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唱会
icon
搜索文档
从一票难求到盛事之都 香港如何抓住“演唱会经济”的流量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2:50
演唱会市场需求与热度 - 香港演唱会市场需求旺盛,林子祥与叶倩文时隔27年的合体演唱会五场门票开卖即售罄,呈现一票难求的局面[1] - 观众基础广泛,包括华语乐坛实力派歌手及国际顶流艺人,吸引大量本地及外地观众[1]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香港共举办超过285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超过390万观众,其中旅客超过140万人次[2] - 90后、00后已成为演艺消费主力军,在携程展演频道上00后订单占比达30%[11] 香港演唱会产业的核心优势 - 产业拥有数十年积累的软实力,包括近乎苛刻的行业标准、深厚的观众基础以及顶尖的专业人才库[1] - 红磡体育馆作为行业标杆,其四面台设计重塑了歌手与观众的互动模式,座位规模达12000个,是华语乐坛的圣地[3] - 香港具备成熟的制作流程与专业人才体系,涵盖舞台机械、音响工程到现场乐手等,以超高的制作水准和稳定的现场发挥著称[3] - 香港作为亚洲航空枢纽,拥有世界级机场,便于吸引亚太地区观众,并可联动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文旅资源[5] 场馆设施与承接能力 - 启德体育园于今年3月正式启用,是香港规模最大的体育基建项目,其主场馆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并配有可开合上盖,室内体艺馆可容纳约1万名观众[4] - 启德体育园显著提升了香港承接超大型演出的能力,自3月以来已举办超过15场大型演唱会,观众超五成来自内地和海外[4][5]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启德体育园观众入场人数达59万人次,亚洲国际博览馆达22.1万人次,红馆则超27万人次[6] - 启德体育园地处香港轨道交通枢纽,通过地铁网络连接西九龙高铁站,便于吸引大湾区及内地其他城市观众[5] 演唱会经济效应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的大型演唱会为香港带来约34亿港元的消费额[2] - 演唱会期间香港酒店价格较平日上涨20%至50%,以三星级酒店为例,平日房价为500至700港元,大型活动期间可升至1500至1600港元[11] - 演唱会衍生品消费,如传统周边商品、IP联名与跨界合作产品,对吸引Z世代消费有正向效果,例如周杰伦演唱会期间的快闪店及联名系列[12] 发展机遇与优化建议 - 建议推出“演唱会夜缤纷”活动,在演唱会结束后举办美食和购物市集,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带动周边消费[8] - 建议打破固定场馆思维,利用特色城市空间如浅水湾、圣约翰大教堂等举办活动,将盛事与城市独特气质融合[9] -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要巩固香港成为国际文化盛事之都,促进盛事经济[12] - 面对新加坡、曼谷等城市的竞争,建议研究下调盛事活动相关税项,并设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以提高本地竞争力[13][14]
为热爱买单 年轻人这样安排“情绪假期”
中国青年报· 2025-10-10 08:42
行业核心观点 - 年轻消费群体通过购买二次元周边、参与体验式活动等方式进行“情绪消费”,旨在获得情感陪伴和心理满足,该消费模式已超越简单的购物行为,成为探索生活可能性和塑造自我认知的实践 [2][3][6] 消费群体与行为特征 - 消费主体为学生和年轻职场人士,他们利用节假日进行“情绪假期”消费,为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充电 [1][2] - 消费动机主要为“为热爱买单”,商品被视作一份心情、一段体验以及与喜爱事物紧密相连的感觉,具有情感陪伴价值 [2] - 典型消费行为包括购买“谷子”(二次元周边,如徽章、钥匙扣、亚克力板等)、玩盲盒、参与剧本杀、观看演唱会等 [2][3][4] 消费模式与趋势 - 消费模式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特征,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同频体验,再回归线上分享,形成“体验—记录—再传播”的情绪循环 [4] - 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消费者从冲动下单转向“买得对”,更注重明确自身真实需求,将预算集中在100%喜欢的物品上 [5][6] - 部分消费者开始将收藏品视为具有升值潜力的资产,并会衡量溢价是否在承受范围内 [6] 市场规模与消费能力 - 个体消费者支出可观,例如有学生消费者每月在“谷子”上的平均花费达1500元,并拥有上百个动漫徽章收藏 [2] - 消费者通过兼职等工作收入来支持其兴趣消费,使得消费行为更具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2][5] 产品与体验特性 - 产品吸引力在于其精美的工艺设计以及能够将二次元人物带入现实的情感连接 [2][3] - 体验式消费(如剧本杀)的价值在于提供沉浸式故事体验,让消费者暂时脱离现实,与朋友共创经历 [4] - 社交互动和认同是消费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社交平台分享藏品并获得回复能带来显著满足感 [2][4] 监管环境 - 监管机构已针对盲盒等新兴消费模式出台规范,要求公示抽取概率、设定消费上限,并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 [6] - 司法实践对“付费抽道具-循环抽盒”等赌博化盲盒模式进行打击,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6]
赛事IP、演唱会:引爆国庆文旅市场新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7:13
文章核心观点 - 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在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中扮演“顶级流量引擎”角色,从孤立娱乐活动转变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有效串联餐饮、住宿、购物、景区游览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流量与经济双赢 [1][4][7] 假期出行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客单价同比提升14.6% [1]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机票量同比增长超三成,覆盖国内近百个城市 [1] - 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 [2] - 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使出行高峰从9月27日延续至10月12日,拉长文旅消费周期 [2] - 节后3天境外热门目的地酒店预订同比增近一倍 [2]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 [2] - 全国铁路预计10月8日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9月29日至10月7日已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 [3] - 9月29日至10月5日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环比增长13%,同比2024年增长3%,同比2019年增长18% [3] 体育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 - 中国网球公开赛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 [4] - 中网“超级星期六”入园4.5万人次打破纪录,男单决赛钻石球场上座率达97% [4]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 [4] - 中网对亚奥商圈消费拉动效应达1:7.4,商圈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4]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赛事期间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 [5] - WTT累计售出门票超8.5万张,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 [5]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售罄,创该赛事自2009年创办以来最快售罄纪录 [5] 音乐文化活动及区域表现 - 成都赛艇公开赛创新“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多个热门景点享折扣,推动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三席 [6] - 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等数千场活动吸引大量年轻游客,将广州送入热门城市前五 [6] - 安徽马鞍山“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银河左岸音乐节”刺激当地节日期间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2.1倍 [7] 新兴消费模式与趋势 - “为一场赛事、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新度假方式,形成“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7] - 购买“第一张出境机票”用户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3~17岁用户增长63%、18~22岁用户增长58%,俄罗斯成为Top3热门目的地 [3] - 赛事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体育赛事从单一竞技活动转变为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7]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直接为一座城市带来数十万级跨省游客,产生机票、酒店、餐饮、景区等综合消费 [7] 行业长期发展关键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票根转化为能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票根应是深度体验城市的起点 [8] - 长期“人气”需构建市场化“造节”理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高频次、游客可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并优化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 [7] - 专业体育赛事是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增量市场,游客需求包括综合性文娱活动和服务消费 [8] - 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案例实现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实现对目的地整体消费拉动 [8]
赛事IP、演唱会,成引爆国庆文旅市场新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2:10
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总体表现 - 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客单价同比提升14.6% [1]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入境游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三成 [1] - 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 [2] - 全国铁路在假期运输期间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10月8日预计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 [3] - 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同比2024年增长3%,同比2019年增长18% [3] 消费行为与模式新趋势 - “错峰出行”趋势显著,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拉长文旅消费周期至9月27日至10月12日 [2] - “奔县游”和反向旅游兴起,国内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 [2] - “为一场赛事、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新度假方式,形成“观赛+住宿+餐饮+游览”的完整消费链条 [8]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 [2] 体育赛事作为核心吸引物的经济拉动效应 - 中国网球公开赛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 [4][5]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 [5] - 中网对亚奥商圈的消费拉动效应达到1:7.4,该商圈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5]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 [5]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售罄,创下该赛事自2009年创办以来的最快售罄纪录 [6] 音乐节及文化活动对区域消费的带动 - 中秋夜游项目“拙政问雅”搜索量同比增长102%,门票预订量增长近436% [2] - 音乐节对小城带动效应明显,安徽马鞍山和四川泸州的音乐节刺激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和2.1倍 [8] - 广州凭借超级草莓音乐节等数千场活动进入热门城市前五 [7]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直接为一座城市带来数十万级的跨省游客,构成文旅消费大盘 [8] 非一线城市及新兴市场的文旅发展 - 成都赛艇公开赛创新“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多个热门景点享折扣,推动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三席 [7] - 贵州的村超、江苏的苏超实现了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的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拉动目的地整体消费 [10] - 利用赛事破解旅游淡季客流难题,通过赛事激活淡季旅游市场成为新策略 [9][10] 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考量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短暂票根转化为能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 [10] - 长期“人气”需构建市场化“造节”理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高频次、游客可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并优化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 [8] - 专业体育赛事是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的增量市场,需满足游客对综合性文娱活动和服务消费的需求 [10] - 假期举办赛事需精准权衡与旅游的关系,下沉市场往往能受益,而旅游热门城市则可能因赛事产生分流游客的“挤出效应” [9]
济南演唱会经济大爆发:周杰伦“嘉年华”引爆30亿消费狂潮
搜狐财经· 2025-10-07 12:32
演唱会核心数据与直接经济影响 - 周杰伦济南演唱会连开三场,吸引30万人次观众,其中87%为外地观众,省外歌迷占比达59% [1][2] - 演唱会期间济南综合消费突破30亿元,文旅消费超10亿元,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达1:4.8,即每1元门票收入撬动近5元关联消费 [3][6] - 演唱会官宣后全网预约人数突破700万,携程平台“想看”人数超200万,30万张门票迅速售罄 [2] 关联产业消费增长详情 - 旅游产品浏览量同比激增228%,订单量增长77.4%,旅游人次增长70.5% [8] - 酒店业成交额同比增长345%,济南喜来登等高端酒店连续三日满房 [8] - 餐饮业中乐荷市集等夜市摊位销量暴涨5-6倍 [8] - 交通方面国铁济南局开行夜间专列,公交专线覆盖全城,接送机订单增长显著 [8] 城市创新营销与消费场景拓展 - 济南独创“票根+”模式,歌迷凭票根可享景区门票5折、酒店住宿95折等优惠,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留量 [10] - 银座集团推出“JAY迷引力场”25城联动活动,7大商圈设置IP快闪店,万象城盲盒机、恒隆广场音乐派对吸引数万人打卡 [10] - 周杰伦济南演唱会话题全网曝光量超3亿次,登顶31次热搜,情感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 [12] 基础设施保障与长期文旅生态构建 - 济南为演唱会提供公交专线、夜间高铁、共享单车定点投放、无人机灯光秀、医疗救援队、移动充电站等硬核保障 [14] - 济南构建“月月有演唱会”生态,李荣浩、韩红、陈粒等头部艺人陆续登场,刀郎演唱会曾带动酒店订单增长67% [16] - 通过周同学IP联名商品、济南限定周边实现销售额破千万,快闪店单日客流超万人,银座集团“粉丝应援月”活动拉通25城 [16] 行业模式启示与未来趋势 - 演唱会经济可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10余个关联产业,形成“音乐+文旅+商业”闭环,释放指数级消费潜力 [18] - 成功关键在于精准洞察Z世代对青春回忆的情感需求,并通过IP生态、快闪经济等场景创新延长消费链条 [20] - 城市竞争焦点转向对“情绪价值”的战略争夺,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城市品牌曝光,提升软实力 [20]
当啤酒节邂逅演唱会,济南奥体中心引爆消费新活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9-16 16:01
活动概况 - 第二届济南奥体精酿啤酒节于9月12日至14日举办 是一场融合精酿啤酒 美食 音乐与文化的潮流盛宴 [1] - 活动与刘若英"飞行日"2025巡回演唱会济南站同期举行 形成"啤酒+音乐"的消费组合模式 [1][5] 啤酒节参与度与规模 - 活动吸引近60家国内外顶级精酿厂牌参与 共带来450余款精酿啤酒 [2] - 参与厂牌中包括24家首次登陆济南的新品牌 以及曾参与首届活动的老品牌 [2] - 啤酒节三天时间共吸引2万人次到场 [7] 演唱会参与度与表现 - 刘若英演唱会每场次吸引9000余名歌迷 上座率近98% [5] - 未来活动规划显示 周杰伦演唱会预计三天将吸引超30万人次外地歌迷 [9] 消费模式与商业带动效应 - 活动采用"1+1"或"1+n"的消费组合模式 已成为济南奥体中心的周末常态 [7] - 精酿啤酒节无需门票 现场试饮价格均为个位数 主打高性价比 [4] - 活动显著带动周边商圈活力 奥体中心周边餐饮 娱乐等商业氛围愈加红火 [7] - 园区内商户被优先邀请进驻活动 为其带来更多人气与客流 [9] 历史活动表现对比 - 首届济南奥体精酿啤酒生活节启幕仅两天就吸引1.4万余人次 有7个啤酒厂牌备货售罄 [7] - 今年夏日嘉年华期间 多场演唱会均吸引约8000名歌迷到场 [7] 未来活动规划 - 后续将有一系列重磅演唱会举办 包括周杰伦 李荣浩 韩红 陈粒等歌手 [9] - 公司计划持续为城市消费注入动力 将济南奥体中心打造为城市文旅新地标 [9]
三年了,演唱会为何还没降温?
虎嗅APP· 2025-08-18 21:39
演唱会行业现状 - 演唱会行业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 [4] - 头部歌手通过邀请重磅嘉宾制造话题吸引新购买力,如五月天演唱会邀请F4时隔12年合体 [4] - 垂类演唱会市场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易烊千玺回归音乐领域演唱会门票被炒至万元 [4] 演唱会观众特征 - 女性观众占比达66.1%,25岁~29岁年龄段观众占比最高超过30%,35岁+年龄段观众占比21.6% [7] - 观众年均观演频次1.5次,一年内观演2次的观众占比16.0%,观演3次及以上占比9.2% [7] - 部分观众将演唱会与旅游结合,形成"演唱会+旅游"的消费模式 [8] 演唱会消费心理 - 观众将演唱会视为情绪消费和疗愈方式,通过演唱会消解生活压力 [8][9] - 部分观众为弥补学生时代遗憾而观看演唱会,形成"还童年债"现象 [9] - 观众愿意为演唱会高消费,如月入5000-6000元的上班族愿意花费1320元购买门票 [8] 演唱会产品特性 - 演唱会已发展为融合音乐+K歌+展览的沉浸式产品,满足临场感和社交需求 [12] - 不同歌手演唱会设计差异化,如汪苏泷演唱会像游乐场,李宗盛演唱会以简约风格为主 [11][12] - 创新舞台设计如毛不易演唱会的歌词灯成为观众拍照打卡点 [12] 演唱会市场细分 - 国民级歌手如周杰伦、五月天演唱会观众群体广泛,消费后劲靠制造惊喜环节 [14] - 垂类歌手演唱会侧重满足粉丝需求,70%观众为上班族,注重与歌手"灵魂交流" [14] - 演唱会核心是为歌手本人与音乐买单,需确保观众获得完整体验感 [14][15]
三年了,演唱会为何还没降温?
虎嗅· 2025-08-18 13:26
行业增长态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 [2] - 演唱会行业连续三年享受报复性消费红利且未现消退迹象,与电影业仅持续一年的红利形成对比 [1] - 头部歌手通过创新形式维持热度,如五月天演唱会邀请F4合体制造话题带动票房 [3] 受众特征与消费行为 - 女性观众占比达66.1%,25-29岁年龄段观众超30%,35岁+观众占比21.6%并呈增长趋势 [4] - 观众年均观演频次达1.5次,其中年观演2次者占比16.0%(+2.8%),3次及以上者占比9.2%(+2.2%) [6] - 部分观众将演唱会与旅游结合,形成"因演唱会选择旅游地"的消费模式 [7] 产品差异化与体验升级 - 演唱会融合音乐、K歌与展览属性,满足临场感与社交需求,替代传统KTV(门店数量从2018年5.2万家降至2024年不足2.8万家) [10][11][18] - 国民级歌手(如周杰伦、五月天)通过重磅嘉宾制造大众向惊喜,垂类歌手(如毛不易)侧重粉丝互动与灵魂交流 [20][21][22] - 沉浸式设计成为核心卖点,如毛不易演唱会采用巨型歌词灯实现歌词可视化与观众互动 [14][15][17] 垂类市场发展潜力 - 头部市场饱和背景下,垂类演唱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易烊千玺回归音乐领域后门票被炒至万元 [3][26] - 垂类演唱会观众以上班族为主(如毛不易70%粉丝为上班族),注重情感共鸣而非纯娱乐消费 [22][23] - 运营成功关键在于精准传递歌手艺术表达并确保观众体验完整性 [24][25]
杜绝人为的“一票难求” 让演唱会回归纯粹
中国青年报· 2025-08-13 08:11
票务市场乱象 - 演唱会票务市场存在人为制造紧缺现象 主办方与票务平台被指预留20%-30%票源流向二级市场[2] - 高额加价票现象普遍 部分消费者需支付数倍原价购票 对低收入群体及学生构成文化权利剥夺[3] - 行业通过"错过即是遗憾"的话术刺激非理性消费 包括加价购票和借贷购票行为[2] 票务销售模式 - 某男子演唱组合公司采用会员制收费模式 用户支付298元可获得优先购票特权[1] - 线上代抢与线下黄牛交易卷土重来 不仅制造消费焦虑 还带来个人信息泄露风险[1] - 票务资源掌控者被指将约三成票源分配给合作黄牛 通过夸大"工作票"需求转售牟利[2] 消费者心理影响 - 抢购潮强化明星商业光环 推升商业价值 为持续收益奠定用户基础[2] - 消费者需要沉浸式现场感与归属感 通过演唱会消费进行身份与理念表达[4] - 行业灌输"真爱粉就该不计代价"的扭曲价值观 通过羞耻绑架操纵消费心理[2] 行业治理需求 - 当前缺乏彻底根治票务乱象的证据 行业需主动恪守高标准市场规则[5] - 需建立资本、平台、渠道、创作者的利益共同体共识 尊重用户情感与金钱投入[4] - 应杜绝人为制造"秒没"假象 让演唱会回归文化属性 淡化商业属性[5] 市场影响评估 - 票务乱象可能毁坏正在复苏的演出市场 资本与平台的逐利本性暴露过快[4] - 非正规渠道天价门票筑高消费壁垒 使部分演唱会异化为奢侈社交场[3] - 若长期存在可能被其他行业效仿 为潜规则披上合理化外衣[3]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演唱会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8-11 12:11
演唱会行业投融资概况 - 2015-2018年行业投融资较为火热,但2019年后快速回落,2025年截至6月仅1起融资,金额约2000万元人民币 [1] - 单笔融资金额普遍较低,除2018年太合音乐获10亿元战略投资外,近年基本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2] - 早期轮次主导市场,天使轮和A轮事件占比最高(10起和9起),战略投资6起,B轮及以后融资稀少 [4] 区域分布特征 - 北京集中全国超50%融资事件(31起),上海(14起)和广东(12起)紧随其后,三地合计占绝对主导 [7] - 江苏、四川、山东有零星融资,区域集中度与传媒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高度相关 [7] 投资方向与标的 - 演出活动策划商最受资本青睐,14起事件占比35%,其次是版权经纪类企业 [13] - 代表性案例包括太合音乐(10亿元战略投资)、聚橙网(数亿元E轮)、放学嗨(多轮累计超千万)等 [10][11] - 投资主体75%为资本类机构(如华映资本、君联资本),实业类以传媒公司为主(如佰喜星动) [16] 行业并购动态 - 近十年仅两起并购:2017年太合音乐横向收购兵马司唱片,2023年阿里影业全资收购Pony Media构建"内容+平台"生态 [21][22] - 并购方向集中于产业链横向整合与生态协同,反映行业成熟度仍低 [21][22] 市场供需矛盾 - 粉丝经济推动需求旺盛(演唱会一票难求),但专项产业基金稀缺(仅2家私募基金规模不足5亿元) [18][20] - 资本观望主因技术门槛低、回报不稳定,更倾向短期收益项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