、文创商品等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4] 行业供给现状与挑战 - 与需求相比,高质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仍然不足 [3] - 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现象,“沉浸式、可分享、强互动”的消费诉求尚需进一步满足 [3] - 需要大力推动内容创意产业发展,打造知名IP以提升文化产品供给魅力 [3][4]
运动“嗨”国庆 假期“动起来” “体育+文旅”释放消费新动能
央视网· 2025-10-09 12:09
体育消费动能强劲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体育消费动能强劲,观看体育比赛和“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度假新选择 [1] - 浙江城市篮球联赛密集推出19场赛事,配套文旅市集拉动多业态综合消费超过1亿元 [5] - 湖南“湘超”赛事联动文旅资源,多处景区向购票观众免费开放,推动全域旅游显著升温 [5] 户外运动线路成为新时尚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14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在户外运动中游览山水风光成为度假新时尚 [9] - 辽宁大连围绕58公里黄金海岸线打造户外运动线路,国庆期间推出山海赛事及文体旅活动80余项,参与群众近百万人 [11] - 广东清远以“亲水”为主题打造户外运动线路,整合自然景区和体育设施,串联徒步、漂流等运动场景 [13] 城市体育公园人气旺盛 - 用运动为假期充电成为度假新选项,城市体育公园人气爆棚 [16][17] - 上海杨浦区一处体育公园的亲水河道中,人们体验皮划艇等别样乐趣 [19] - 四川成都动感熊猫体育公园的羽毛球、篮球等场地人气十足,入园锻炼人数较平日增长30%左右 [21]
国庆假期演出市场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增长34.1%
北京商报· 2025-10-08 11:01
线下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场次近1.5万场,同比上涨约4.4% [7]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 [7]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64%、66.6%和39.7% [7] 线下演出市场下沉趋势 - 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1][7]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为演出数量增速最快的下沉城市 [5][7] - 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下沉市场观众青睐 [7] 线下演出品类偏好变化 - 脱口秀、Livehouse等小众演出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 [1] - 以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 [7] - 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7] 线上文娱消费趋势 - 大屏端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3% [1] - 动漫观看时长激增76%,成为国庆阖家欢新纽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