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欺诈
搜索文档
保险欺诈成顽疾,漏洞如何补?
北京商报· 2025-11-10 21:44
行业风险事件 - 近期多地发生突破人伦底线的杀亲骗保案件 手段残忍 动机卑劣 如福建男子张某1与堂哥合谋制造交通事故致7岁儿子死亡后从某保险公司获赔18万元 浙江台州一男子伙同他人制造车祸撞死亲生母亲 [1][3] - 此类极端案例暴露出保险欺诈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顽疾 [1] 欺诈频发原因 - 部分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 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不足 [3] - 一些不法分子保险欺诈的违法成本较低 [3] - 部分保险机构为追求业务规模和业绩 忽视对保险欺诈风险的防范 [3] 监管与法律框架 - 金融监管总局去年7月印发《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 要求保险机构建立全流程欺诈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事前预警 事中管控 事后回溯的工作流程 [5]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并处1万至10万元罚金 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2万至20万元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2万至20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 [4] 风险防控措施 - 在理赔端 保险公司需实施标准化调查流程 对异常案件重点核查 建立跨公司信息共享平台识别可疑索赔 加强现场查勘和医学鉴定 对大额理赔实行多人审核和上级审批制度 [5] - 在审核端 应建立专业反欺诈团队 定期分析欺诈案例特征 完善内控系统 实行岗位分离和轮岗制度 并与公安机关 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 [5] - 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反欺诈能力 如构建客户画像系统分析投保行为模式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监测理赔数据并自动预警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文档发现矛盾信息 建立智能风控模型 [6]
报废车虚假投保、谎称水淹报全损,骗保手段层出不穷,如何根治
北京商报· 2025-09-05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欺诈案件呈团伙化、职业化、跨地区上升趋势,车险是重灾区,骗保手段包括故意制造事故、使用报废车虚假投保等,对行业和消费者利益构成损害 [1][2][4] - 行业和公司正通过建立大数据反欺诈模型、加强跨机构信息协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来应对骗保问题 [6][7] - 监管层要求公司承担欺诈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 [6] 骗保案件现状与特点 - 骗保案件涉及的险种主要为车险,手段包括故意水淹、故意撞击、套牌报废车等 [1] - 典型案例显示,不法分子利用已烧毁解体的报废劳斯莱斯车辆进行虚假投保骗保 [1] - 2024年上半年出现利用泄洪故意将新能源车停放在水淹黑点制造全损的骗赔案件 [2] - 上海破获的骗保案中,犯罪嫌疑人低价购入9辆豪车和6辆面包车,有组织地制造交通事故并虚高维修费用骗取保险理赔,涉案10人被批捕 [3] - 车辆使用频次高、事故易伪造、现场勘查难、涉及多方利益链条是车险成为骗保重灾区的原因 [4] - 高端车险高保额与低骗保成本的反差也是骗保多发因素 [4] 骗保行为的危害 - 骗保行为给保险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并增加调查成本 [5] - 保险欺诈损害其他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保险是向同风险群体筹资补偿少数受灾者的机制 [5] - 骗保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上升,最终可能通过上调车险保费转嫁成本,损害合规车主利益 [6] 行业与公司的防范举措 - 行业可推广“数智”反欺诈手段,如利用大数据筛查、迭代升级反欺诈模型 [6] - 公司之间可协作共享信息,建立有理赔历史的投保人档案并进行投保预警 [6] - 公司可与医院、交警等部门协作,确认保险事故理赔的真实性 [6] - 广东保险业通过定期会商、联动摸排、交叉核验、串并分析等方式打击骗保 [6] - 公司需承担欺诈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信息系统 [6] - 公司需完善组织架构、流程设置、信息系统、行业协作、人才队伍在内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 [7] - 公司需从源头优化承保环节,严格核验车辆真实性,完善理赔流程并对高风险案件加强核查 [7] - 公司需加强内部培训与公众宣传,从准入、审核、意识层面阻断骗保 [7]
报废车虚假投保、谎称水淹报全损,骗保手段层出不穷,如何根治
北京商报· 2025-09-04 18:29
骗保乱象现状与典型案例 - 保险欺诈案件呈上升趋势,涉及险种主要为车险,骗保手段包括故意水淹、故意撞击、套牌报废车等[1] - 典型案例显示,不法分子利用在重大事故中已烧毁解体的报废劳斯莱斯车辆进行虚假投保和骗保,保险公司成功挽损200余万元[3] - 上海出现团伙化骗保案,犯罪嫌疑人通过低价购买9辆豪车和6辆面包车,有组织地制造交通事故并虚高维修费用骗取保险理赔,10名嫌疑人被批捕[4] 车险成为骗保重灾区的原因 - 车辆使用频次高,事故地点和原因易伪造,现场勘查和责任认定难度高,从事故到理赔涉及多方,容易产生利益链条[5] - 车辆易人为制造事故且痕迹难溯源,部分理赔环节核查难,高端车险高保额与低骗保成本反差大[5] 骗保行为的多重影响 - 骗保行为给保险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并增加调查等成本[6] - 保险欺诈损害保险机制,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上升,最终通过上调车险保费转嫁成本,损害普通合规车主的利益[6] 行业防范与应对举措 - 行业可推广"数智"反欺诈手段,如利用大数据筛查、迭代升级反欺诈模型,并建立跨机构联动机制[6] - 保险公司可相互协作共享信息,建立有理赔历史的投保人档案进行预警,并与医院、交警等部门协作确认事故真实性[6] - 2024年发布的《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要求保险公司承担欺诈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7]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优化方向 - 保险公司需从源头优化承保环节,严格核验车辆真实性,完善理赔流程,对高风险案件加强核查[7] - 保险公司应加强内部培训与公众宣传,从准入、审核、意识层面阻断骗保可能,并完善组织架构、流程设置、信息系统等风险管理体系[7]
《保险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8辑目录
搜狐财经· 2025-08-09 08:39
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改革 - 当前商业医疗保险面临成本高、服务效率低、费控基础弱、覆盖人群少等恶性循环,根本原因是个人商业健康险市场的"逆选择"问题 [1] - 高度繁荣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有赖于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共同作用,合理税优政策下雇主、雇员共担型团体交费方式是最高效和最稳定的筹资机制 [1] - 建议建立共担型、账户制的筹资模式,撬动企业筹资杠杆效应,将个人筹资纳入企业载体,扩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覆盖面及筹资规模 [1]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适用 - 保险公司条款存在限定检查方法、附加医疗方式要求、症状持续时间限定等情形,可能被法院认定不符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 - 法院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适用存在三种裁判路径:免责条款无效规则、疑义解释原则和提示说明义务规则 [2] 澳大利亚商业健康险政策 - 澳大利亚实施基于年龄和收入调整的保费退税、终身健康保险、医疗保险附加税、风险调整机制等政策维持高覆盖率 [3] - 这些政策避免了商业健康保险陷入"死亡螺旋",对我国惠民保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 墨西哥二元医保制度 - 墨西哥二元医保制度分别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就业人群,但筹资与待遇差异导致潜在风险 [5] - 非正式就业人口医保制度SP因缺乏收入评估机制,筹资过度依赖财政,高收入者逃避缴费,导致可持续性不足 [5] - 建议通过家庭联保机制和区域差异化缴费等措施促进制度优化和整合 [5] 家禽特色保险发展 - 我国家禽业保险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风险保障与家禽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匹配 [6] - 建议通过中央政策引领、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家禽特色保险服务体系支持家禽产业发展 [6] 气象指数保险风险 - 珠海气象指数保险面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巨灾风险,以及基差风险和区域赔付差异性问题 [7] - 建议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优化保险产品设计,降低基差风险,保证产品公平性 [7] 专利保险发展 - 我国专利保险面临需求端认知不足、供给端产品同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 [8] - 建议构建全流程专利风险管理平台、优化外部发展生态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社会认知度 [8] 车险欺诈问题 - 车险欺诈表现出手段多样化、隐蔽性强、危害广泛等特点 [10] - 成因包括核保流于形式、理赔流程缺乏监督、信息孤岛等系统性问题 [10] - 应对策略包括健全法律制度、推动科技赋能、实现信息共享、构建智能风控体系等 [10]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 - 免责条款因复杂性、专业性及信息不对称,常引发投保人与保险人争议 [11] - 需明确提示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具体要求,应对互联网保险挑战并统一裁判标准 [11] 非法"代理退保"问题 - 非法"代理退保"乱象根源在于保险销售过程中的制度空缺 [12] - 建议从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三个维度进行制度构建 [12]
揭开车险诈骗“灰产”,北京通州警方连破两案
华夏时报· 2025-07-14 20:44
案件概况 - 北京通州警方破获两起保险诈骗案,涉案金额达38万余元,五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2] - 第一起案件涉及伪造自行车碰撞事故,自行车标价15万元,索赔维修费10万元 [3] - 第二起案件为专业撞车团伙作案,2023年以来成功索赔21次,重复索赔11次,涉案28万元 [4] 诈骗手法 - 利用高价值物品(如15万元自行车)制造虚假事故索赔 [3] - 专业团伙通过故意碰撞违章车辆,伪造医疗检查及误工费进行重复索赔 [4] - 作案呈现链条式运作,分工明确,包括策划、执行、定损等环节 [3][4] 行业影响 - 车险欺诈赔案占比约5%-15%,推高行业整体费率,守法客户被迫承担额外成本 [6] - 虚假理赔增加保险公司赔付支出,2023年某团伙造成28万元损失 [4][5] - 挤占保险公司资源,大量人力用于调查核验,案件调查耗时超两个月 [5] 风控短板 - 核赔流程依赖人工判断,难以识别精心设计的骗保情节 [7] - 保险公司间数据壁垒严重,无法共享理赔信息识别惯犯 [7] - 定损标准模糊,配件定价与维修监管存在灰色空间 [7][8] 改进建议 - 引入配件分级定价与动态定损模型,避免高价原件套利 [9] - 推广"以修为主"原则,设立换件阈值与维修优先规则 [9] - 强化维修数字化监控,如智能记录系统与车载远程监控 [9] - 对多次理赔车辆实施差异化定价与核保黑名单机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