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技术

搜索文档
瑞声科技(2018.HK)2025H1业绩点评:25H1声学毛利率承压 H2有望回升;散热、WLG有望持续强劲增长
格隆汇· 2025-08-23 20:00
核心财务表现 - 25H1营收133.18亿元,同比增长18.4% [1] - 25H1归母净利润8.76亿元,同比增长63.1%,若剔除其他收益2.57亿元(主要为收购PSS带来的一次性公允价值重估贡献),净利润为6.19亿元 [1] - 25H1毛利率20.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 [1] 声学业务 - 25H1声学业务收入35.23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27.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主要受新品量产爬坡影响 [1] - SLS大师级扬声器出货量同比增长超40%,首发行业最薄扬声器(厚度1.4mm)及大师级同轴对称双扬声器 [1] - 公司预计下半年高端产品爬坡将推动声学毛利率稳步提升,并计划拓展非智能手机设备领域(如智能眼镜) [1] 车载声学业务 - 25H1车载声学收入17.38亿元,同比增长14.2%,毛利率23.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2] - 全栈式车载声学系统亮相上海车展,涵盖高性能扬声器、自研功放及AI算法 [2] - 收购河北初光(产品包括智能麦克风、E-call麦克风等),智能麦克风已实现主流客户车型全覆盖 [2] 光学业务 - 25H1光学业务收入26.48亿元,同比增长19.7%,毛利率10.2%,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 [2] - 塑胶镜头高端化进展顺利:6P镜头出货占比超18%,7P项目稳定出货 [2] - 光学模组收入同比增长20%,32M像素以上模组占比超34%(同比提升超3个百分点),OIS模组销售额超8亿元(同比增长近150%) [2] - WLG技术持续突破,获多家主流客户主摄及棱镜定点 [2] 电磁传动与精密结构件业务 - 25H1收入46.34亿元,同比增长27.4%,毛利率22.9%,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 [3] - 电磁传动领域创新推出SuperSlimEngine,获多家头部客户订单 [3] - 金属中框稳定供应中高端机型及折叠机,笔电机壳收入7.13亿元(同比增长18.4%),散热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超45%) [3] 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 - 25H1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56.2%,主要因高信噪比麦克风大规模向海外客户出货 [3] - 毛利率12.1%,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系产品结构变化所致 [3] 盈利预测与估值调整 - 因声学毛利率超预期下跌,下调25年净利润预测5%至24.06亿元 [3] - 考虑到WLG持续突破,上调26/27年净利润预测3%/4%至30.81/34.59亿元 [3] - 光学业务盈利能力改善驱动业绩增长,车载及机器人多元化场景拓展成长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3]
“谷”蕴新技 千亿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央视网· 2025-07-23 15:47
声学智能终端应用 - 声学智能终端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各行各业,包括声学相机、噪声地图等产品[1][4] - 苏州常熟的"中国声谷"在新材料新技术支持下,开发了吸音材料、定向音响等多种声学智能终端[4] 声学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声学创新区聚集了超过150个声学产创项目,推动声学技术与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5] - 声学技术为汽车制造、医疗器械、海洋通讯等高端产业提供赋能[5] 噪声治理技术 - 常熟建成全国首个主城区"噪声地图",通过24小时在线监测和数据库分析实现噪声污染精准预警[8] - 该系统可捕捉上百种声音数据,超标时触发预警机制,助力"宁静城市"建设[8] 产业链与科技成果转化 - "声谷"形成了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验证的完备创新链,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转化[11] - 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声通信产业集群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 产业发展规模与目标 - 2023年上半年声谷产值达135亿元,同比增长34.4%[14] - 未来将依托声谷打造千亿级声学产业创新集群,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4]
新“声”态孕育千亿级“大产业” 声学技术赋能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央视网· 2025-07-23 11:42
声学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声谷研发的超构吸音材料采用蜂窝煤结构设计,通过声波共振降低能量实现高效降噪[3] - 主动降噪技术通过释放相位相反的声波抵消噪音,应用于卡车驾驶室等场景[6] - 声学相机可将超声波等低频声源转化为图像实现精准定位[8] - 定向音响技术实现声音定向传播,减少广场舞等场景的环境干扰[10]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声谷聚集超150个声学产创项目,形成声学技术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12] - 当地设立总规模10亿元投资基金支持声谷发展[24] - 声谷已形成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声通信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24] - 2025年上半年声谷产值达135亿元,同比增长34.4%[26] 技术转化与产业生态 - 声谷构建了从小试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速技术转化[18] - 苏州市声学检验检测中心提供专业检测服务,支持创新企业[22] - 静音环保建筑材料企业实现年销售额上亿元[20] 城市噪声治理应用 - 常熟建成全国首个主城区"噪声地图",噪声识别准确率达98%[14] - 系统可自动捕捉施工扰民、飙车炸街等噪声污染并触发预警[16] - 入选国家"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城市,探索噪声污染联动管控机制[12][18] 跨领域融合应用 - 声学技术与汽车制造、医疗器械、海洋通讯等高端产业深度融合[12] - 技术成果惠及写字楼、住宅等民用领域[20] - 未来目标打造千亿级声学产业创新集群[26]
深圳文博会江苏参展企业展示|从追赶到超越,海菲曼“声”震全球
江南时报· 2025-05-27 22:37
公司技术实力 - 公司是全球300美元以上高端耳机市场的中国品牌第一 [1] - 公司拥有全球顶尖声学技术,包括Shangri-La静电耳机和SUSVARA Unveiled旗舰平板耳机 [1] - 公司自主研发纳米振膜材料与R2R解码技术,完成"材料—芯片—成品"全链路国产化布局 [2] - 公司拥有134项专利构成的技术"护城河" [2] - 纳米振膜厚度仅为传统振膜的几分之一,能极高精度还原声音细节 [2] - 公司自主独立研发喜马拉雅R2R解码模组,打破美欧日厂家垄断 [2] 市场表现与营收 - 公司2024年总营收2.3亿元,其中半数以上来自海外业务 [2] - 公司海外业务覆盖40国120家经销商 [2] - 公司在全球高端耳机市场跻身前列,国外格莱美获奖者是公司粉丝 [1] 产品与创新 - 公司产品包括Hi-End旗舰和消费级TWS耳机,覆盖全场景声学产品矩阵 [3] - 公司将声学作为文化对话的"世界语言",植入现象级国漫《灵笼》的TWS600耳机 [2] - 公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名推出限定款产品,实现科技美学与高雅艺术融合 [2] 未来战略 - 下一代纳米振膜材料研发已进入攻坚阶段,目标攻克声学"芯片级"微型化难题 [3] - 公司计划为智能穿戴、车载音频等新场景奠定技术基础 [3] - 公司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声学产品矩阵,让高端音频技术惠及更多用户 [3] 行业地位 - 公司让中国声学首次跻身世界顶级阵营 [1] - 公司通过"科技+文化"跨界创新,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创新范本 [1] - 国际奖项频落中国品牌,全球高端市场响起更多"中国声音" [3]
海菲曼2024年营收净利均获双位数增长,以「硬核科技」突围海外高端市场
IPO早知道· 2025-05-21 09:5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1.18%,净利润6897.12万元同比增长24.27%,基本每股收益1.79元,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2] - 全年毛利率超过70%同比提升近2个百分点,海外营收1.5亿元占比66.4%同比增长12.16%,海外业务毛利率达77.36% [2][5] - 高端产品线市场认可度提升及供应链管理效率增强推动业绩增长,旗舰产品HE1000、SUSVARA系列巩固高端HiFi耳机地位 [9] 海外市场拓展 - 海外营收占比达66.4%覆盖欧美日韩等主流市场,斩获36.59%亚马逊中高端市场份额 [5] - 首创"技术+文化+运营"三位一体出海模式,通过亚马逊/eBay线上覆盖及线下"私享会"渗透HiFi圈层 [6] - 获7项日本VGP金赏、2座美国CES创新奖及德国iF设计奖,联名中国国家大剧院推出AUDIVINA耳机强化文化输出 [6][7] 技术研发与创新 - 构建8大核心技术矩阵累计获超百项国际专利,涵盖纳米级振膜、混合动力单元等前沿领域 [10] - 2024年新增多项电声技术专利并应用于新品,如拓扑振膜技术耳机实现更低失真率与更宽频率响应 [11] - 自主研发蓝牙传输优化方案提升无线耳机音质,明确"技术纵深突破"与"应用场景延伸"双战略方向 [11][12] 行业竞争格局 - 发烧级耳机市场无线技术快速普及,预计2028年无线耳机占比超40%,北美欧洲为主要市场 [5] - 行业由森海塞尔、索尼等欧美日厂商主导,公司是少数打破垄断的中国品牌 [5] - 差异化定位高保真音质与极致体验,在专业音频圈层形成口碑并持续扩容忠实用户群体 [9][10]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由边仿博士创立,2011年成立股份公司,现为中国高端音频器材头部品牌 [3] - 2009年发布全球首款发烧级便携播放器HM-801确立技术领先地位 [10] - 2024年12月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2025年5月进入第二轮问询阶段 [3]
国防|政府工作报告首现深海科技,产业政策有望落地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4 08:15
政府工作报告新增深海科技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增"深海科技",体现高层对深海开发的重视,未来中央和地方将围绕该领域发布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 [2] - 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被列为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 [2] 深海资源特点 - 深海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地质复杂等特点 [3] - 深海矿产资源丰富:多金属结核含镍钴铜锰、海底硫化物含铜锌金银、富钴结壳钴含量达陆地矿床3倍 [3] - 2018年出坞的"鹦鹉螺新纪元"采矿船可在2500米水深作业,装载矿货达39000吨 [3] 深海技术应用 - 深海感知通信多采用声学技术,通过声电换能器(压电陶瓷)或声光换能器(光纤环水听器)实现信号转换 [4] - 光纤技术因避免高压电能量损失及易暴露问题,应用比例持续提升 [4] 深潜平台材料需求 - 1000米深海压强达10.1MPa(约100个标准大气压),传统铝合金或高强度钢无法满足需求 [5] - 俄罗斯"共青团员"号钛合金核潜艇最大下潜1020米,中国"蛟龙号"钛制船体完成7062米级海试 [5][6] - 深潜平台放量将带动钛合金需求释放 [6] 投资方向 - 重点关注声学技术(压电陶瓷/光纤环水听器)及钛材产业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