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再配置

搜索文档
中国光大银行(6818.HK):集团生态协同 经营质效趋稳
格隆汇· 2025-08-22 03:56
核心观点 - 首次覆盖光大银行H股并给予增持评级 目标价4.62港币 对应25年预测市净率0.50倍 公司受益于集团综合金融资源 理财与金融市场业务优势支撑非息收入 负债成本优化空间大 资产质量风险出清 金融投资拨备充足 H股估值低且股息率高 配置性价比凸显 [1][2][3] 集团战略与资源协同 - 光大银行为集团生态转型重要发力点 依托全牌照资源通过商行+投行+私行模式整合券商及保险资管资源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 [1] - 理财子公司规模领先 25年上半年末存续规模达1.82万亿元 财富管理优势显著 [1] - 金融市场业务能力突出 采取审慎策略侧重持有至到期与稳定票息收益 25年第一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 债市波动压力显著小于同业 [1] 负债成本与资产质量 - 对公定期存款占比高拖累息差 但通过考核机制优化与高息存款置换压降负债成本 同时强化财政存款留存及结算业务链式拓客 负债成本优化空间较大 [2] - 截至8月19日 基于市净率测算A股/H股隐含不良率为8.38%/8.32% 远高于真实不良率 自2018年起处置存量不良 24年以来不良率稳定于1.25% 对公地产风险敞口较低 [2] - 23年增加非信贷拨备计提 24年末第三阶段金融投资拨备覆盖率达208% 不良率为0.43% 风险抵补能力夯实 无需额外补提拨备 [2] 股东信心与估值股息 - 25年4月光大集团计划一年内增持A股比例不超过总股本2% 并承诺增持期内不减持 中信金融资产于25年1月20日至7月22日增持A股2.64亿股及H股2.79亿股 计划继续增持 提振市场信心 [2] - 24年分红比例达30.14% 截至8月19日H股25年预测市净率0.39倍 股息率5.77% 具备配置性价比 [1][2] - 去美元化和全球资产再配置趋势下 港股市场有望承接增量资金流入 H股估值低且股息率高 [1][3] 盈利预测与估值比较 - 预测25-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0.7%/2.4%/3.9% 25-27年预测每股净资产为8.47/8.77/9.32元 对应25年H股市净率0.39倍 [3] - H股可比公司25年预测市净率0.54倍 公司存量风险出清且集团优势赋能 但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给予25年H股目标市净率0.50倍 目标价4.62港币 [3]
乘AI东风,抢占中国科技核心资产的全球重估红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8 13:33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午盘上涨0.62%至25426.53点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96%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01% [1] - 半日成交额达1719.54亿港元 [1] - 蔚来-SW大涨8.04% 京东健康攀升6.94% 商汤-W上扬5.20% [1] - 华虹半导体下挫5.89% 舜宇光学科技走低2.39% [1] 行业估值 - 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压力充分释放 风险情绪改善与流动性充裕奠定上涨基础 [1] - 恒生指数PE从7.5倍震荡上行至11.6倍 与近十年均值相当 较2018年初和2021年初高位仍有提升空间 [2] - 算力供给释放 AI算力需求激增 AI模型迭代加速 外卖行业补贴降温等多重利好推动科技板块系统性估值重塑 [2] 市场结构 - 科技和消费产业市值占据港股半壁江山 取代金融地产主导格局 [1] - 大量投资美元资产的资金有回流诉求 外资长线资金关注中国 [1] - 港股市场迎来优质企业上市潮 优质中国资产支撑可持续走牛 [2] 资金流动 - 南下资金涌入推动港股估值持续修复 [2] - 海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比例处于时间序列相对低位 [2] -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资产桥头堡 有望首先受益于海外增量资金流入 [2] 投资机遇 -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发行 提供一键布局港股科技龙头机会 [2] - 去美元化和全球资产再配置尚未结束 港股市场中期仍具吸引力 [1] - 全球资本再配置使中国资产成为逃离美元资产的避风港 [2]
恒指领跑全球!港股结构优势凸显,科技、消费领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21:11
港股市场表现与趋势 - 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前5个月分别上涨16.06%、15.74%、15.43%,跑赢美股及亚太股市 [1][3] - 南向资金2025年1-5月累计净流入超6200亿元,但5月12日后流入速度放缓 [5][6] - 港股结构变化显著,科技、消费、生物医药市值占比提升,金融地产主导地位减弱 [9][10] 驱动因素分析 - 科技突破(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推动中国资产重估,外资回流预期增强 [3][9] - 南向资金流入领域从高分红银行板块扩散至科技、医疗保健、消费板块 [4] - 港股估值修复持续,恒生指数PE从7.5倍升至10.5倍,仍低于历史高位 [11] 行业配置偏好 - 机构青睐港股科技、创新药、新消费板块,AI产业进入业绩验证期 [13] - 创新药行业迎来收入放量、盈利跨越、估值抬升"三元年",中报后波动性或降低 [13][14] - 配置策略聚焦业绩成长性(消费、科技)、高股息(电信、能源)、低估值标的 [14] 市场结构与资金动向 - 港股龙头公司(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H股较A股溢价10%,打破H股折价传统 [12] - 南向资金近期净流入大金融板块165亿港元,科技板块净流出205亿港元 [7] - 港股与A股联动增强,优质资产上市或带动A股核心资产风格转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