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经济布局优化
icon
搜索文档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撬动更大内需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8:53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构建 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中央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超 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通国内大循环 的堵点与潜力点,有助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增长筑牢高效、有机的承载基础。 首先,通过培育多个城市群和经济极核,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新态势。依托创新驱 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空间内的高效流动,有助于推动建 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议》提出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 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金融开放与国际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高端人才提供顶尖发展平台。与此同 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中西部区域正加速崛起,正形成新增长极,为人才晋升与 产业拓展提供广阔空间。 其次,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快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城市 群与都市圈层面,将着力推动功能疏解、产业垂直分工与集群联动,构建核心城市引领 ...
21社论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撬动更大内需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6:36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构 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中央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通国内大循 环的堵点与潜力点,有助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增长筑牢高效、有机的承载基础。 首先,通过培育多个城市群和经济极核,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新态势。依托创新驱 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空间内的高效流动,有助于推动建 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议》提出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 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金融开放与国际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高端人才提供顶尖发展平台。与此同 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中西部区域正加速崛起,正形成新增长极,为人才晋升与 产业拓展提供广阔空间。 其次,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快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城市 群与都市圈层面,将着力推动功能疏解、产业垂直分工与集群联动,构建核心城市引领 ...
中共中央明确“十五五”规划建议重点任务
北京商报· 2025-10-29 00:40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优化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 - 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3] - 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 - 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4] - 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 [5] - 适度超前建设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 [6]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8] - 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 [8][9] - 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9] - 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1] -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11]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打造消费新场景 [12] - 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 [12] -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 [13] -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13] - 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 [14]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15] - 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 [16] -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18]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 [19] - 促进外贸提质增效,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0] -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 [21] - 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 [22]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3] - 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23] -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 [24] - 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实施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25]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 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27] - 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 [28] - 推动战略性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 [29] - 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30]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培育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31] -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32]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32]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 [34] -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5] - 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36]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 [37] 建设美丽中国 -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41]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42] - 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43] - 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3]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46] -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战略通道安全 [46] - 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提升重要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 [46][47] 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规模化、实战化、体系化发展,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及反制能力建设 [48] - 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智能化军事体系 [48] - 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