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同体

搜索文档
比亚迪给经销商发钱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6-24 18:38
以下文章来源于Auto有范儿 ,作者周智宇 Auto有范儿 . 讲述独特的汽车故事。 华尔街见闻从多名经销商处了解到,近期, 比亚迪对经销商们进行返利,单辆车返利666元。以前5 个月超160万辆的数据计算,此次返利规模超10亿元。 接近比亚迪人士在6月23日向华尔街见闻确认,返利红包属实。 一名华东地区比亚迪经销商表示,其旗下一家4S店前5个月卖出615辆,收到了41万元返利 。该经 销商表示,比亚迪往年也都有额外奖励经销商的政策,这既维护了营销渠道,也激励了经销商。 去年初,比亚迪就曾下发文件, 对完成2023年销售目标的经销商给予最高666元/辆的奖励。该奖 励也是正常返点之外的额外奖励。 "这笔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很及时,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紧绷的神经稍微松了一下。"一位来自华南 地区的比亚迪经销商李明(化名)表示。 这个红包,也是比亚迪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它的同盟军:这场硬仗,我们必须站在一起打。 作者周智宇 编辑张晓玲 价格战的硝烟浸透市场,比亚迪的经销商们也在忙活大半年后,收到了"红包"。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主机厂与经销商之间,主要是一种"压力传导"的上下游关系。主机厂制定销量目 标,通过商务政策进行 ...
变革与共赢: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为何值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5-27 14:19
今日,不少人的手机被一则重磅行业新闻占据——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正式启动发行。 资本市场虽从不缺少新鲜事,但真正能够改写行业逻辑的转折点仍然值得被铭记。 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为何值得关注?一文厘清背后的逻辑。 以首批产品为例,根据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费率规则清晰划分为三档: 跑赢基准6%以上且为正收益,适用1.5%的"奖励费率"; 跑输基准3%以上,费率降至0.6%的"让利档"; 其他情况或持有不足1年,维持1.2%的中性费率。 01 什么是新型浮动费率? ——一场利益共担的范式重构 传统的基金管理费普遍采用固定费率机制,即基金合同一旦签订,无论牛熊更迭、净值涨跌,基金公司始终按按资产净值的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 这种设计在行业早期推动了普惠理财的普及,却也在悄然间埋下矛盾的种子。 新型浮动费率产品的诞生,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利益共同体"的范式转移。 其核心规则并不复杂:管理费不再固定,而是随着投资者的持有时间和实际收益动态调整,"收益达标多收、业绩未达少收"。 这种设计犹如一把精准标尺,时刻丈量着基金管理人每一分努力的含金量。 与传统固定费率相比,这一变革蕴含三重突破。 其一,拒绝"旱涝保收",当市场泥 ...
粤开宏观:博弈视角看“关税战”:特朗普的意图与各经济体的不同反应
粤开证券· 2025-04-27 22:23
报告核心观点 特朗普在第二届任期之初发起“关税战”,导致国际经贸体系剧烈调整,影响全球和美国经济增长,也波及中国经济。报告基于博弈视角,分析特朗普的博弈策略和五大类经济体的反应,探讨双边和多边可能的博弈进程与终局,指出中国在“关税战”中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 [1]。 分组1:如何理解特朗普“关税战”的漫天要价与反复无常 - 特朗普心理底价包括对全球加征10%基准关税以削减贸易逆差和增加财政收入、对汽车等重点行业加征保护性关税以促进制造业回流和保护就业、遏制中国和整合北美 [3][17] - 特朗普博弈策略是利用美国霸权地位和反复无常行事风格抢夺主动权,其反复无常虽短期有效但会扰乱国际经贸秩序、损害美国信誉 [4][21] - 需理性看待特朗普在“关税战”中不定期的态度软化,其目的是安抚市场和避免其他经济体形成统一战线,态度缓和常通过宣称其他经济体求和示好来表达 [5][24] 分组2:各经济体不同反应:处境、筹码、最优策略与可能结局 - 中国有必要、有能力、有底气坚决反制美国,当前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局面难持续,30%-50%是可能区间 [6][27] - 加拿大坚决反制美国,墨西哥忍气吞声,特朗普在“对等关税”行政令中为加墨预留谈判空间 [7][35] - 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具备反制能力的经济体最优策略是“以打促谈”,但显露出软弱性,大概率通过利益交换获关税减免,谈判结果偏向美国利益 [7][41] - 越南、柬埔寨等被大幅加征关税但缺乏反制能力的经济体将被迫妥协退让,让渡利益以换取关税削减 [7][48] -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被加征10%的经济体大概率战略忍让,避免摩擦升级,尝试争取部分豁免 [7][52] 分组3:连横 vs 合纵: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应警惕美国拉拢其他经济体围堵,坚决回击,尤其警惕越南、柬埔寨等国,可争取欧盟日韩,与加拿大有合作机会 [9][55] - 中国要争取盟友,构建国际利益共同体,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实现从“市场追随者”向“规则构建者”跨越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