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控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告别一年半悬空期:幸福人寿新董事长何六艺任职落槌,多重压力考验新管理层
搜狐财经· 2025-10-11 20:23
公司治理变动 - 董事长职位悬空一年半后,何六艺的董事长任职资格于2025年获得监管部门核准 [2][3] - 2025年5月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多位董事的任期起始时间为2025年7月 [2][4] - 新任董事长何六艺由第一大股东诚泰财险提名,其履历覆盖金融监管及建信人寿的首席审计官、首席风险官、首席投资官等核心职务 [3] 偿付能力与资本压力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2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0.69%,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96.6%和134.3%) [5] - 公司面临较大资本补充压力,原因包括存续资本补充债券未行使赎回权导致补充效用递减,以及2024年末未弥补亏损规模达93.32亿元 [5][7] - 规模30亿元的“15幸福人寿”债券将于2025年12月到期兑付,需关注其兑付后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6] 投资资产风险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违约投资资产账面余额为52.36亿元,较上季度末上升1.84% [7] - 上述违约资产已计提减值30.98亿元,减值计提比例为59.16%,未来仍存在较大规模减值计提压力 [7] 股权结构与股东问题 - 目前有六位股东的股权处于质押或冻结状态,合计质押股份占总股本23.664%,冻结股份占总股本21.993% [8][9] - 公司上一次股东增资可追溯至2017年,部分股东因自身债务困境难以提供更多支持,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11] 内控与合规问题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五家分公司合计收到五张罚单,罚款金额共计204万元,违规事由包括财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合同外利益等 [11] - 2025年10月9日,公司西安中心支公司因给予投保人合同外利益被责令改正并罚款5万元 [12]
信贷高频违规 银行业前三季被罚9.81亿元
北京商报· 2025-10-10 00:14
监管处罚总体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共收到997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达9.81亿元 [1][3] - 从监管层级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开出14张罚单但平均单张罚单金额逾千万元,合计处罚金额达3.15亿元,监管局本级罚没2.94亿元,监管分局本级罚没3.72亿元 [3] - 分季度看,三季度为处罚高峰季,罚单数量372张,罚没金额飙升至5.38亿元,而一季度和二季度罚没金额分别为2.99亿元和1.43亿元 [4] - 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前三季度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呈现"量额双降",2024年同期为1533张罚单和11.81亿元 [4] 信贷业务违规详情 - 信贷业务违规是处罚重灾区,相关罚单数量占总罚单量的比重接近六成 [6] - 多家银行因信贷违规收到千万级罚单,例如华夏银行被罚没8725万元,广发银行被罚6670万元,恒丰银行被罚6150万元 [8] - 具体违规案例包括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多项信贷违规被罚1680万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因超授信发放贷款等问题被罚1810万元 [7] - 违规原因包括贷款审批权力寻租、不良资产真实性核查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风险管控放松 [9] 其他业务违规情况 - 理财业务存在违规问题,如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因理财资金违规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及限制性领域等问题被罚款950万元 [11] - 信用卡业务存在审核不严和资金用途管控不力问题,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因信用卡透支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被处罚金355万元 [12] 行业监管趋势与内控要求 - 监管态势持续"严"字当头,强调"长牙带刺"和"零容忍",穿透式监管已全面常态化 [1] - 专家分析认为罚单数量与规模下降印证了监管成效显现,监管模式转向以高质量和精准为核心 [5] - 行业需完善内控机制,摒弃"重业务拓展、轻风控合规"的倾向,构建全员合规体系以应对强监管 [10][13]
罚没9.81亿元!前三季度银行收近千张罚单 信贷违规高频踩“雷”
北京商报· 2025-10-09 22:56
监管处罚总体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共收到罚单997张,合计罚没金额达9.81亿元 [1][2] - 罚单数量与金额较2024年同期显著下降,2024年同期罚单1533张,罚没金额11.81亿元,呈现"量额双降"趋势 [3] - 三季度监管力度加码,罚单数量372张,罚没金额5.38亿元,成为年内处罚高峰季,而二季度为相对低点,罚单231张,罚没金额1.43亿元 [3] 监管处罚结构分析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开具罚单14张,但平均单张罚单金额逾千万元,合计处罚金额3.15亿元,释放强监管信号 [2] - 监管局本级开具罚单306张,罚没金额2.94亿元;监管分局本级开具罚单677张,处罚金额3.72亿元 [2] - 信贷业务违规是处罚重灾区,相关罚单数量占总罚单量的比重接近六成 [5] 信贷业务违规详情 - 违规情形多样化,包括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贷中审查不审慎、贷后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等 [1][5] - 千万级罚单频现,例如华夏银行因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没8725万元,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分别被罚6670万元和6150万元 [6] - 政策性银行亦未能幸免,中国进出口银行因超授信发放贷款等问题被处以1810万元罚款 [5] 其他业务违规情况 - 理财业务存在"重收益、轻风控"倾向,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因理财资金违规投资于高风险领域等问题被罚款950万元 [9] - 信用卡业务合规问题突出,部分银行审核不严导致"过度授信",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因信用卡透支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被罚355万元 [10] - 违规行为还涉及保险代销业务,如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1] 违规原因与行业影响 - 信贷业务因涉及大量资金流转成为利益输送高风险领域,部分员工利用贷款审批权力寻租 [7] - 地产、城投等行业风险暴露导致不良贷款压力上升,监管部门对掩盖不良资产的行为处罚严格 [7]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部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放松风险管控,出现"重业务拓展、轻风控合规"的倾向 [7][8]
财说| 存货高达31亿元,假发巨头瑞贝卡如何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8-26 07:13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937.59万元同比增长15.31%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26.76%至1.19亿元反映业绩回暖与现金流表现背离 [1] - 电商转型推动营收增长和毛利率提升但销售费用大幅上升且三费占比高企侵蚀盈利能力 [3][4][5][7] - 存货规模达31.31亿元占总资产67%周转效率低下且计提比例异常引发减值风险 [8][9][10][11] - 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控股股东资金占用13.6亿元且股权高比例质押存在治理与控股权风险 [12][13][14][1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5.98亿元同比增长4.20%归母净利润937.59万元同比增长15.31%扣非净利润944.57万元同比增长23.04% [3] - 毛利率升至38.09%同比提升5.13个百分点因终端直销占比提高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19亿元同比下降26.76%与净利润增长背离 [1] - 三费占比达32.16%净利率仅1.56%低于同行新华锦的3.14% [7] 电商转型 - 电商渠道增长显著QVR品牌独立站6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20%Rebecca天猫旗舰店618期间GMV2355万元同比增长超120% [3] - 销售费用1.17亿元同比增长34.15%因线上业务推广投入增加 [4] - 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0年9.78%升至2024年18.26%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19.52% [5] - 跨境电商布局对冲美国关税政策对传统批发业务的冲击 [3] 财务费用与汇兑风险 - 财务费用2022年1800万元2023年7700万元2024年8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4000万元 [7] - 利息支出年度约9000万元汇兑收益2022年7200万元但2023年后收窄 [7] - 美元降息预期下汇率波动加剧可能带来汇兑亏损 [7] 存货管理 - 存货规模31.31亿元占总资产67%为营收的6倍同行新华锦存货仅3亿元占总资产16% [8][11] - 库存商品18.56亿元占比58.79%原材料8.41亿元在产品4.61亿元 [8] - 存货周转天数1534天远超新华锦的98天 [9][11] - 存货跌价计提比例0.8%低于新华锦的6% [10][11] 资金与债务压力 - 短期负债15.7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86亿元有息负债合计17.56亿元 [11] - 货币资金4.16亿元资金缺口13.4亿元 [11] 公司治理与监管风险 - 公司及控股股东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涉及2021-2024年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3.6亿元接近年度营收110% [12] - 未及时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直至4月29日才披露亏损1.18亿元 [12] - 内控漏洞包括内幕信息登记不规范部分董事监事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 [13] - 控股股东持股22.22%其中63.61%被质押占总股本14.13%存在平仓及控制权变动风险 [13][14] 股权结构变动 - 2024年10月许玉梅以2.51元/股受让5.30%股份 [14] - 2025年6月许昌昌逹商贸以3.096元/股受让6.18%股份其由许昌市今投控股集团100%控股 [16] - 国资入股可能引入规范内控流程并稳定当地产业链 [16]
奥美森客户不稳净利4年止步不前 分红6300万再募3000万补流频遭拷问
长江商报· 2025-06-30 08:19
核心观点 - 奥美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审议,但存在成长性、内控及募资合理性等问题 [2][3] - 公司前五大客户不稳定,归母净利润四年几乎零增长,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比2020年增加24.39万元 [4][5][6][7][8] - 公司IPO前派发6300万元现金红利,却计划使用3000万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引发监管多次问询 [9][11][12][13] - 存货居高且周转率偏低,产能利用率不饱和仍计划扩产,新增产能闲置风险需警惕 [14][15][16][17][18][19][20] 公司经营业绩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81亿元增长至3.5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5557.86万元微增至5582.25万元,几乎零增长 [4][5] - 2021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幅度为-19.33%、-56.75%、148.41%、15.90%,波动较大 [4] - 2024年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加7771万元,但归母净利润仅增加24.39万元 [5] 客户稳定性 - 前五大客户不稳定,2021年前三大客户海信、TCL家电、奥克斯在2022年、2023年未出现在前五大客户名单,2024年再次出现但销售额下降 [8] - 2022年第一大客户浙江澳森机械有限公司及第四、第五大客户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Asoubar Talesh Company在之后两年均未出现 [8] - 2023年前五大客户中的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在2024年均未出现 [8] 募资与分红 - IPO前派发现金红利6300万元,其中2020年激增至3600万元 [11] - 计划使用募资3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但公司不存在资金缺口,引发监管多次问询 [2][12][13] - 募投项目从深交所IPO时的3.65亿元变更为北交所IPO时的1.95亿元,核心项目内容发生变化 [14][15] 产能与存货 - 2022年至2024年产能从187.48万平方米/天下降至159.48万平方米/天,产能利用率从79.11%提升至100.58% [16][17] - 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到100%主要因产能下降,若以2022年产能计算则约为85% [17] - 存货账面价值居高不下,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80亿元、1.55亿元、1.79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较高 [19] - 存货周转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0.98次/年、1次/年、1.06次/年 [19] 公司治理 - 实控人家族持股比例高达73.77%,多名近亲属持有股份并在核心岗位任职 [9] - 广东证监局现场检查发现内审制度、内部信息管理制度缺失,审计部负责人兼任财务工作违反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 [10] - 未执行内幕信息管理制度,未形成总经理办公室会议记录,合同评审不符规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