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泄露
icon
搜索文档
300分也能上“本科”?警惕社交媒体精准“钓鱼”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05:39
虚假招生现象 - 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全日制在校学习4年""毕业获得本科学历"等话术吸引考生报名,并收取上万元的高额学费 [1] - 利用不同教育类型,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是蒙骗考生和家长的"重灾区" [1] - 招生话术从线下招生和电话宣传,升级到利用社交媒体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1] 招生手段 -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高考二三百分,有没有搭子一起找学校?"等评论,利用平台算法吸引潜在招生对象 [5] - 招生机构要求电话员"学生和家长不问的就不说,只说'好'的",模糊学历性质 [8] - 招生话术手册详细列举考生教育背景和家长性格特点,制定针对性应对方案 [9] 经济利益 - 自考本科助学班一年的学费是19800元 [10] - 成功招入一个学生并且一个月内没有退学,电话员能提成500元 [10] - 机构从不同渠道购买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信息,每条10-15元 [10] 教育形式混淆 - 自考本科助学班宣传"全日制在校读4年",但最终获得的是非全日制学历 [7] - 机构故意把"全日制"学习方式与"全日制学历"进行混淆 [7] - 毕业证上明确标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统招本科不同 [8] 行业乱象 - 招生办公环境简陋,大量电话员以"某某大学招生办"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10] - 招生人员包括大学生、应届生甚至未成年人,冒充学长学姐进行招生 [10] - 部分招生人员利用感情手段,与学生谈恋爱以增加入学概率 [11]
共享单车“刺客”多 申诉退款费周折
齐鲁晚报· 2025-06-23 14:45
共享单车收费乱象 - 消费者遭遇骑行16分钟花费50元的高额收费,其中包含30元起步价和20元停车区外还车费 [1][2] - 部分不知名单车品牌伪装成主流品牌(如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外观相似但收费规则隐蔽且申诉渠道缺失 [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单车乱收费"的投诉达2712条,主要反映收费标准不合理和调度区域乱扣费 [3] 保险捆绑销售问题 - 用户扫码共享单车时被诱导购买保险,首月扣费0.6元,后续可能自动续费至近百元 [4][5] - 哈啰单车扫码界面频繁弹出保险广告,用户易误操作投保,退保需扣除已生效部分保费 [6][7] - 泰康在线通过共享单车二维码推广保险,投保界面未明确提示后续费用,涉嫌违规 [8] 行业监管与法律风险 - 律师指出共享单车平台未明确告知收费标准构成价格欺诈,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 [4] -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要求投保界面须为自营网页,第三方平台推广保险属违规行为 [8] - 平台未履行用户信息保护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需承担赔偿责任 [8]
信息差:如何逼一个小女孩离职?
虎嗅· 2025-06-05 14:35
信息的重要性 - 信息是战略的载体,有效传递信息才能使愿景变为现实 [2] - 咨询公司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和信息传输效率优化帮助企业提效,包括技术工具整合、战略设计、品牌策略等项目 [1] - 软实力提升项目如领导力培训、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信息侧的建设 [1] 信息失真与耗损 - 信息传递遵循扩散压缩模型,扩散过程中因各方利益需求导致战略目标失真和资源浪费 [3] - 团队规模影响信息传递效率:10人内团队信息耗损最小,80人时失控感强烈,200人以上信息杂乱失真 [5] - 压缩过程中信息被简化或隐瞒,管理层难获真实反馈,影响决策和执行 [6] - 战略与执行的最大鸿沟在于信息解读,需通过纠偏过程将不确定战略转化为确定任务 [10] 信息通道建设 - 大公司通过多提供context而非control提升决策效率,内部信息透明是关键 [11] - 公司规模扩大后需增设PMO等角色及各类会议(周会、月会等)同步信息,跨部门千人项目信息同步成本极高 [12][13] - 信息通道建设三要素:穷举公司所有信息、定义处理逻辑、保证流通通畅 [15][16] - 信息分类包括员工(人效、能力等)、项目(风险、成本等)、资源(资产、供应商等) [18] 信息行为映射 - 项目周会生成风险、进度、成本等技术路径信息,事故报告和复盘也产生同类信息 [20] - 1V1沟通涉及人员能力、状态、离职风险等,晋升答辩会聚焦人员能力评估 [20][21] - 匿名反馈可暴露制度漏洞和文化氛围问题,负能量监测关联团队隐患 [20][24] 负面信息管理 - 员工不愿提出问题源于信息出口缺失,需分类处理如福利漏洞、加班、团队利益冲突等问题 [25][26] - 需为负面信息建立发泄渠道,鼓励暴露问题但避免跨级上报,文化上宣导对事不对人 [27] - 负面信息需受监督管控,隐藏会滋生负能量,关键是为其留出输出通道 [27][38] 信息分级与过载风险 - 需防止战略或私密信息泄露,不同团队对泄露标准不一,技术层面需防范业务/代码泄露 [29][30][31] - 信息分级必要,某些信息需限定触达层级,避免过度透明导致风险 [32] - 信息过载危害显著,低层级员工接触全量负面信息可能导致焦虑和绩效下滑 [34] 总结 - 信息失真难以避免,但可通过构建清晰通道、定义处理逻辑减少负面影响 [36] - 信息是团队协作和文化塑造核心,中层需平衡透明与分级,避免报喜不报忧 [37][38]
韩国警方将就信息泄露对SK电讯展开调查
快讯· 2025-05-20 15:11
韩国SK电讯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调查 - 韩国警方将于5月21日起对SK电讯展开全面调查 涉及用户手机卡信息泄露事件 [1] - 调查重点包括SK集团会长崔泰源等高管涉嫌知晓信息泄露但未及时向政府部门报告 [1] - 公司行为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信息通信网法》等韩国相关法律 [1]
AI伴侣:技术的温情与隐忧
中国青年报· 2025-05-18 13:04
行业市场规模与用户特征 - 2024年中国智能伴侣行业市场规模达387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1200亿元 服务覆盖人口达8000万 [3] - 智能伴侣用户中65%处于18-24岁年龄段 年轻人为市场主力用户 [3] - 人工智能伴侣通过精准情绪回应和全天候陪伴功能获得年轻人青睐 [3] 用户需求驱动因素 - 缓解孤独感和情绪支持:智能伴侣提供即时情感反馈 满足即时情感支持需求 [4] - 个性化体验:部分产品支持用户自定义角色 符合个人偏好 [4] - 社交焦虑与压力:年轻人将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伴侣 实现虚拟社交体验 [4] - 情感寄托需求: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形象被部分用户视为精神寄托 [4] 技术应用与产品特性 - 智能伴侣通过情感识别功能实现细腻情感互动 如模拟安慰对话场景 [3] - 产品高度拟人化 能根据用户输入提供定制化情绪回应 [3][6] - 长期沉浸式对话功能可能影响用户对现实亲密关系的认知 [6][7] 行业风险与治理路径 - 数据风险:需收集对话记录、地理位置、声纹等敏感信息 存在过度收集隐患 [5] - 算法风险: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强化用户认知局限 削弱主体性 [5][8] - 价值观风险:需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输出 需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8] - 社交认知风险:可能造成理想化人际关系期待 影响现实社交能力 [5][7] 监管与产品优化方向 - 建立年龄审核机制 强制设置最低年龄限制 [8] - 需标注"非真实情感关系"标识 嵌入心理咨询干预模型 [9] - 开发人机关系评估工具 从认知/行为/情感维度量化依赖程度 [9] - 创建混合社交模式 辅助社交焦虑者进行现实破冰训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