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AI卫星
搜索文档
马斯克发布“太空AI”计划
36氪· 2025-11-25 10:56
除了硬件成本之外,未来几年,电力生产、输送和冷却需求也将是大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面临的主要制 约因素。有鉴于此,埃隆·马斯克近日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愿景:将AI计算中心部署到太空。 马斯克身兼xAI、SpaceX和特斯拉的CEO,前两者分别从事AI大模型研发、商业航空,而特斯拉则涉足 电动车、储能和机器人等多项业务。把这些业务串起来,恰好可以给他的愿意提供近乎闭环的支持力 量,一旦成功,他的公司可能也是最大受益者。 为何有此愿景? 马斯克认为,未来四到五年内,在轨道上运行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将比在地球上运行同类系统更具成本 效益。这主要得益于"免费"的太阳能和相对容易实现的冷却技术。 他此前在美国-沙特投资论坛上表示:"我估计,在地球潜在能源耗尽之前,电力成本和人工智能在太空 领域的成本效益将远远优于目前地面人工智能。我认为,甚至可能在4到5年的时间框架内,成本最低的 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将是使用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算,不会超过五年。"他补充说。 马斯克强调,随着计算集群的增长,对电力供应和冷却的综合需求会升级到地面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的地 步。他声称,要达到每年200吉瓦至300吉瓦的持续算力容量, ...
马斯克画的上天大饼 中国人已经在做了
新浪科技· 2025-11-25 09:23
全球首富马斯克从来不走寻常路,总有一些近乎疯狂却极具前瞻的技术浪潮与商业计划。但这一次,中 国人比他先走一步。当然,算力上天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特斯拉跑车进太空 2018年,马斯克将自己的红色特斯拉Roadster跑车送上了太空。那是SpaceX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首飞, 为了证明自己火箭的强大运载能力,他决定送一点特别炫酷的东西进入外太空,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特斯 拉座驾。 这是外太空首次出现(地球人的)汽车。车内坐着一个穿着SpaceX宇航服的假人,循环播放着大卫·鲍伊 的歌曲《Space Oddity》,中控上显示着Don't Panic(别恐慌),这是在致敬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 南》。 七年时间过去了,这辆车还在日心轨道上飘着, 变成了一个人造的小行星,大约每一年半时间环绕太 阳一周。当然,因为宇宙辐射和陨石冲击,车身已经坑坑洼洼,车内更是面目全非。 送车上太空,乍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成为了史上最昂贵也是最开脑洞的广告,给SpaceX、特斯拉以及 马斯克本人都做了一次极其成功的品牌营销和形象推广,在后续给特斯拉带来了诸多潜在的客户,为他 几年之后成为全球首富奠定了基础。 多年以来,殖民火星探索太空的梦想都是 ...
马斯克发布“太空AI”计划
财联社· 2025-11-24 13:54
太空AI数据中心愿景 - 将AI计算中心部署到太空是颠覆性愿景,旨在解决地面AI数据中心面临的电力生产、输送和冷却需求等主要制约因素 [1] - 该愿景得益于免费太阳能和相对容易实现的辐射冷却技术,预计未来四到五年内,在轨道上运行AI系统将比在地球上更具成本效益 [2][3] - 公司业务布局(xAI、SpaceX、特斯拉)可为该愿景提供近乎闭环的支持力量,公司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1] 地面AI发展的制约因素 - 随着计算集群增长,对电力供应和冷却的综合需求将升级到地面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的地步 [3] - 要达到每年200吉瓦至300吉瓦的持续算力容量,需要建造规模庞大的发电厂,而一座典型核电站的持续发电量仅约1吉瓦 [3] - 美国目前的持续发电量约为490吉瓦,将其中大部分用于AI不现实,地球电网无法满足接近太瓦级(1太瓦=1000吉瓦)的AI用电需求 [3] 太空AI计划的具体内容 - 核心计划是每年在轨道上部署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规模堪比美国全国电力的四分之一 [4] - 星舰每年应能将约300吉瓦至5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按此速度,轨道AI算力在几年内可能超过美国整体电力消耗量(平均约500吉瓦) [4] - 该计划是迈向利用整颗恒星能量输出的"卡尔达舍夫II型文明"的重要一步,太空太阳能可利用的能量是地球所有资源总和的十亿倍以上 [4][6] 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与挑战 - 扩大生产规模和轨道组装规模是当前的关键制约环节 [5] - 发射庞大硬件规模需要数千次星舰级飞行,在四到五年内不现实且成本高昂 [9] - 高性能AI加速器在GEO轨道辐射下需进行厚重屏蔽或抗辐射改造,这会降低时钟频率或需全新工艺技术,降低可行性 [9] - 与地球的高带宽连接、自主维护、碎片规避和机器人维护等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9] 轨道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 低地球轨道(LEO,-65°C至+125°C)和中地球轨道(MEO,-100°C至+120°C)因光照不稳定、热循环剧烈、穿越辐射带等因素不适合作为太空数据中心 [7] - 地球静止轨道(GEO,-20°C至+80°C)更为可行,因其常年阳光充足、日食持续时间短且辐射强度较低 [7] - 即使在GEO上,兆瓦级GPU集群需巨大散热翼(每个吉瓦级系统需数万平方米可展开结构)进行红外辐射散热,远超现有飞行器水平 [8]
最新!黄仁勋马斯克罕见同台,畅谈人形机器人、太空AI,并回应AI是否有泡沫
新浪财经· 2025-11-20 14:17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 - 人形机器人被预测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规模超过手机或任何其他产品,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甚至是多个,企业更会部署成千上万个 [4] - 特斯拉公司预计将是第一家造出真正有用的人形机器人的公司,这将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4] - 未来将有多家公司参与制造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实现人人富裕的唯一方法 [6][7] AI工厂与计算范式转变 - AI被定义为一种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将进入每一个行业和领域,AI工厂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9] - 计算范式正从检索式转变为生成式,系统能根据实时上下文和输入指令生成独一无二的内容,这改变了整个计算方式 [10][11][12] - 沙特与美国签署人工智能战略合作协议,沙特将投入资本、能源和土地支持AI生态系统建设,共同打造推理节点和训练节点 [8] 太空AI与能源解决方案 - 预计很快,甚至在四五年之内,最便宜的AI算力来源将不是地面数据中心,而是太阳能AI卫星 [36] - 太空AI具有显著优势,包括持续不间断的太阳能、无需电池、更便宜的太阳能板以及靠自然辐射冷却,在地球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太空是获得巨量算力的唯一途径 [41][42] - 地球每年只接收到太阳能的大约二十亿分之一,要获得比地球多出一百万倍的算力,必须到太空中去 [31][32] 未来工作模式演变 - 预测未来工作将变成一种选择,是可选的,就像现在种菜一样,愿意可以做,不愿意也没关系 [13][14][17]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若继续提升,金钱在未来某个时点上将不再重要 [19][20] - AI提升了生产力,例如放射科医生的需求因AI辅助分析图像而增加,医生能服务更多病人,全球在进行更多更好的影像诊断 [21] 行业合作与项目进展 - XAI正与沙特方面推进一个500兆瓦的项目,第一阶段从50兆瓦开始,并与英伟达公司合作 [23] - Humane公司从零营收起步,正在建设500兆瓦的数据中心,并与AWS合作,目标建设吉瓦级数据中心,同时与英伟达合作将AI用于Omniverse数字孪生项目 [23] - 英伟达公司在沙特建设超级计算机,用于模拟量子计算机,其系统将作为控制器和量子纠错模块 [24] AI技术结构性转变 - 计算基础结构正经历范式切换,从CPU转向GPU和加速计算,在全球前500大超级计算机中,GPU和加速计算的比例从10%飙升到90% [45] - 生成式AI正在取代CPU驱动的推荐系统,成为互联网的新引擎 [46][47] - Agentic AI是建立在推荐系统和生成式模型算力之上的下一代AI代表,支撑其革命所需的底层算力远比想象中少,这是结构性转变而非泡沫 [47]
最新!黄仁勋马斯克罕见同台,畅谈人形机器人、太空AI,并回应AI是否有泡沫
聪明投资者· 2025-11-20 11:37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当前AI热潮并非泡沫,而是由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的结构性转变所驱动,支撑Agentic AI革命所需的底层算力比想象中少[2][64][70]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并认为太阳能AI卫星将在四五年内成为最便宜的AI算力来源[3][8][57]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 -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将率先造出真正实用的人形机器人,该产业规模将超过手机或其他任何产品,因为个人和企业都会大量需求[7][8] - 人形机器人和AI被视为实现普遍富裕、消除贫困的关键途径[11][12] AI工厂与计算范式转变 - 黄仁勋将AI工厂类比为新时代的炼油厂,强调AI已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其计算范式从“检索式”转变为“生成式”,需要全球实时部署[14][16][17][18] - 沙特与美国签署AI战略协议,将投入资本、能源和土地建设推理节点和训练节点[13] 未来工作模式演变 - 马斯克预测未来10-20年内工作将变为可选活动,就像爱好一样,AI和机器人发展可能使货币在未来某个时点不再重要[20][22][26] - 黄仁勋以放射科为例说明AI提升生产力后产生“近因效应”,全球放射科医生需求反而因AI辅助而增加[33][34][35] 具体合作项目进展 - XAI与沙特合作推进500兆瓦项目,第一阶段从50兆瓦开始,并与英伟达合作[38] - Humane公司从零营收起步,正为XAI建设500兆瓦数据中心,并与AWS合作目标建设吉瓦级数据中心[38][40] - 英伟达与Humane在Omniverse数字孪生项目合作,并在沙特建设用于量子计算机模拟的超级计算机[41][42] 太空AI算力发展 - 马斯克认为太空是AI算力扩张的必然方向,四五年内太阳能AI卫星的算力成本将低于地面数据中心[48][53][57] - 太空优势包括持续太阳能供电(无需电池)、辐射冷却(无需复杂冷却系统),地球电力系统难以支持每年200-300吉瓦的AI算力增长[57][59][60][61] AI行业结构性趋势 - 三大趋势驱动结构性变化:摩尔定律终结(GPU加速计算占比从10%升至90%)、生成式AI取代推荐系统、Agentic AI崛起[64][67][69][70]
宇宙人(1869期)嫦娥六号样品中找到月球赤铁矿;马斯克最新访谈:目标每年发射100吉瓦AI卫星;宇树科技完成 IPO 辅导
搜狐财经· 2025-11-17 21:53
月球科学研究 - 首次在嫦娥六号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样品中发现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 [1] - 发现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证实大型撞击事件可产生瞬时高氧逸度环境,使陨硫铁脱硫氧化形成铁氧化物 [1][3] - 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矿物载体,为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3] 量子通信技术 - 中国电信完成全球首个超百公里空芯光纤共纤传输实验,创下101.6公里新纪录,实现量子-经典信号低干扰共传 [4] - 实验实现37.6 Tbps大容量经典信号与5 kbps密钥率量子信号的稳定传输,指标全球领先 [4] - 该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大幅降低量子-经典网络融合成本,加速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4] 商业航天发展 - 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第二次飞行成功实现一级助推器在海上回收船垂直着陆,为后续复用奠定基础 [6] - 公司目标2026年具备年产20枚二级的能力,并将助推器周转周期缩短至2-3周 [8] - 维珍银河确认新一代Delta级亚轨道太空飞机按修订后时间表推进,计划2026年第三季度试飞,第四季度启动商业研究任务 [14] - 维珍银河母机"夏娃"已完成升级,单次周转能力提升至可连续多日飞行,每周平均可飞3至4次 [16] 在轨服务市场 - 卢森堡运营商SES与法国初创公司Infinite Orbits签约,安排五颗GEO卫星在2026至2029年间进行延寿,为行业内最密集队列 [8][11] - SES通过多元供应商组合,构建覆盖机器人对接、喷气包附加及轨道拖曳的综合延寿体系 [11] - 卫星延寿可在任何阶段进行,不必等到燃料耗尽,从而灵活提升资产价值 [11] 航天器研制进展 - 美国Sierra Space公司"追梦者"航天飞机完成电磁干扰与兼容性测试,确认其电子系统不会对自身或运载火箭造成干扰 [12] - "追梦者"最初获NASA七次空间站货运合同,后调整为一次不靠站演示飞行,未来将重点发展国家安全任务应用 [14] - 公司下一步将进行发射声学测试,随后开展推进系统热试车和软硬件集成测试 [14] 欧洲航天产业动态 - 德国OHB公司对空客、莱昂纳多和泰雷兹阿莱尼亚计划成立的合资企业表示担忧,质疑在市场增长背景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17][19] - OHB看好欧洲政府航天支出增长前景,预计德国未来五年将投入350亿欧元用于军用航天系统 [19] - OHB宣布成立"欧洲航天港公司",推动欧洲海陆多用户发射场建设,增强欧洲航天发射能力 [19] 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 - 马斯克表示目标每年将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为大规模AI提供能源,称这可能成为最低成本方式 [5] - 阿里巴巴将"通义"App正式更名为"千问",软件版本号从3.60.0直接升级至5.0.0,加入全球AI应用顶级竞赛 [27][28] - 谷歌新模型在解读古籍时核心错误率仅0.56%,破译水平接近专家,并能展现出一定的上下文推理能力 [29] 其他科技进展 - 加拿大SBQuantum公司获得欧空局80万欧元合同,将在21个月内交付一款满足地球观测要求的量子钻石磁力仪 [20][22] - 马里兰州九名联邦议员联名致信NASA,质疑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设施关闭计划削弱科研能力,要求说明关闭范围及法律依据 [23][25] - 宇树科技完成IPO辅导,拟申请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兴兴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 [25]
马斯克最新访谈:将每年发射 100 吉瓦 AI 卫星纳入技术布局
搜狐财经· 2025-11-16 11:38
太空算力与能源规划 - 提出雄心勃勃的太空算力规划,目标每年将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为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提供能源支持[1] - 该规划被认为是“在超大规模上运行和供电AI的最低成本方式”,其能源供给规模可观,作为参考美国当前平均用电负载约为460吉瓦[1] AI芯片制造合作 - 公司高度尊重台积电与三星,旗下特斯拉和SpaceX均与这两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并期待其加快芯片生产与产能提升[1] - 指出代工厂新建晶圆厂从启动到投产需耗时约五年,凸显对技术迭代速度的迫切期待[1] AI模型Grok技术特点 - 强调Grok-4-Heavy目前仍是最聪明的AI模型,采用“多智能体并行协作”模式,通过多个模型同步工作、比对输出得出结论[1] - 该模型处于持续改进中,建议用户亲自体验[1] 人形机器人Optimus应用前景 - 描绘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能达到“超人级别的精度”,可执行“极其复杂的医疗手术”[1] - 机器人通过工厂规模化制造,有望改善医疗服务覆盖、消除贫困,使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最顶级的外科手术”[1] 脑机接口Neuralink进展 - Neuralink已有超过10名患者植入脑机接口装置,部分原本无法移动四肢、处于严重“闭锁”状态的患者,如今能以“与正常对话几乎一样快的速度”实现沟通[2] - 项目正持续加速推进[2] 长期技术愿景与影响 - 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未来将会实现对人类需求的完全满足”,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2] - 长期愿景包括采取“扩展意识到未来”的行动,推动人类探索其他星系,并更深入地理解宇宙本质[2]
马斯克每年在太空部属100吉瓦AI卫星 占美国电力近1/4
搜狐财经· 2025-11-15 17:22
公司计划 - 马斯克宣布计划每年将具备100吉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1] - 该计划旨在以极低成本实现大规模AI的供电与运行[1] - 计划已制定详尽实施方案 被描述为颠覆性突破[1] 行业影响 - 计划年发电量100吉瓦大致相当于美国年均用电负载460吉瓦的四分之一[1] - 若计划实现 SpaceX星链计划和特斯拉能源业务将受益匪浅[1]
马斯克最新访谈:目标每年在太空部属100吉瓦AI卫星
搜狐财经· 2025-11-15 16:31
太空算力与能源规划 - 提出将每年1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的技术路径,目标是为大规模AI提供最低成本的运行和供电方式 [2] - 该规划规模巨大,作为参考,美国当前的平均用电负载约为460吉瓦 [2] AI芯片制造 - 对台积电与三星表示非常尊重,特斯拉和SpaceX均与两家公司保持合作,并希望其能尽快生产芯片并提升产能规模 [2] - 指出建设新晶圆厂从启动到投产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认为该周期过长 [2] Grok系列AI模型 - 声称Grok-4-Heavy目前仍是最聪明的AI模型,并建议用户尝试 [3] - Grok-4-Heavy采用多智能体并行协作方式,多个模型同时工作比较输出以给出结论,并持续改进中 [3] Neuralink脑机接口 - 已有超过10名患者植入Neuralink装置,部分患者原本无法移动四肢或处于严重闭锁状态 [7] - 植入装置的患者现在可以以与正常对话几乎一样快的速度进行沟通,项目正在持续加速进展 [7][8] Optimus人形机器人 - 认为Optimus机器人未来能提供最顶级的外科手术,因其能达到超人级别的精度 [9] - 机器人可执行极其复杂甚至人类无法完成的医疗手术,有助于解决优质外科专家数量有限的问题,从而改善医疗可及性 [9] - 预计Optimus将在改善医疗可及性与消除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 AI与未来愿景 - 随着AI与机器人技术发展,未来将实现对人类需求的完全满足,所有人都能受益 [6] - 长期愿景是扩展意识到未来,推动人类探索其他星系,并更深入理解宇宙本质 [6]
大摩:市场低估了xAI对特斯拉的意义,FSD 14.3或将成为自动驾驶的“蒸汽机时刻”
华尔街见闻· 2025-11-11 13:59
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认为特斯拉股东批准薪酬方案是噪音,报告揭示了被市场忽视但在未来6-12个月将深刻影响股价的关键信号,这些战略布局将特斯拉重塑为由AI驱动的"马斯克经济体",远超传统汽车制造商范畴 [1] 财务评级与目标价 - 摩根士丹利维持特斯拉"增持"评级,目标价410美元,隔夜股价收于445.23美元,牛市情景下目标价高达800美元 [4] 战略协同与垂直整合 - 特斯拉与xAI在数据、软硬件和制造上形成递归循环的共生关系,对特斯拉物理AI和自动驾驶的未来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6][7][8] - 为支撑数十亿规模的机器人计划,特斯拉可能亲自建造"巨型芯片工厂",在推理芯片制造方面实现垂直整合 [9] 全自动驾驶(FSD)突破 - FSD V14.3将驾驶责任从人类转移给纯视觉算法,被视为交通领域的"蒸汽机时刻",是一个历史性的技术突破点 [10][11] 分布式推理云网络 - 马斯克提出"庞大的"分布式推理云构想,允许车辆在闲置时进行AI推理计算,车主每月可获得100或200美元报酬 [12] - 美国有超3亿辆汽车,全球超12亿辆,若具备等同于英伟达Blackwell GPU的算力,将形成空前规模的边缘计算网络,预计未来15年全球可能增至20亿辆 [12] 太空计算与制造创新 - "太阳能AI卫星"暗示特斯拉与SpaceX在太空计算领域的战略协同,外太空的低温环境(基准温度2.7开尔文)为数据中心提供显著散热优势 [14][15] - Cybercab生产目标为"每10秒一辆",远超传统汽车制造业60-90秒的节拍,通过"无盒式"生产线、极简设计和免喷涂工艺等颠覆性创新实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