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劳务派遣
icon
搜索文档
“金饭碗”还香吗?
中国经营报· 2025-08-01 18:27
银行劳务派遣用工趋势 - 银行岗位越来越多采用劳务派遣模式 覆盖基层柜员 信用卡 运营 IT等业务条线[1] - 大型银行已陆续将派遣员工转正 但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派遣员工占比仍较高[1] - 某农商行招聘综合柜员明确标注为劳务派遣身份 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通过派遣方式招聘信用卡营销经理助理等三类岗位[1] 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特点 - 劳务派遣员工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正式员工直接与银行签订合同[2] - 银行采用派遣制可减少社保福利等长期支出 并根据业务高峰灵活调整人员[2] - 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在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存在差距 导致身份认同感弱和工作积极性受影响[2] 银行劳务派遣成本差异 - 某西部银行2024年劳务外包工时183744小时 支付报酬总额7093391.91元 约合38.60元/小时[2] - 某东部沿海银行2024年劳务外包工时14535222小时 支付报酬总额100328万元 约合69.02元/小时[2] 劳务派遣带来的管理挑战 - 派遣员工高流动性和低归属感影响银行服务稳定性与内部管理[3] - 银行很少关注派遣员工需求变化 导致员工难以产生归属感 心理落差造成离职率上升[3] - 员工流动性高影响业务连续性 岗位交接频繁可能降低服务质量[3] 用工方式优化建议 - 短期性辅助性岗位适合派遣 核心业务风险管控等岗位应推动转正[4] - 应建立明确转正机制 设定年限与标准 给予优秀者转编机会[4] - 某股份行规定派遣制员工服务满2年后表现特别优秀者有机会转为正式编制[4] - 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 提升员工积极性和能力素质 树立品牌形象[4]
隆源股份IPO:公司设立时靠代持取得“外资”身份 股权结构“一家独大”实控人返程投资违规
新浪证券· 2025-07-07 17:0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资组/郑权 近日,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隆源股份")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国金证券保荐。 隆源股份历史上曾是外资企业,但公司设立时的外资身份是靠他人"代持"完成的,具体是公司实控人林国栋靠朋友 的外资身份代其持有公司股份。这意味着,公司成立时是业内所称的"假外资",是否合规待考。并且,公司实控人 林国栋曾及时办理境外投资外汇补登记,属于违法违规存在被外汇管理部门处罚的风险。 隆源股份虽已清理历史代持,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仍可能导致决策制衡缺失,实控人家族林国栋和唐美云直接和 间接控制公司98.5337%的股份,公司核心决策层及核心高管人员都是家族人员或近亲属。 公司设立时靠代持取得"外资"身份 实控人涉嫌返程投资违规 2006年7月,隆源股份的前身宁波隆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设立(隆源有限),注册资本360万元,公司实控人林国栋 认缴270万元,胡永明认缴90万元(占比25%)。 值得一提的是,胡永明具有中国台湾省外商投资身份,因此隆源股份在成立时就获得了外资身份。 但申报材料显示, ...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商业洞察· 2025-06-02 12:47
核心观点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但硕士/博士offer获取率仅44.4%,低于本科(45.4%)和大专(56.6%),学历贬值现象显著[1] -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经历相似学历贬值历程,1992年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下跌至70.5%,产生"迷失的一代"群体[10][17] - 日本应对措施如研究生扩招、劳务派遣法修订等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升级停滞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21][25][35] - 当前日本就业率回升至98.1%主因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非经济结构改善[31][33] 日本学历贬值历程 泡沫经济时期(80年代) - 大学生被称为"金蛋",男生平均获3份offer,名校生工资达社会平均3倍[6] - 补习产业爆发式增长,1985年市场规模超1.2万亿日元,机构数量超2万家[6][7] - 企业招聘福利包括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三菱汽车甚至赠送入职汽车[5][6] 泡沫破裂期(90年代) - 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降20%倒闭超1万家[10] - 1967-1976年婴儿潮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投100份简历无果现象普遍[10][11] - 1995年80.3万毕业生就业率跌破70%,考研人数激增但3年后就业率降至55.8%[16] 应对措施与后果 - 研究生扩招计划使硕博在校生10年增长1.1倍至20.5万,但博士就业率降至58.4%[21][22]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84年17%飙升至2003年34.6%[25][29] - 1997-2003年15-24岁啃老族激增5倍达40万人,形成社会现象[16][17] 中日对比与深层原因 数据对比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1222万)已接近日本预测的2038年峰值(1445万)[1][2] - 日本当前大学生起薪22.6万日元(约1.059万人民币)同比增4.01%,但90年代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反超大学生2万日元[23][31] 结构性矛盾 - 产业升级滞后导致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PC/移动互联网/AI领域接连失利[35] - 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创新资源,中小企业活力被抑制[35] - 劳务派遣制度使30%薪资差距固化,错过校招窗口者终身难获正式岗位[26][29] 人口结构影响 - 2024年日本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劳动力缺口使就业率被动回升至98.1%[32][33] - 1971-1982年出生的"迷失的一代"成为代际更替牺牲品,约40%终身陷非正式雇佣[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