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时报· 2025-06-16 14:1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山南市分行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底共评定信用县8个 信用乡(镇)77个 信用村564个 [1] - 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建档工作有序推进 截至2025年5月底建立信用档案并评定信用农户63584户 [1] 信用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 - 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县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截至2025年5月底农户贷款证发放59084张 实际使用54690张 贷款余额54.14亿元 发证面92.25% 使用面92.14% [2] - 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取得进展 截至2025年5月底完成融资9笔 金额1.65亿元 [2] - 西藏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共享 截至2025年5月底完成融资7笔 通过审批4笔 金额0.9亿元 [2] - 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推广应用 截至2025年5月底企业申请贷款44笔 发放9笔 金额0.12亿元 [2] 征信宣传教育工作 - 中国人民银行山南市分行大力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教育 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活动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3]
“信用”筑基 铺就“小渔村”的康庄大道——大理市农商银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侧记
证券日报· 2025-06-03 09:53
■本报记者余连斌 金融活水顺着信用体系建设毛细血管渗透乡村肌理,化作田间地头的绿意、民宿客栈的灯火、农家餐厅 的炊烟。截至今年4月末,大理市农商银行已累计向文笔村发放贷款4086万元,惠及164户,授信面达 48%。 推动"网红"变"长红" 去年,大理累计举办目的地婚礼超5000场次,新人旅拍服务超20万人。其中,90%以上的顾客来自省 外,行业年产值近18亿元。 在云南大理,有个充满诗意的村落——文笔村,近年来,该村凭借依山傍水、沿湖而居的独特地理位 置,形成高端民宿群及网红旅拍打卡地,成为旅居者青睐的"世外桃源"。 文笔村曾是小渔村,因邻近洱海、盛产矿石,村民大都靠打鱼、碎石加工、海上运输为生。随着近年来 洱海保护及文旅产业兴起,曾经的小渔村借助产业转型东风,蜕变为远离喧嚣的小众秘境,被誉为"大 理小镰仓"。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大理市农商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开启新一轮农村 信用体系建设,采用"网格化+名单制"工作模式,挨家挨户服务上门、评级授信、送贷到家,为村民送 上高效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卖风景"转向"卖体验" 随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文笔村感受诗意生活,当地旅游热度持续升温, ...
“信用”之笔绘出山海共富新画卷
金融时报· 2025-05-20 11:21
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 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协同"双轮驱动机制,打造立体信用体系,包括村镇县三级架构、三大特色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1] - 宁德市通过"海参宝"动产融资产品实现海参仓单质押贷款,48小时内为养殖户解决200多万元资金缺口[1] - 当地农信机构采用"龙头茶企+千家万户"模式构筑普惠金融网络,培育扶持6家茶企[2] - 古田县富达村采用"合作社担保+社员信贷"创新模式,4565万元信贷资金激活5200亩李园产业[2] 信用体系建设成果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宁德评定金融信用县1个、信用乡镇28个、信用村720个、海上信用渔区23个、信用茶区4个、金融信用新农主体107家[1] - 金融机构向已评定信用主体发放信用贷款余额86.5亿元,较2019年增长1.3倍[1] - 点头柏柳信用茶区获得贷款余额2030万元,其中支农再贷款658万元,信用贷款246万元,受益茶农751户[2] - 茶农人均收入六年增长27%,农民人均收入从2019年1.78万元升至2024年2.63万元,年均增长8.2%[2][3] 特色产业发展 - 海上信用渔区支持年产6万斤活体海参的养殖户,解决资金周转问题[1] - 信用白茶产区带动产业升级,青翠茶山成为百姓"金山银山"[2] - 富达村作为全省最大芙蓉李产区,年产量7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通过信用合作社实现产业升级[2] - 宁德围绕海洋养殖、食用菌、茶业三大特色农业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形成"三农"金融信用闭环链条[3]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三千亿元,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 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准流入良田(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5-15 05:59
政策支持与金融供给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动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明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目标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 [1] - 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 [1][8] - 各地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产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流入农业领域 [1] 金融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 - 浙江金融机构通过移动设备上门服务,实现农户30万元信贷额度提升和手机银行快速放款 [3] - 浙江省开通涉农信贷绿色通道,优化数字助农模式,实现农户田间地头在线申请贷款 [4] - 浙江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将无形资产纳入评价体系,超七成农户建立档案,近五成获授信,户均授信超20万元 [5] 融资成本优化 - 陕西洋县信用联社运用支农再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下调1.8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预计下降28.58% [7] - 陕西渭南市小微企业享受无还本续贷政策,授信额度提升至130万元,利率从5.5%降至4.5% [8] - 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从去年4.9%降至今年前两月的4.52%,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8] 农业科技与产业升级 - 重庆梁平区味源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生产效率从15人/天提升至1小时完成3000盘 [9] - 智能化育秧工厂使每亩种植成本节约100余元,水稻增产100余公斤 [9] - 农行重庆梁平支行发放30万元"富民贷"支持智能育秧产线建设,该产品免担保且利率低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 - 江苏、浙江等地开发"新农人贷""农创客贷"等产品,针对性支持返乡创新创业青年 [11] - 浙江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农人、农创客的融资需求摸排,建立精准画像和金融服务专员队伍 [11] - 金融机构计划开发更多差异化信贷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