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卡尔达舍夫II型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马斯克发布“太空AI”计划
36氪· 2025-11-25 10:56
除了硬件成本之外,未来几年,电力生产、输送和冷却需求也将是大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面临的主要制 约因素。有鉴于此,埃隆·马斯克近日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愿景:将AI计算中心部署到太空。 马斯克身兼xAI、SpaceX和特斯拉的CEO,前两者分别从事AI大模型研发、商业航空,而特斯拉则涉足 电动车、储能和机器人等多项业务。把这些业务串起来,恰好可以给他的愿意提供近乎闭环的支持力 量,一旦成功,他的公司可能也是最大受益者。 为何有此愿景? 马斯克认为,未来四到五年内,在轨道上运行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将比在地球上运行同类系统更具成本 效益。这主要得益于"免费"的太阳能和相对容易实现的冷却技术。 他此前在美国-沙特投资论坛上表示:"我估计,在地球潜在能源耗尽之前,电力成本和人工智能在太空 领域的成本效益将远远优于目前地面人工智能。我认为,甚至可能在4到5年的时间框架内,成本最低的 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将是使用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算,不会超过五年。"他补充说。 马斯克强调,随着计算集群的增长,对电力供应和冷却的综合需求会升级到地面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的地 步。他声称,要达到每年200吉瓦至300吉瓦的持续算力容量, ...
马斯克发布“太空AI”计划
财联社· 2025-11-24 13:54
太空AI数据中心愿景 - 将AI计算中心部署到太空是颠覆性愿景,旨在解决地面AI数据中心面临的电力生产、输送和冷却需求等主要制约因素 [1] - 该愿景得益于免费太阳能和相对容易实现的辐射冷却技术,预计未来四到五年内,在轨道上运行AI系统将比在地球上更具成本效益 [2][3] - 公司业务布局(xAI、SpaceX、特斯拉)可为该愿景提供近乎闭环的支持力量,公司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1] 地面AI发展的制约因素 - 随着计算集群增长,对电力供应和冷却的综合需求将升级到地面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的地步 [3] - 要达到每年200吉瓦至300吉瓦的持续算力容量,需要建造规模庞大的发电厂,而一座典型核电站的持续发电量仅约1吉瓦 [3] - 美国目前的持续发电量约为490吉瓦,将其中大部分用于AI不现实,地球电网无法满足接近太瓦级(1太瓦=1000吉瓦)的AI用电需求 [3] 太空AI计划的具体内容 - 核心计划是每年在轨道上部署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规模堪比美国全国电力的四分之一 [4] - 星舰每年应能将约300吉瓦至5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按此速度,轨道AI算力在几年内可能超过美国整体电力消耗量(平均约500吉瓦) [4] - 该计划是迈向利用整颗恒星能量输出的"卡尔达舍夫II型文明"的重要一步,太空太阳能可利用的能量是地球所有资源总和的十亿倍以上 [4][6] 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与挑战 - 扩大生产规模和轨道组装规模是当前的关键制约环节 [5] - 发射庞大硬件规模需要数千次星舰级飞行,在四到五年内不现实且成本高昂 [9] - 高性能AI加速器在GEO轨道辐射下需进行厚重屏蔽或抗辐射改造,这会降低时钟频率或需全新工艺技术,降低可行性 [9] - 与地球的高带宽连接、自主维护、碎片规避和机器人维护等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9] 轨道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 低地球轨道(LEO,-65°C至+125°C)和中地球轨道(MEO,-100°C至+120°C)因光照不稳定、热循环剧烈、穿越辐射带等因素不适合作为太空数据中心 [7] - 地球静止轨道(GEO,-20°C至+80°C)更为可行,因其常年阳光充足、日食持续时间短且辐射强度较低 [7] - 即使在GEO上,兆瓦级GPU集群需巨大散热翼(每个吉瓦级系统需数万平方米可展开结构)进行红外辐射散热,远超现有飞行器水平 [8]
马斯克提出太空AI愿景!黄仁勋回应:这就是个梦想,面临温度波动等现实挑战
搜狐财经· 2025-11-24 11:31
文章核心观点 - 埃隆·马斯克提出颠覆性构想,计划未来四到五年内将人工智能计算设施安置在太空,认为太空可能成为更具成本效益的AI运行场所 [1] 构想背景与业务协同 - 构想依托于旗下业务形成的支撑闭环:xAI专注AI大模型研发,SpaceX具备商业航天能力,特斯拉涉足储能与机器人领域,这些业务的协同可能为太空AI计算中心提供从技术研发到硬件部署的全链条支持 [3] 太空部署的驱动因素 - 选择太空的核心原因在于能源优势,地球仅接收二十亿分之一的太阳能量,而太空可利用的太阳能规模远超地球 [3] - 地面AI计算面临电力瓶颈,每年200或300吉瓦的AI计算在地球上很难做到,若需1太瓦规模在地球上更是不可能 [3] - 太空环境能提供持续太阳能,并且辐射冷却技术可解决设备散热难题 [3] 具体实施规划 - 计划利用星舰的发射能力,每年应该能够将大约300吉瓦,甚至可能是500吉瓦的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送入轨道 [3] - 设想月球基地参与建设,就地制造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并利用质量驱动器将其加速到逃逸速度,目标实现每年100太瓦电力生产 [3] 技术挑战与可行性 - 高性能AI芯片如Blackwell或Rubin在太空轨道环境中面临挑战,低地球轨道温度在-65°C至+125°C间波动,热循环剧烈且存在辐射带穿越问题 [4] - 芯片需厚重屏蔽或抗辐射改造,这可能降低运行效率,削弱太空部署的可行性 [4] 实施规模与外部挑战 - 实现每年数百吉瓦卫星部署需数千次星舰级飞行,发射规模与成本构成现实挑战,短期内难以达成 [4] - 轨道碎片、国际空间政策与监管审批等外部因素为项目增添不确定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