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量扩张
icon
搜索文档
从1款到313款,惠民保十年由“增量扩张”迈入“存量优化”
第一财经· 2025-10-19 17:12
市场发展阶段与规模 - 惠民保市场格局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4]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累计推出313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其中2025年新增9款,市场增速为2.96% [1][2] - 惠民保产品数量在2020年迎来快速发展,从2019年的5款增至102款,之后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290款,从2024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 [2] 市场出清与产品动态 - 市场出清节奏放缓,停售产品数量从2023年的73款降至2025年的12款,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过程 [1][4][7] - 正常运营产品数量在2023年为211款,2024年减少至199款后,2025年又增至202款,基本盘趋于稳定 [4] 产品格局与创新特点 - 产品格局呈现传统主导、多元并进的特点,传统型惠民保在正常运营产品中占比超八成 [1][8] - 新上线产品呈现双轮驱动特点:一方面加速覆盖下沉市场(如湖北十堰、云南保山新增产品),另一方面在已有市场推动产品创新和保障升级(如广西上线3款普惠重疾险) [8] - 特药保障是重点创新领域,全国平均每款产品覆盖41种特药、28种适应症,超过80%的基础版传统惠民保已涵盖特药责任,适应症以恶性肿瘤为核心并拓展罕见病 [8] 定价与保障责任演变 - 定价机制从单一定价模式向差异化定价模式转变,差异化主要基于年龄、健康状况、收入和团体参保四个因素 [8] - 正在运行的基础版惠民保产品中,141款采用单一定价模式,平均价格为95元,相较于2021年的60元左右有所上涨 [8] - 在保障责任方面,近半数产品提供多版本选择,其中70款产品设计两个版本,7款产品设计三个版本,并通过加油包拓宽保障范围 [9] 政策环境与未来方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规范销售行为、鼓励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定价,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10] - 随着市场基本盘稳定、产品创新加速与监管政策完善,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0]
“知识图谱”解读惠民保:“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
新华财经· 2025-10-18 22:23
行业发展阶段 - 惠民保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1] - 2025年新增产品9款,市场增速为2.96% [1] - 截至7月31日,全国累计推出313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 [1] 产品运营格局 - 正常运营产品中传统型惠民保占比仍超八成,呈现传统主导、多元并进特点 [1] - 正常运营产品维持在202款,基本盘趋于稳定 [1] - 2023至2024年正常运营产品占比下降约7.5个百分点,2024至2025年7月微降约1.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 [1] 市场拓展与产品创新 - 新上线产品呈现双轮驱动特点,加速覆盖下沉市场并深耕已有市场 [2] - 产品通过丰富保障层次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保障需求 [2] - 越来越多产品提供多版本供选择,并通过加油包拓宽保障范围 [3] 特药保障创新 - 特药保障成为重点创新领域,精准减轻民众高额医疗费用负担 [2] - 全国平均每款惠民保产品覆盖41种特药,覆盖28种适应症 [2] - 169款基础版传统产品中超过80%已涵盖特药责任,适应症以恶性肿瘤为核心并向罕见病等多个治疗领域拓展 [2] 产业参与与定价机制 - 罗氏、信达、阿斯利康、辉瑞等中外药企参与度最高,部分地区将本土创新药械纳入保障 [2] - 定价机制从单一定价向差异化定价转变,差异化主要基于年龄、健康状况、收入和团体参保四个因素 [2] - 141款基础版产品采用单一定价模式,平均价格为95元,相较2021年的约60元水平有所上涨 [2] 监管与未来方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规范销售行为、鼓励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定价 [3] - 行业未来发展需科学厘定费率、合理设置免责条款、有效防范风险和逆向选择 [3]
城市更新,在旧肌理里刻下新气息
广州日报· 2025-08-17 07:41
城市更新转型趋势 -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阶段[1] - 行业正告别"土地财政依赖症",转向注重历史文脉和生态韧性的高质量发展[1] - 典型案例包括成都地下燃气管网改造、郑州口袋公园微更新、上海"一江一河"城市肌理重塑[1] 政策与实施机制 - 预计将加速出台资金支持、土地保障和社会资本参与等配套政策[1] - 部分地方政府探索"土地分层出让""收益分配创新"等新型实施模式[2] - 需建立政府、市场、居民三方利益共同体机制以避免短期行为[2] 行业现存问题 - 存在将存量提质异化为"权力审美"和政绩工程的现象[2] - 部分改造项目推高房价并挤占公共空间,沦为资本游戏[2] - 行业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运营短板[2] 行业转型方向 - 强调"城市体检"作为科学决策基础,取代"拍脑袋决策"[2] - 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更新过程的实际参与者[2] - 更新理念从"推倒重来"转变为"绣花式革新",注重人文温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