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感知技术
搜索文档
从工具变“数字伙伴” AI可穿戴设备“开挂”
北京青年报· 2025-11-12 03:03
行业演变与市场前景 -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798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突破9952亿美元 [5] -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2024年规模约为99.99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229.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4.3% [5] - 智能穿戴设备从早期实验探索阶段演变至多元形态,应用场景从基础健康监测延伸到效率管理、情绪陪伴与智慧生活 [4] - 2025年被称为AI眼镜爆发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中国市场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45.5% [9] 用户需求转变 - 用户核心需求从“运动计步”转向“健康改善”,2023年用户对健康改善的关注度已从2016年的0%上升到50% [6] - 用户对外观和社交分享的需求从2016年的0.8%增长到2023年的31%,而对计步的关注度则从94.5%下降到65.9% [6] - 续航不足是用户最核心痛点,超过七成用户希望设备能实现7天以上连续佩戴,电池续航问题导致的用户放弃率达21.4% [6] 智能眼镜发展 - AI眼镜形成两大阵营:以百度、BOLON等厂商为代表的“穿在脸上的运动相机”,主打解放双手的第一视角记录 [7];以及以阿里巴巴、影目、联想等厂商为代表的带显示功能产品,力求打造“随身超级助理”,实现导航、翻译、办公等复杂操作 [8] - 夸克AI眼镜深度融合阿里生态,内置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无缝对接高德、支付宝、淘宝 [8] - 影目INMOGO3定位为“AR+AI”多模态眼镜,强化AI交互能力,支持77种语言翻译 [8] - 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中超过80%的厂商来自中国,在摄像头、光波导到整机组装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均超过50% [9] 智能戒指创新 - 智能戒指在佩戴体验、续航方面相比手表有显著优势,重量在3到6克之间,续航可达7到14天,且传感器能捕捉更精准的心率、血氧、体温数据 [10] - 芬兰企业Oura Health推出的Oura戒指过去一年售出约300万枚 [11] - 中国品牌RingConn主打“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宣称已通过临床数据验证 [11] - 三星Galaxy Ring配套应用能借助AI生成具象建议,如当深睡下降时提示“建议睡前减少咖啡因” [11]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穿戴设备将朝着“生态枢纽”方向发展,与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实现深度联动 [6] - AI技术持续赋能,推动设备从“被动记录”全面转向“主动服务” [6] - 华为正在研发一款具备可拆卸智能指环控制的AR/VR眼镜系统,实现“一物两用” [12]
近20个交易日“吸金”超15亿元,科创芯片ETF(588200)小幅上涨,源杰科技涨超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0:41
A股早盘指数及芯片板块表现 - A股早盘指数走强,创业板指现涨超1%,科创芯片指数涨0 38% [1] - 成分股中源杰科技涨超4%,寒武纪-U、思特威-W、芯原股份、盛科通信-U等跟涨 [1] - 科创芯片ETF(588200)涨0 40%,成交额超3 4亿元,溢折率0 03%,盘中频现溢价交易 [1] - 科创芯片ETF近20个交易日有15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超15亿元 [1] - 科创芯片ETF跟踪科创芯片指数,覆盖半导体材料、设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相关科创板上市公司 [1] 存储器行业及AI芯片需求 - 存储器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价格走势或优于预期,主因存储原厂减产及AI基建需求推动企业级存储增长 [2] - 本土存储企业有望通过大容量产品、主控芯片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本地化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份额较2023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2] - 建议关注存储芯片设计、存储模组、DDR5等受益环节 [2] - 字节豆包上线"视频通话+联网搜索"功能标志多模态感知技术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或拉动算力芯片和AI终端SoC芯片需求 [2]
向“智”出发,“触”见未来——“中国传感谷”探访记
新华社· 2025-05-29 09:58
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 - 蚌埠市打造"中国传感谷",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4] - 当地已集聚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初步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4] - 安徽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满产后将助力产业集聚 [4]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 企业研发柔性触觉传感器实现机器人精准抓握,高性能惯性传感器助力智能驾驶信息交换 [1] - 安徽希磁科技开发指甲盖大小的电流传感器,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领域 [4] -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聚焦多模态感知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5]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创新平台高效衔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5] - 建立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平台、人才等多维度支持企业发展 [5] - 加快跨界技术融合创新,拓展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6] 市场机遇与前景 - 人工智能发展推动传感器产业迎来风口 [3] - 具身机器人、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展为传感器产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4] - 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需求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5]
造机器人为何要指望手机厂商?
虎嗅APP· 2025-03-26 18:35
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赛道 - vivo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并布局机器人赛道 将机器人视为"手机的未来"重要战略方向 [1] - 公司认为手机厂商在机器人领域有巨大发挥空间 是引爆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关键 [3] 机器人行业现状与瓶颈 - 当前机器人处于"小脑发育 大脑不成熟"阶段 主要问题是"不太通人性" [6] - 语音识别在嘈杂环境中准确率降至75%以下 老年用户方言识别失败率达40% [7] - 工业机器人面对散乱物料时识别准确率降至60-70% 服务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更差 [9] - 多模态感知技术是核心瓶颈 机器人缺乏整合信号形成认知的神经网络能力 [13] 手机厂商的独特优势 - vivo拥有感知技术(VCS仿生光谱/1英寸传感器/SLAM空间计算)和AI能力(蓝心大模型多模态识别准确率92%) [19] - 基于5亿用户真实交互数据的训练 能解决方言识别和复杂场景理解问题 [19] - 具备供应链话语权和制造业经验 聚焦研发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其他环节交由合作伙伴 [20]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vivo提出"成为桥梁"理念 将手机领域的方法论平移至机器人领域 [17][18] - 公司定位消费级市场 主攻个人/家庭场景产品 有望推动机器人进入消费级产品时代 [21] - 行业预计3-5年内将出现能力显著超越现有产品的原型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