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欺诈
搜索文档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致全省旅游消费市场经营者规范价格行为的一封信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1-24 16:08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国庆、中秋临近,为进一步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切实 维护旅游消费市场价格秩序,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对全省旅游消费相关市场经营者价格行为特此温 馨提示: 一、经营者要加强价格自律,守法诚信经营,不得利用价格手段侵犯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 益,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明码 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 (六)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 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七)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时,拒不按约定折抵价款; 五、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不得实施下列价格欺诈 行为: (一)谎称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二)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 (三)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四)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 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 ...
淘宝同一商品,7个价格!价保失灵,承诺变“空头支票”?
搜狐财经· 2025-11-16 09:30
电商平台定价策略与消费者体验 - 淘宝双十一期间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同一商品在半天内出现7个不同价格,差价高达87元 [5][7] - 平台优惠机制复杂,优惠类型高达7种,近一半优惠的获取具有随机性,消费者需反复刷新页面以获取最低价 [2] - 价格计算规则不透明,涉及限时红包、店铺立减、88VIP专享折扣等多种优惠叠加,导致消费者难以计算最终价格 [5][6][9] 价保服务机制与执行问题 - 淘宝主打的30天价保服务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争议,客服以“商家没有降价,使用红包无法参与价保”为由拒绝消费者的差价补偿请求 [3] - 价保规则存在模糊性,平台未在所有推送的优惠券中明确标注“不支持价保”的使用规则,部分关键提示以不明显的灰色小字呈现 [13] - 价保服务将因红包、消费券、限时补贴、百亿补贴等带来的价格下降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导致大量价保申请被拒 [11] 平台营销活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 复杂的红包和优惠规则消耗消费者大量时间,有消费者反映耗时两小时计算最优价格,购物体验背离节日初衷 [2][9] - 不同消费者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账号或手机型号访问同一商品链接,所看到的价格存在差异,差距可达28元 [6] -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集中吐槽价格混乱和价保失灵现象,黑猫投诉平台上“双十一价保”相关投诉量已达430多条 [10]
“‘双11’没便宜”上热搜 别让价格欺诈寒了消费者的心
新华网· 2025-11-12 13:10
平台与商家价格策略 - 部分平台和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通过“规则调整”等方式进行价格欺诈,包括“先涨后降”等老套路以及诸多新花样 [1] - 有电商平台在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未付尾款商品价格瞬间上涨数十元 [1] - 消费券默认不勾选,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后才发现未享受最优惠价格,此前“锁定优惠”的预售方式实付价却高于现货 [1] 行业竞争逻辑与影响 - 价格欺诈现象源于行业竞争逻辑扭曲,销量排名成为平台分配资源的重要参考,流量扶持成为商家的关键生存手段 [2] - “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价格欺诈成为部分商家平衡成本与利润的畸形选择 [2] - 长此以往,涉事商家将损害自身品牌口碑,而诚信商家可能因价格偏高失去竞争力,陷入两难境地 [2] 行业监管与治理方向 - 多地市场监管局在“双十一”前发布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绿色消费,以规避消费陷阱 [2] - 彻底整治价格欺诈需加强全链条防控,平台和商户必须改变用“短期流量”损害“长期饭碗”的做法 [2] - 平台有责任构建更合理的优惠规则,让消费者清晰易懂,商家应更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 [2]
别让价格欺诈寒了消费者的心
新华网· 2025-11-12 10:23
核心观点 - 电商平台和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采用多种价格欺诈手段,包括复杂优惠规则和“先涨后降”等老套路,以及突然停止补贴、默认不勾选消费券等新花样,损害消费者权益 [1] - 价格欺诈现象源于扭曲的竞争逻辑,销量排名和流量扶持导致“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部分商家为平衡成本与利润采取畸形选择 [2] - 彻底整治乱象需监管部门加强全链条防控,平台构建合理规则,商家将精力转向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 [2] 价格欺诈的具体表现 - 电商平台在“双十一”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未付尾款商品价格“秒贵”数十元,品牌方和电商主播抱怨遭遇“背刺” [1] - 消费券默认不勾选,消费者在支付商品尾款后才发现未享受最优惠价格 [1] - 此前“锁定优惠”的预售方式,实付价格却比现货价格更高 [1] - 部分平台和商家通过“规则调整”等方式搞“价格欺诈”,除“先涨后降”老套路外,还出现诸多新花样 [1] 行业竞争生态与影响 - 销量排名成为平台分配资源的重要参考,流量扶持成为商家维持生存的“保命手段” [2] - “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价格欺诈成为部分商家平衡成本与利润的畸形选择 [2] - 长期而言,采取欺诈手段的商家会“玩崩”自身品牌口碑,诚信商家则因价格偏高而失去竞争力,陷入“随波逐流或被淘汰”的两难境地 [2] 监管与行业治理方向 - 多地市场监管局在“双十一”前发布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绿色消费,以规避消费陷阱和网络纠纷 [2] - 仅靠提示不足以彻底整治价格欺诈,需监管部门加强全链条防控 [2] - 平台和商户必须改掉用“短期流量”砸“长期饭碗”的毛病,平台有责任构建更合理的优惠规则,商家需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上 [2]
价格迷局不破,“双11”终将失去人心
新浪财经· 2025-11-12 10:22
文章核心观点 - 电商行业在“双11”购物节期间存在显著的价格乱象,包括先涨价后降价、大数据杀熟和复杂优惠规则等,这些套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并可能削弱“双11”作为消费节日的根本吸引力 [1][2][3] 价格乱象的具体表现 - 商家普遍采用“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策略,导致消费者感觉“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 [1] - 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动态定价”,实现“千人千价”,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1] - 模糊的满减门槛和临时变更的复杂规则让消费者疲于计算,并使比价成为不可能 [1] 价格乱象的成因与监管挑战 - 价格迷局的本质是商家与购物平台刻意制造的信息不对称,直接侵犯消费者权益 [1] - 尽管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禁止“大数据杀熟”,但执法面临技术壁垒,平台将价格差异包装成“个性化推荐”以规避监管 [1] - 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时,价格乱象便难以根除,凸显出现行监管体系与快速演进的营销手法之间的落差 [1] 对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 - “套路满满”的促销规则导致消费者对“双11”的好感度持续下滑,参与热情日渐消退 [2] - “双11”作为人为打造的消费节点,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为消费者带来实打实的优惠,失去优惠将动摇其存在的根基 [2] - 当促销套路透支信任根基,最终将损害整个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 [3] 建议的解决方向 - 监管部门需推进执法监督常态化,提升技术监管能力以穿透“算法黑箱” [2] - 购物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清理模糊营销条款,规范价格标注,并建立商家“黑名单”制度 [2] - 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留存购物凭证并勇于维权,以消费监督倒逼市场环境优化 [2] - 构建透明、可预期的消费环境是让“双11”重新赢得人心、实现双赢的关键 [3]
“算法杀熟”等成为“双11”套路 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
中国新闻网· 2025-11-10 10:47
价格乱象表现 - 电商平台在"双11"尾款通道开启仅一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商品价格秒涨几十元至数百元,部分直播间出现退货潮 [1] - 优惠规则复杂化,包括满减、定金、秒杀、定金膨胀、店铺满减、平台券、会员折扣、支付立减等规则叠加,加剧信息不透明,使横向比价几乎成为不可能 [1][2] - 模糊的价格标注与临时变更规则成为"收割"工具,例如预售页面标注"到手价不高于某数",实际却需满足"前1小时付款""叠加多张券"等隐性条件 [2] 算法杀熟机制 - "算法杀熟"表现为"新老用户差异定价",老用户抢不到优惠券而新用户能秒领,以及"动态定价歧视",平台根据用户浏览频率、购买历史、消费能力判断价格敏感度并差异化定价 [2] - 平台以"合理名义"掩盖价格差异,如将"老用户高价"包装成"会员专属权益",将"动态涨价"解释为"个性化推荐",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和举证 [3] - 平台通过"限时补贴""天降优惠"等个性化手段逐步试探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实现"千人千价"的交易方式 [3] 法律与监管挑战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0月15日起施行,明确禁止"虚假评价""低价内卷""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为监管部门查处问题提供清晰法律依据 [4] - 执法面临技术壁垒,如"算法杀熟"依赖平台后台数据分析模型,监管部门穿透"算法黑箱"需要专业技术团队,并可能面临平台以"系统故障""数据安全"为由拒绝配合 [5] - 规则存在灰色地带,例如满减分摊规则模糊,多件商品凑单时商家可自行调整分摊比例,导致部分商品实付价高于原价,此类操作难以直接认定为"欺诈" [5] 治理建议与行业影响 - 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多次实施价格欺诈的商家"拉黑",限制其参与促销并处以罚款,同时平台应完善"一键投诉"等功能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6] - 商家与平台以套路换取短期流量,透支长期信誉,先涨后降、模糊标注优惠条件等行为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 [4] - 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开展合规自查,清理模糊条款、规范价格标注,并摒弃"流量至上"思维,从源头杜绝套路化营销 [6]
宁波一网友投诉理发被套路消费6万元 相关部门启动联合处置
搜狐财经· 2025-10-28 22:08
事件概述 - 消费者在宁波高新区某理发店剪发时,被店员声称头上有红疹并引导至三楼进行免费检查 [1] - 检查后被告知头上有“虫卵”,并在多人围绕陈述危害后,推荐使用单价880元的药水,声称免费试用 [1] - 消费者在被告知试用效果良好后,当天被使用30支药水,费用为26400元,并最终购买了总价6万元的套餐 [1] - 消费者事后认为被“套路”消费,遂发帖投诉维权 [4] 公司行为与消费者投诉 - 理发店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存在引导消费者进行额外付费项目的行为 [1] - 消费者指控该公司存在“虚假宣传”、“强制消费”和“价格欺诈”等问题 [4] - 该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公众质疑公司经营行为的合规性 [4] 监管介入与处理进展 -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已获悉投诉并启动联合处置机制 [1] - 公安部门牵头,市场监管部门已主持双方调解并召开专门会议推进事件处理 [1] - 高新区管委会在投诉帖文下作出初步回应,称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 [4] - 事件核心问题包括检测结果真实性、收费标准合规性及是否存在诱导欺诈等,有待相关部门调查核实 [4]
扫描“主播”|“湖里优品汇”被指编故事忽悠老年人,暗示产品能“起死回生”
新浪财经· 2025-10-27 12:11
直播营销策略 - 直播间采用虚构的母女亲情关系建立情感连接,主播以"丫头"和"妈妈"角色互动,称呼观众为"干爹干妈",精准定位高龄观众群体[1][3] - 通过讲述虚构的患病经历和苦难故事进行情感营销,例如"妈妈"角色声称自己因食用白蛋白产品从病危状态恢复健康,暗示产品具有"起死回生"功效[1][4] - 利用价格锚定策略制造虚假优惠,先展示虚构的高价药房零售信息(如白蛋白一盒5658元),再通过表演式砍价将价格骤降至658.9元,最终叠加平台优惠券后实际售价仅158.9元[5][20] 产品宣传问题 - 液体钙产品宣称"全人群适用"包括婴幼儿和孕妇,但客服表示仅限12岁以上人群食用,宣传内容与官方说明存在明显矛盾[8] - 白蛋白肽产品声称能解决"手麻脚麻、三高"等问题,并宣称拥有"胶原蛋白肽浓缩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但未提供任何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临床数据支撑[1][16] - 辅酶Q10产品存在批准文号混乱问题,直播间标注的批准文号"食健备G202334000932"对应的是北京同仁堂产品,但实际售卖产品为"都市正健牌",品牌信息与批准文号不符[11][16] 产品合规性问题 - 多款产品缺乏合法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白蛋白肽营养素饮品和骨胶原小分子液体钙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均无法查询到相关备案信息[19][20] - 产品关键信息缺失,未公示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完整成分表、适用人群禁忌等法定信息,仅模糊宣称"不分男女老少"[17] - 辅酶Q10产品实物外包装标注"都市正健牌",但详情页显示为"博悦牌",产品信息存在多处不一致[11][16] 价格策略问题 - 白蛋白产品价格从宣称的药房零售价5658元/盒骤降至直播价299元/6盒,最终券后价99.9元/6盒,价差达217倍,但无法在任何正规药房渠道查询到其宣称的高价记录[20] - 辅酶Q10产品价格从1999元/盒降至99.9元/6盒,价格变动幅度巨大且缺乏合理的成本构成和定价依据说明[20][26] - 直播间通过虚构原价和虚假折扣信息制造优惠假象,涉嫌违反价格法关于禁止利用虚假价格手段诱骗交易的规定[26] 消费者定位策略 - 直播间观众主要为5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最高年龄达80岁左右,主播通过"不给儿女添负担"等话术精准利用该群体心理需求[3][6] - 针对高龄消费者"怕给儿女添麻烦"的心理特点,刻意营造健康危机感,如宣称"你倒下了,儿女得借高利贷治"等言论促使用户下单[6] - 直播间设置"免费试吃"政策但未明确具体规则,如试吃期限和退款流程,增加了高龄消费者的购买风险[5][17]
“双十一”先涨后降?平台回应!律师:这些情形可维权
环球网资讯· 2025-10-23 14:13
电商平台定价行为 - 淘宝平台部分商品在“双十一”活动期间价格不降反升,例如某款商品促销前售价为279元,活动期间价格上涨至299元 [1] - 部分商家在“双十一”前频繁调整价格,消费者若无专业比价工具,容易在促销活动中蒙受损失 [1] - 平台对报名“双十一”的商品进行管控,如发现商家为开展大促故意“先涨后降”,将要求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者将面临警告、扣分、降权等处理 [2] 商家定价策略与平台监管 - 淘宝客服坦言,部分商家频繁改价并在活动期间临时加价的行为确实难以彻底杜绝,目前尚无较好解决方案 [3] - 有消费者反映“双十一”促销期间,某些商品的预售价格反而不如直接购买划算 [3] - 商品定价由商家自主设置,但平台会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 [2] 价格欺诈的法律界定 - 先涨价后降价的行为若没有正当成本增加等原因,仅为了营造降价假象,则可能涉嫌价格欺诈 [4] - 若商家在涨价后降价过程中故意模糊原价定义,或无法提供原价交易票据等证明材料,也可能被认定为价格欺诈 [4] - 价格变动在合理市场波动范围内且不存在欺骗故意的,一般不认为是价格欺诈 [4] 消费者维权途径 - 遭遇价格欺诈时,消费者应截图保存价格变动前后的商品界面、消费凭证等证据,向电商平台或消费者协会举报并索赔 [4] - 若与商家协商无果,可向购物平台投诉,平台会根据双方证据进行调解 [5] - 平台介入后仍无法解决问题,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如向法院提起诉讼 [5][7][8] 霸王条款与特殊情形 - “预售商品不退”、“特价商品不退不换”、“平台拥有最终解释权”等提示属于“霸王条款” [6] - 定制物品、鲜活物品、报刊、在线下载的音像制品及软件类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6][10] - 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时,退换货不受7天时间限制,需根据国家三包规定或商家质保期限处理 [10] 定金支付规则 - 由于消费者自身原因(如后悔或忘记支付尾款)导致交易未完成,消费者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9] - 消费者支付定金后若商家违约,消费者可要求商家双倍返还定金 [9] - 因平台系统故障导致消费者无法支付尾款,消费者可要求返还定金 [9]
双十一付定金买预售反而更贵?网友吐槽:一顿操作不如直接买现货
搜狐财经· 2025-10-23 13:02
电商平台预售机制问题 - 双十一大促期间,多个电商平台的预售商品出现尾款价格高于现货价格的现象,例如欧莱雅面膜尾款从248.89元变为282.1元,芭比波朗粉饼从340.43元变为378.16元 [1] - 消费者反映部分预售商品与现货差价显著,可达50-60元,甚至有宠物主食冻干现货比预售便宜近150元 [1] - 平台客服对价格差异的解释为优惠券使用、合并下单优惠分摊导致显示价格变化,但未正面回应预售更贵的原因,仅建议消费者退款重拍 [3][5] 消费者体验与市场反应 - 复杂的优惠机制导致消费者实际付款价格突破预期,购物体验大幅降低,消费者对预售意义产生质疑 [4][5]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相关讨论,如"双十一李佳琦赔了20亿"等话题,头部主播李佳琦在直播中直接否认相关传言 [6] - 即使预售商品提供价保服务,消费者申请退差价也常被商家以"系统计算无差价"为由拒绝 [5] 行业竞争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 与复杂预售形成对比,京东等平台主打"现货开卖"和简单玩法如同款商品现货价低于其他平台预售价,跨店满减、限时折扣等直接优惠方式更受消费者青睐 [7] - 消费者购物策略趋于理性,更倾向在双十一当天通过直接凑单满减享受优惠,而非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复杂规则 [8] - 律师指出平台以"最理想"价格作为预估价的行为存在诱导之嫌,可能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甚至构成价格欺诈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