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License out

搜索文档
医药生物行业报告(2025.06.23-2025.06.27):迈威生物达成两款授权合作,首付款补充现金流,经营拐点或已至
中邮证券· 2025-06-30 12: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迈威生物达成两款授权合作,首付款补充现金流,经营拐点或已至,后续其他管线BD可期 [5][6] - 本周医药生物上涨1.6%,跑输沪深300指数0.35pct,子板块均实现上涨 [7][20] - 创新药License out数量和金额呈加速趋势,或迎密集收获期,板块行情有望持续 [18] - 各细分板块有不同表现和投资机会,如创新药看好出海及资金面,医疗设备估值有上涨空间等 [28][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周观点:迈威生物达成两款授权合作,首付款补充现金流,其他管线BD可期,经营拐点或已至 - 迈威生物与CALICO就IL - 11靶向治疗签署协议,获25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5.7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等 [14] - 迈威生物与齐鲁制药就注射用阿格司亭α签署协议,获3.8亿元首付款及最高5亿元交易金额 [15] - 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数量和金额加速增长,2024年授权总金额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7.4% [18] 一周观点:本周医药生物上涨1.6%,子板块均实现上涨 本周医药生物上涨1.6%,子板块均实现上涨 - 本周医药生物上涨1.6%,跑输沪深300指数0.35pct,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3位 [7][20] - 各子板块均上涨,医院板块涨幅最大为3.92%,医疗耗材板块上涨3.36%等 [7][24] 细分板块周表现及观点 - **创新药**:本周震荡调整,看好后续行情,选股关注出海已落地和待落地两类标的 [28] - **医疗设备**:本周上涨1.20%,估值有上涨空间,关注各地采购招标进展 [29] - **医疗耗材**:本周上涨3.36%,随着高值耗材集采尾声有望稳步上涨,关注四类标的 [32] - **IVD板块**:本周上涨2.38%,看好AI + 辅助诊断等新兴方向,前期错杀个股有望修复 [35] - **血液制品板块**:本周上涨0.97%,关注血制品广东联盟集采续约情况,关注头部公司 [36] - **药店板块**:本周线下药店板块上涨0.47%,看好龙头药房强者恒强 [39] - **医疗服务**:本周医院板块上涨3.92%,暑期板块开始修复,推荐相关标的 [40] - **中药板块**:本周上涨1.29%,看好国企整合、需求复苏和创新驱动三个方向 [42][43] - **CXO板块**:本周医疗研发外包板块上涨2.1%,行业进入上行周期,关注龙头公司 [44]
创新药成为基金圈的共识之后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18 15:00
行业热点切换 - AI行业关注度显著下降,创新药成为资金新宠,券商策略会AI会场冷清而创新药分会场爆满[1] - TMT基金经理开始频繁出现在创新药调研场合,显示资金流向转变[3] - 南向资金年内加仓港股创新药551.4亿,是新消费板块的3倍以上,医药保健占港股成交额从5%跃升至15%[4] 资金配置与市场表现 - 全球药企专利采购中31%分子来自中国,ADC和GLP-1领域频现大额License out订单[4] - 公募TOP10基金中8只为创新药主题,头部基金经理更替明显,传统CXO/中药系基金经理退出榜单[4]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近50%,部分个股如舒泰神短期涨幅达7倍[20] 创新药技术突破 - ADC技术成为国际热点,国内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等企业达成超百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10] - 中国GLP-1药物授权影响全球定价,美股相关公司因中国竞争出现暴跌[12] - 2024年Q1出现6项ADC出海项目,License out交易占全球新药市场30%,预计3-5年内转化为销售额[11] 估值体系变革 - 传统管线估值方式被颠覆,临床早期管线从负估值转为正向定价[17] - 机构采用3倍PS估值法,但实际波动区间达0.5-100倍,美国模型本土化存在争议[19] - 市场出现"寒武纪式估值",如常山药业未上市药物按诺和诺德1%份额推算400亿市值[20] 基金经理分化 - 新一代基金经理如张韡专注肿瘤免疫领域,年内业绩翻倍并重仓ADC出海企业[8][10] - 传统"医药格雷厄姆"派(万民远等)踏空行情,认为当前泡沫超过当年CXO[15][21] - 女性基金经理屠榜热门赛道,创新药领域张韡、机器人闫思倩等表现突出[7] 行业特殊性 - 医药子板块复杂度远超TMT,涵盖科技/制造/消费等多属性,超额收益难持续[24] - 创新药投资已演变为"寻找下一个BD"的博弈,管线重估与医保政策形成双击效应[13][17] - 行业波动率极高,如药店板块3个月内指数腰斩,但当前仅少数基金经理提示风险[26]
创新药10年变天
投资界· 2025-04-23 15:4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少年时代,上市公司层面具有足够容错率和包容度,70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含摘B)在资本寒冬中全部存活,市值最小的北海康成账上现金仅剩1亿元但管理层认为2025年仍有足够营运资金 [6] - 行业主要矛盾从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与美国维持领导地位的外部矛盾,创新模式转向以BD为导向的研发型企业,聚焦早研管线并追求全球前三靶点地位 [7] -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合计可持续业务营收达59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19年增长超12倍,预计2026年将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 [9] 商业模式转型 - 70%的18A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但通过早期项目低成本开发(如药明生物综合项目现况图所示)及BD交易实现管线迭代重塑,财务状况改善 [9] - License-out交易中I/II期临床管线占比从2019年17%升至2024年46%,临床前分子成为BD热点,如和铂医药、乐普生物、映恩生物等均达成未公布靶点或临床前分子的重磅交易 [9] - 生态平衡模式形成:首付款超1亿美元可支撑3年运营,Biotech通过持续输出BIC/FIC分子实现超长续航,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综合型药企也转向该策略 [9][10] 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 - 2025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全年水平,首付款总额9亿美元已超过一级市场同期融资总额(48起/50.65亿元) [10] - BD交易成为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行业避免同靶点扎堆竞争,倒逼原始创新,未来平庸管线将面临无法BD的风险 [10] 技术前沿突破 - 工程抗体设计(ADC、多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如复宏汉霖TCE三特异性抗体平台解决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安全性提升使产品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12] - 双载荷ADC成为新方向:康弘药业KH815靶向TROP2双毒素ADC、信达生物IBI3020靶向CEACAM5、康宁杰瑞JSKN021双抗双毒素ADC(DAR值6)及药明合联超20个储备分子展现技术多样性 [13][14]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商业逻辑验证:诺华两款RDC 2024年收入21.16亿美元,国内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企业在核素和靶点布局领先 [15] 新兴分子类型发展 - 大环肽药物因尺寸优势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并提供口服剂型潜力,默沙东MK-0616(III期)、BMS第二代PD-L1大环肽采用GLP-1类似技术路线 [16][17] - 药明康德通过DEL筛选开发MDM2抑制剂,元思生肽与阿斯利康达成34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大环肽,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