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养殖
搜索文档
 福建省对接签约172个海洋经济项目 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0:03
 项目总体规模 - 福建省在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期间共对接签约项目172项 [1] - 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2000亿元 [1]   重大签约项目详情 - 在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合作创新发展大会上集中签约海洋经济重大项目50个 [1] - 该批次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额为991.5亿元 [1]   重点项目领域与公司 - 签约项目涵盖海上福州"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五洋新建大型LNG运输加注船、双瑞复材海洋新能源装备研发及测试线 [1] - 项目包括东山县蓝色粮仓建设、华膜海水处理设备及膜产品制造、华腾海上新能源储能装备智能制造 [1] - 项目涉及海图水下机器人及智能化电动化乡镇船舶建设、明阳智能海工装备制造综合开发 [1] - 项目整体具有海洋新兴产业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项目投资预期较好的特点 [1]   行业平台影响 - 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已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两届 [1] - 该大会是推动全球航海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平台 [1]
 机构: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08:42
 政策与战略定位 - 海洋经济被首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深海科技被列为新兴产业核心 丰富了海洋经济的内涵 [1][2] - 沿海省市密集出台规划 支持海洋装备、能源、养殖等领域发展 [2]   关键产业领域与投资机会 - 海上发电向深远海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漂浮式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巨大潜力 [2] - 海洋养殖空间广阔 深远海养殖有长足发展空间将带动上游饲料市场扩容 头部饲料企业有望通过技术、服务和种苗优势抢占先机 [2] - 海洋旅游特色企业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需求回暖 [2]   基础设施与技术赋能 - 海洋通信是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 作为未来6G“海陆空天一体化”网络的重要一环 主要包括海上无线通信、海洋卫星通信和岸基移动通信等方式 [1]
 山东: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大众日报· 2025-10-10 08:32
 海洋生态治理政策与体系 - 山东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保持全国前三 [1] - 山东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强“一湾一策”精准治理,实现陆海责任共担,青岛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构建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设置117名湾长,将49个海湾纳入精细化管理 [1] - 青岛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由湾长负责海湾资源配置与污染治理,河长协调陆地部门确保水质达标,建立入海河流超标预警机制,2024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 [2]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成效 - 山东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出台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3] - 桑沟湾通过清养殖、拆散乱、控源头、修岸线等治理措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从污染严重转变为国家级美丽海湾 [1]   生态修复与创新养殖模式 - 烟台长岛推行“固藻集鱼”养殖模式,通过布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繁衍以改善生态和聚集鱼群,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已投放超12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50万株海草形成海草床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80吨 [3] - 孙家村利用“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以固碳量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为海洋牧场东源提质升级填补资金缺口,并进行智能化改造,使投放的80万尾褐牙鲆鱼苗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30% [4]   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 海洋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山东涌现碧海生金案例,如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滨州盐碱滩养殖致富虾、渔民转型为海岛导游和农家乐老板,提升群众获得感 [4] - 长岛创新碳汇金融模式,使村民通过碳汇贷受益,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实际资金支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 [3][4]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内蒙古浙江重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9-28 13:5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各地正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低碳发展和创新转化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   生态保护修复 - 重庆奉节县利用数字化分钟级预警系统精准高效拦截长江漂浮物,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为优 [3] - 浙江苍南县沿浦湾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将毛竹插杆养殖替换为可长期使用的玻璃钢插杆,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并提升了紫菜产量和品质 [4]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通过精选植物品种和改良土壤,使草原植物从修复初期的20多种增加到70多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显著提升 [5] - 内蒙古大力推进植树种草和防沙治沙,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均已合龙 [5]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通过“腾笼换鸟”,将高耗能玻璃厂改造为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单位增加值能耗从6吨标准煤/万元大幅降至0.05吨标准煤/万元 [6] -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建设零碳产业园,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吸引10家企业入驻,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200亿元 [7]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52% [7] - 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利用长江水冬暖夏凉特性,通过热泵技术供冷供热,每年可节约电力装机容量约5.2万千瓦、减排约6万吨 [8] - 重庆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9.4%,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 [8]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内蒙古林草产业去年产值突破千亿元,通过发展沙棘等特色产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业碳汇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11] - 重庆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通过关停矿山、栽种果树修复生态,发展“废弃矿山+特色民宿”等模式,有民宿年营业额超500万元并吸纳近30名村民就业 [12] - 重庆修复矿山超7000公顷,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余万亩 [12] - 浙江安吉县开展竹林碳汇改革,每公顷竹林可交易碳汇量达5.85吨,2024年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约91%的行政村直接分红8.52亿元 [13]
 “风王”桦加沙来袭,珠海海洋牧场“科技+金融”迎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1:37
 台风影响与行业风险 - 台风“桦加沙”预计登陆广东沿海,风力可达13至15级,阵风更强,导致沿海和南海北部海域风力达10至13级,阵风14至15级 [1] - 强风和巨浪可能导致养殖平台设施受损、网箱倾覆、养殖品种逃逸或死亡,直接影响养殖产值,台风过后的水质变化和养殖环境恶化可能导致养殖周期延长和经济效益下降 [1] - 广东是我国台风登陆总数最多的省份,也是深远海养殖平台最多的省份之一,水产养殖企业的深海养殖设施建造成本高且易受台风影响,一旦发生事故将面临严重经济损失 [1][4]   防台风技术与措施 - 广东深远海养殖平台的防台技术结合结构设计与压载策略,确保平台在强风浪中具备自稳能力,例如“恒燚1号”平台可下潜至自存吃水约15米并进行压载以降低台风冲击 [1][2] - 信息化与智能监控系统确保远程实时掌握网箱及环境状态,“恒燚1号”配备视频网络和网箱环境检测系统,可在台风期间远程实时查看海域和平台状况 [1][2] - 平台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如组建24小时值守小组实行轮班监控,远程系统动态调整关闭非必要设备以保障核心系统运行,并定期发布风速、浪高等实时信息 [3] - 台风来临前,平台进行全面准备工作,包括清理网衣附着物、修补损坏网衣、封闭所有开口、加固活动物件,并对供电与控制设备进行排查确保稳定运行 [2]   政府政策与保险机制 - 广东省及沿海城市出台政策和机制保障海洋养殖企业在重大风险灾害面前的生存与发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方案提出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保险方案 [1][5] - 各地市推出多种保险产品,如湛江市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综合保险涵盖台风、暴雨等灾害,采用气象指数作为理赔标准简化定损方式提高效率 [5] - 珠海市推出海水网箱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当日最大风速达约9级风及以上时视为保险事故,养殖户仅承担40%保费,剩余60%由市区财政补贴 [5] - 广东探索建立“农业+气象+金融”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模式,支撑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台风后组织核查受灾情况并进行赔付 [5][6]   具体平台案例与实践 - “恒燚1号”是半潜锚泊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为广东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装备,通过下潜和压载设计应对极端风浪 [2] - 珠海“伶仃牧场1号”采用独创的双浮箱柱式结构,通过8点锚泊稳固平台抵御风浪,台风来临前可根据预报启动迁移预案增加安全冗余 [3] - 珠海市已提前部署防台风工作,确保渔船和养殖人员上岸避风,对海上养殖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保证锚固系统生效,所有养殖人员撤离且平台调整至防台状态 [4]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新模式
 大众日报· 2025-09-20 11:26
 合作签约核心内容 -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于9月18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产融服务和城市运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1] - 双方将在重大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协同、先进试点示范上联合打造“央地合作”新模式 [1] - 青岛市相关市直部门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1]   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业务布局 - 中国华电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连续14年进入世界500强 [1] - 华电山东公司已形成涵盖煤电、风电、光伏、供热、港口物流的完整能源产业布局 [1] - 公司在青岛装机规模达到238万千瓦,拟在即墨投资建设200万千瓦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61亿度 [1] - 项目配套开发海水制氢、波浪能、漂浮式海上光伏等新型能源系统,并探索建设复合型海洋牧场体系 [1]   青岛国信集团战略定位与业务体系 - 公司是青岛市唯一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市直企业,紧密围绕青岛现代海洋产业“4+4+2”产业体系 [2] - 公司构建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三条曲线”,在深远海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海洋食品全链条智能化工厂、海洋创新生物医药管线等领域夯实行业引领地位 [2] - 公司聚焦青岛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设立海洋科创中心和海洋装备产业联盟,谋划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区+链主企业+基金”模式 [2]   合作影响与战略目标 - 通过与华电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公司旨在强化产学研协同和产业链联动,吸引风电装备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本地配套率 [2] - 合作将加快提升港口设施功能,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2] - 公司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战略,定位为打造“海洋引领、产融支撑、运营高效的世界一流企业” [2] - 通过加快与华电等央企构建战略合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高质量开放发展新模式 [2]
 为“海上粮仓”增添发展底气 金融精准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17 10:08
 海洋经济宏观数据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3] - 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3] - 烟台市以2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3]   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应用 - 养马岛EOD项目通过“肥瘦搭配”模式,将无收益的生态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产业项目一体化实施 [3][4] - 项目涵盖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海洋牧场、林下经济四个方面13个子项 [4] - 农发行烟台市分行批复项目13.9亿元信贷授信,期限15年,首笔2亿元贷款已投放,从对接到审批完成仅用时93天 [5] - 项目实施后,岛上民宿从去年约300户预计今年将突破500户,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升级—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5]   海洋保险风险保障 - 太平财险为宗哲科技提供风力指数保险,2025年1月首次投保2000亩海域保费100万元,6月新增1000亩海域保费50万元,企业享受财政补贴仅承担一半保费 [6] - 保险条款明确风力等级与赔付金额,凭气象数据快速理赔,2025年4月底大风灾害后,半个月内完成72万元赔款支付 [7] - 太平财险10年来累计研发61款海洋牧场保险产品,为300余家养殖主体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亿元,保险标的覆盖鱼虾蟹贝藻及养殖设施 [10]   金融支持规模与增速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烟台市涉海企业贷款余额743.41亿元,同比增长34.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5.35个百分点 [9] - 截至2025年6月末,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产业贷款余额117.88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15.91%,同比增加20.53亿元,增速21.09% [9] - 截至2025年7月末,河北乐亭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海洋捕捞领域贷款超2.9亿元 [9]   金融产品创新趋势 - 蓝色债券、海洋产业基金、海洋碳汇金融等创新工具不断涌现,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11] - 2020至2023年,我国海洋牧场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4亿元,其中政策性业务占比78% [10] - 2018至2022年,海洋牧场保险保障水平从0.01%提升至0.04%,风险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10]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32
 海洋能发电与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 - 中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调向海图强和创新驱动[1] - 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任务和政策措施[1] - 波浪能富集区域位于广东珠海万山海域[1]   半潜式养殖平台技术特性 - "澎湖号"平台长66米 宽28米 高16米 重1400吨 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4] - 配备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4] - "格盛1号"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 相当于7个篮球场面积 可养450-600吨鱼[7] - 平台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 配备自动投饵 活鱼传输 水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4][7]   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 - "澎湖号"养殖体量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人工由5人降至2人[4] - "格盛1号"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人工由9人降至3人[4] - 成功收获15万斤赤嘴鳘和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3][7] - 赤嘴鳘生长周期18个月 从3斤长至超20斤[7]   波浪能发电技术演进 - 波浪能开发始于1979年 从岸边试验走向深远海应用[9] - 2010年国家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 支持10千瓦至兆瓦级技术发展[10] - "南鲲"号波浪能装置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10] - 已形成三大系列产品:温和海域纯养殖平台 开阔海域渔业工厂 高端渔旅平台[15]   抗风浪性能与安全验证 - "澎湖号"成功抵御18级超强台风"苏拉" 风速达每秒61.5米[14] - 平台在台风期间保持姿态稳定 锚固安全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15] - 采用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实现快速下沉和上浮功能[12]   产业化与市场拓展 - 技术装备已应用于广东"海威系列" 福建"闽投系列" 海南"普盛系列"[15] -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15] - 计划开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15] - 波浪能发电技术同时应用于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15]
 鼓足“蓝色动能”,向海洋强省进发
 大众日报· 2025-09-06 08:46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3.9% [2] - 日照港岚山港区形成300余家企业木材产业集群 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4] - 日照港近5年累计投资近430亿元 纳税近76亿元 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85%以上 [4]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目标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1][5] -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5] - 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 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3]   海域开发利用创新 - 东营市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将海域分成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立体空间 [2][3] - 创新"立体用海"模式 实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和谐共生 [2] - 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3]   港产城融合发展 - 推行"前港后厂"模式 促进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 [3] - 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机制 构建港口枢纽经济圈 [4] - 实施设施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机制 实现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 [4]   海洋开放合作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吸引六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4] - 深度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 与沿线国家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5] -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 高效利用全球资源 [5]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日报· 2025-09-05 11:16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广西出台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高地为核心目标[4] - 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二期建设 搭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4] - 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汇聚10余国500余位嘉宾 签署多项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协议[4]   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11国科研机构合作 实施25项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2018-2024年)[6] - 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汇聚100多家机构深化蓝色经济合作[6] - 海藻综合利用国际示范基地实现麒麟菜养殖与卡拉胶提取技术产业化突破 获国家级技术合作奖[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与缅甸共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在广西合浦和缅甸巴马若感开展生态修复示范[8] - 中国—东盟海洋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招收多名东盟留学生 开展12期国际培训累计培养220名人才[8] - 建成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海洋遥感技术在东盟应用示范[8]   国际合作与论坛活动 - 2025年9月将举办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 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合作[5]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共商海藻养殖与微塑料治理[3] - 2025年中越北部湾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北仑河口举行 强化区域渔业资源合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