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美面膜
icon
搜索文档
头部国货品牌暴跌
36氪· 2025-10-24 20:27
核心财务表现恶化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为4.34亿元,同比下滑17.58% [1]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0.95亿元,同比暴跌44.96% [1]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2.97亿元,同比下滑11.54% [1]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25亿元,同比大跌36.73% [1]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54亿元,同比暴跌48.20%,几近腰斩 [1]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3亿元,同比下跌48.52% [3] - 公司总资产从上年末的60.85亿元降至57.96亿元,减少4.75% [2] 历史业绩趋势与市场地位 - 自2023年8月上市以来,公司发展境况不容乐观,从增速放缓到增收不增利,再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 [5] - 近三年第三季度业绩中,2023年与2025年均为营收、净利双降,仅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近12%) [5] - 近三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持续下滑,跌幅分别为17.33%、4.2%和36.73% [7] - 公司上市当日总市值约300亿元,位列中国化妆品集团市值榜前五,而截至财报披露日,总市值降至128.93亿元 [3] - 若2025年第四季度营收少于7亿元,公司将跌出年营收20亿级的国货美妆集团阵营 [1][12] 运营与财务状况细节 - 货币资金较2024年末的18.39亿元降至11.50亿元,下滑37.47%,主要系购买理财产品所致 [9][10] - 预付款项同比暴涨233.77%,主要原因是预付平台推广费用款、委托加工费及原材料增加 [10] - 应收账款同比增加46.00%,主要系相关客户跨期结算所致 [10] - 公司实控人张立国持股比例高达84.41%,股权高度集中 [9][10] 公司战略与行业竞争挑战 - 品牌矩阵单一,过度依赖"敷尔佳"主品牌,亟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3]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6.21亿元,占营收比例近五成,但未能带动营收增长 [15] - 同期研发费用为0.36亿元,与营销投入相比严重失衡,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为0.16亿元、0.31亿元、0.36亿元 [15] - 在2025年上半年与头部国货美妆企业对比中,公司市值排名第9,营收排名下滑至第12,连续两年上半年居于TOP10榜外 [15] - 公司毛利润率为80.42%,但净利润同比下滑32.54% [15]
从“医美面膜第一股”到“业绩雷王”:敷尔佳械字号收入暴跌48%,4亿元营销难填利润窟窿
华夏时报· 2025-10-09 19:05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15%至8.63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营收负增长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2.54%至2.30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8.66%,盈利水平创上市以来同期最低 [2]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幅下降26.39%,为上市以来单季度最大营收降幅;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微增5.9%,但净利润同比仍下滑26.72% [3]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同比大幅下滑48.07%至2.3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2024年同期的48.83%骤降至27.61% [5][6] - 化妆品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9.95%至6.2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72.39%,成为公司唯一增长点 [6][7] - 医疗器械类产品毛利率为84.22%,同比提升2.93个百分点;化妆品类产品毛利率为80.42%,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6] 费用与成本分析 - 销售费用激增至4.20亿元,同比上涨39.56%,销售费用率从32.03%飙升至48.67% [3][8] - 宣传推广费从2.76亿元增加至3.85亿元,同比增加39.2%;人员薪酬费用同比增长92.83%至2277万元 [8][9] - 化妆品类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7.76%,高于收入增速7.81个百分点,导致其毛利率下滑 [7] - 研发投入为2332.65万元,占营收比重仅为2.7% [10] 经营质量与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54.69%至1.62亿元,盈利质量持续恶化 [10] - 在线上营收占比已超80%的背景下,差旅交通费同比大幅增加,反映出线下渠道可能面临压力 [9][10] 行业与监管环境 - 2025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原料备案新规要求原料安全信息更透明,增加了企业的检测成本等合规投入 [7] - 监管政策有收紧趋势,如限制宣传功效、加强临床试验要求,对宣称“医用级”、“械字号”的产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7]
暴跌51%!“医美面膜第一股”敷尔佳,业绩爆雷!
凤凰网财经· 2025-08-24 20:5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63亿元,同比下滑8.15%,为近五年来首次高个位数下跌 [2][3] - 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大幅下跌32.54% [2][3]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接近腰斩,下滑48.66% [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2亿元,同比下滑54.69% [3] - 总资产56.99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6.33% [3] 业务结构分析 - 医疗器械类营收2.38亿元,占比27.61%,同比暴跌48.07% [8][9] - 化妆品类营收6.25亿元,占比72.39%,同比增长29.95% [8][9] - 医疗器械毛利率84.22%,同比提升2.93个百分点 [8][9] - 化妆品毛利率80.42%,同比下滑1.11个百分点 [8][9] 销售渠道变革 - 线上渠道营收6.95亿元,占比80.50%,同比增长47.11% [14][15] - 线下渠道营收1.68亿元,占比19.50%,同比暴跌63.99% [14][15] - 线上直销渠道收入5.36亿元,占比62.12% [15] - 线下渠道几乎全部为经销模式,覆盖医美院线、专营店等渠道 [15] 费用结构变化 - 销售费用激增至4.20亿元,同比增长39.56%,占营收比例达48.67% [4][17] - 研发投入仅2332.65万元,占营收比重2.7% [4][21] - 研发人员仅69人,专利积累31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仅3个 [21][22] 行业竞争环境 - 一季度化妆品零售总额1149亿元,同比增长3.2%,但增幅收窄 [10] - 头部公司纷纷进入医美领域,价格战愈演愈烈 [9] - 监管政策调整,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修订可能削弱医用敷料医疗属性 [22] 战略调整方向 - 持续深耕Ⅱ类、Ⅲ类医疗器械领域,推进皮肤改善类及注射类产品研发 [11] - 关注子品牌孵化培育,实施品牌升级及多元营销策略 [12] - 加大直播电商投入,开展头部直播间合作和自播内容投放 [13][19]
敷尔佳,正在消散的“医美面膜”神话
北京商报· 2025-04-23 21:0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0.17亿元 同比增长4.32% 归母净利润6.61亿元 同比下滑11.77%[3] - 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9.29%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56% 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3] - 销售费用大幅增长 2024年销售费用7.48亿元同比增长40.53% 2023年销售费用5.32亿元同比增长36.44%[3] 盈利能力变化 - 毛利率曾持续攀升 2020-2022年毛利率分别为76.47%/81.95%/83.07% 堪比茅台水平[6] - 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 主要系销售推广投入增加及产能扩建折旧摊销所致[3] - 营销费用边际效应显现 过多投入反而侵蚀利润[1] 行业竞争环境 - 线上市场过度依赖大促及达人营销 整体运营成本持续增加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4] - 医美敷料监管政策收紧 2020年国家药监局明确不存在"械字号面膜"概念[7] - 预计2026年国内医美术后医用敷料市场规模达253.8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30%[8] 产品与研发 - 主营医疗器械类敷料和化妆品 2018年医疗器械类产品仅3款但贡献近90%营收[5] - 研发投入增速放缓 2024年研发费用3482.28万元同比增6.04% 占总营收不足2%[9] - 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 华熙生物等企业研发投入超5%[9] 市场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已取得5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旗下夸迪品牌推出医用敷料系列产品[8] - 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 创尔生物旗下创福康等品牌均有相关布局[8] - 先发优势逐渐消失 需要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如美容仪器相关赛道[10] 历史发展轨迹 - 2018年营收3.74亿元 2019年迅速增长至13.42亿元 2020年达15.85亿元[6] - 2023年8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医美面膜第一股" 当年营收19.34亿元[6] - 2019-2021年医疗器械类敷料收入分别为9.18亿元/8.8亿元/9.28亿元 营收占比从68.38%降至5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