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流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必易微:三季度业绩持续改善,拟通过产业整合完善产品谱系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09:05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与环比均取得增长 [1] - 单季度毛利率超过30%,同比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 [1] - 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02.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盈利1579.15万元,连续两个季度扭亏为盈 [1] - 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9.3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1758.63万元 [1] 业务运营与行业背景 - AI技术革新推动大模型、人机交互、机器视觉等领域发展,带动工业机器人等应用迅猛发展 [1] - 行业趋势推动对电源管理芯片、电机驱动控制芯片、电池管理芯片等产品的新需求 [1] - 公司前三季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份额、推动降本增效,毛利额同比提升超过15% [1] 战略收购与业务拓展 - 2025年8月,公司拟以2.95亿元收购上海兴感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 [2] - 兴感半导体是高性能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电流传感器等全集成式传感器芯片研发 [2] - 收购将显著丰富公司产品组合,形成从电流检测到电机驱动的完整产品体系 [2] - 公司将成为国内少数可同时提供电流传感器、磁编码器及“三电”核心芯片的集成方案供应商 [2]
中熔电气20251028
2025-10-28 23:31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中熔电气,主营业务为熔断器,核心下游应用为新能源汽车(占比超60%)和风光储能(占比约20%)[2]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48.4%,净利润2.42亿元,同比增长101%[3] * 公司战略目标是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到40%至50%,新产品拓展策略为国内外市场同步推进[5][33]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销售收入5.95亿元,净利润1.04亿元,毛利率约为41%[3] * 前三季度毛利率为40.5%,销售费用7900多万元(同比增长39%),管理费用7600多万元(同比增长12%),研发费用1.3亿元(同比增长35.6%)[3] * 三季度股权激励费用约600多万元,加回后利润率约为18.5%[11] * 2025年收入目标上调至超过18.18亿元,基于三季度近6亿元的收入,全年收入预计接近20亿元[5][31] * 2025年资本开支约1.4亿元,未来可能略微增加以支持新品类产线和技术改进[30] 主要业务板块表现 * **新能源汽车业务**:是公司的核心支柱,业务占比超过60%[2][4] * **激励熔断器业务**:表现突出,半年报收入1.07亿元,三季报时达到1.7亿多元,预计全年收入有望超过2.5亿元[2][6] * **储能业务**:属于风光储能领域的一部分,占公司总销售额约20%,增长迅速,激励熔断器已应用于多个客户项目[2][7][8] * **其他下游行业**:轨交通信和工控等小型下游行业在2025年也呈现高增长(如通信行业同比增长约55%),但绝对值占比较小[26] 产能、供应链与成本管理 * 当前产线运营繁忙,三季度平均每月销售额约2亿元,四季度产量预计保持高位[2][10] * 通过新产品推出和内部降本增效应对银铜等原材料涨价,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2][27] * 自动化产线已应用于大型产品生产,但包装等辅助步骤及新品类前期验证仍需人工操作[2][28] * 2025年产能充足,为应对2026年市场增长,公司将通过挖掘现有场地潜力或租赁周边场地提升产能,新厂房预计2027年底投入使用[29] 海外市场与泰国工厂 * 泰国工厂正逐步投产,2025年计划投产6条生产线,明年计划再投产五六条,服务美国、欧洲及国内出口需求[2][12] * 泰国生产线不仅限于车用产品,也会为其他行业供应产品,但集成产品生产目前集中在西安[32] * 2025年海外直接出口预计同比增长百分之几十,许多定点车型将在2026年开始放量,预计明年海外市场将显著提升[2][13] * 德国车企项目已开始供货,实际发布会推迟至2025年9月[15] * 公司积极应对关税变化,调整生产安排,关税对出货影响不大[12] 新产品与新市场拓展 * **数据中心(AIDC/HVDC)**:积极布局,HVDC相关产品已与台达、维谛等客户合作,但目前尚未达到实际供货阶段,处于规划和需求评估期[5][23][24] * **新品类产品(传感器、继电器、集成产品)**:目前对收入贡献相对较小,尚未大规模商用,但仍是公司战略发展重点,正与客户沟通并提供样品,有些已经定点[9][16][35] * 集成产品优先使用自制品类,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外采指定零件[18][19] * 汽车品类每年面临客户降价要求,但通过新产品和降本增效,毛利率保持稳定,不存在统一降价标准[20] * 储能领域部分项目存在降价,但公司通过产品迭代升级而非单纯降价竞争[21] 市场竞争与未来展望 * 公司在国内电动车熔断器市场占比较大,主要竞争对手为巴斯夫等少数外资企业,价格不低于外资企业[22] * 2025年是新产品初步定点阶段,预计2026年会有更多定点出现[17] * 新业务如飞龙等短期内对销售收入贡献不显著,传感、机电及集成等领域是长期战略重点[34][35] * 2026年股权激励费用预计约1000多万元,目前没有计划再做第二批股权激励[36]
芯联集成第三季度亏损近3亿元,董事长赵奇:技术产品覆盖过半AI服务器电源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22:59
财务表现与展望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亏损近3亿元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4.63亿元,但较上年同期减亏32.32%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3.97%,较上年同期增加4.40个百分点 [1] - 公司预计全年将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到83亿元,同比增长23%到28% [2] - 公司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将持续减亏,并为2026年实现全年盈利奠定基础 [2] 经营改善驱动因素 - 公司销售扩大带来规模效应,且持续进行成本控制,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高 [1] - 公司折旧高峰在2024年,已经过去,随着营业收入增长,折旧占营收比重逐步下降 [2] - 公司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2] - 高附加值业务占比逐步提升,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改善 [2] - 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已从规模扩张向技术深耕转变,2025年前三季度资本开支优化至25.48亿元 [2] 业务进展与市场机遇 - 公司顺利完成对子公司芯联越州的股权整合,资本实力和产业协同能力提升 [1] - 新能源汽车不断渗透、新能源行业回暖、AI和机器人发展带动功率器件、模拟IC等产品需求增长 [1] - 公司全力开拓800V高压直流市场,以提升数据中心端到端供电系统效率 [3] - 在AI服务器领域,公司布局碳化硅、氮化镓,其中8英寸碳化硅MOS器件已送样欧美AI公司 [3] - 公司技术产品已覆盖50%以上AI服务器电源价值,将受益于算力产业爆发式增长 [4] - 车载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时代,正加速向15万元以下车型渗透,公司激光雷达芯片供不应求 [4]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公司可提供从一级电源到三级电源的一站式芯片系统代工解决方案 [3] - 公司用于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光源VCSEL、压力传感器、惯性IMU等产品已实现规模量产 [4] - 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灵巧手小型化驱动模块已获得国内头部企业定点,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进入量产 [5]
田村制作所要将中国基地减少3成
日经中文网· 2025-10-13 16:00
日本电子零部件企业供应链重组趋势 - 田村制作所计划在2028年3月前将中国包括销售基地在内的11个生产基地数量最多减少3成 [2][4] - 田村制作所将把生产转移至地缘政治风险较低的欧洲、墨西哥及日本等地区 [4] - 电流传感器此前仅在中国生产 将于11月在日本埼玉县坂户市工厂实现量产 [2][4] 企业具体转移行动与投资 - TDK于9月在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启用新工厂 计划在10月至12月量产面向智能手机的电池单元 这是其首次在中国以外量产锂离子电池 [2][5] - 村田制作所计划在2026年度内在印度设立首个生产基地 启动积层陶瓷电容器的编带工序 未来考虑在当地生产MLCC [5] - 日本名幸电子投资约500亿日元 于7月在越南建成新工厂 生产用于iPhone的基板 其中国生产比例从2018年度的7成下降至2024年度的不到5成 [6][7] - 日东电工2025财年设备投资额较上一财年增加3成 用于2024年在越南建设的智能手机基板新工厂 [8] - IRISO电子工业将把一部分面向北美的连接器生产从中国转移至4月投产的日本秋田县工厂 [6][8] 行业整体数据与背景 - 日本电子零部件制造商2024年度全球供货额同比增加3% 达到4.5323万亿日元 创历史最高 占全球市场份额约3成 [8] - 面向中国市场的出货额为1.5802万亿日元 在各地区中依然最高 而面向除日本和中国之外的亚洲的出货额为9586亿日元 增长9% [8] - 供应链多轨化动向的背景是中美摩擦常态化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表示拟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 并对中国产智能手机征收高额关税 [2][6]
日本元器件工厂,紧急调整布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3 09:36
文章核心观点 - 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正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以减少对中国生产的依赖并规避潜在的高额关税风险 [2][3] - 多家公司通过将产能转移至印度、越南、墨西哥、欧洲及日本本土等地,旨在建立服务于中国以外市场的独立供应链 [2][3] - 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的全球出货量在2024财年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行业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同时仍保持增长势头 [4] 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供应链重组案例 - **田村电机**:计划到2028年3月将其在中国的11个基地(包括销售点)数量削减30%,并在地缘政治风险较低的欧洲和墨西哥推动生产 [2] - **田村电机**:将于11月在东京附近的埼玉县开始量产电流传感器,此类传感器此前仅在中国生产;并于12月将其在中国的一家合资企业出售给当地企业 [2] - **TDK**:将于今年年底在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的新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智能手机电池,这是该类零部件首次在中国以外生产,其主要生产基地仍留在中国 [2] - **村田制作所**:计划于2026财年在印度建立首个生产基地,负责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编带工序,未来将考虑实现MLCC的本地化生产,以建立多条供应链应对中美紧张局势 [3] - **名幸电子**:于今年7月在越南建成一家耗资500亿日元(约合3.27亿美元)的工厂,预计为印度等地的组装厂生产iPhone电路板;其中国生产比例从2018财年的70%降至2024财年的略低于50% [3] 行业背景与数据 -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对中国产品加征100%的关税,以应对北京方面宣布的稀土元素出口限制 [2][3] - 美国今年4月宣布将对中国产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目前税率已降至30%,特朗普还暗示将对此前免征关税的智能手机征收高额关税 [3] -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苹果公司一直在增加在印度的产量,以减少在中国制造的iPhone的比例 [3] -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报告显示,2024财年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的全球出货量达到创纪录的4.53万亿日元,较上年增长3%,占全球约30%的市场份额 [4] - 对日本和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增长9%,达到9586亿日元,但对中国的出口额仍为最大,达到1.58万亿日元 [4]
钧崴电子(301458) - 301458钧崴电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4
2025-09-24 18:1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473万元 同比增长16.79% [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6824万元 同比增长24.20% [2] 技术布局 - 深耕电流感测精密电阻领域并建立产业护城河 [2][3] - 战略布局磁通门/霍尔效应/TMR三大电流传感器技术 [3] - 收购Flat Electronics获得高阶薄膜电阻技术互补 [6][7] - 具备全制程制造能力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10] 产品应用领域 - 磁通门传感器应用于交流充电桩/光伏逆变器/汽车OBC/BMS [3] - 霍尔传感器应用于光伏储能系统/工业逆变器/汽车域控 [3] - TMR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及储能BMS/电驱/消费电子/家电 [3] - 大功率分流器在储能BMS应用提升 [10] 市场战略 - 境内与境外营收比例约为7:3 [5] - 境外收入占比呈稳步上升趋势 [5] - 在美国/日本设立本地服务团队 [5][8] - 实施多品牌运营策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8] 行业前景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9% [4] - 汽车和工业控制是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 [4] - 高端车规级传感器价格和毛利率保持稳定上行 [4] 增长驱动板块 - 电动工具领域持续扩大欧美市场份额 [10] - 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客户导入和批量爬坡阶段 [10] - 储能与光伏领域保持健康快速增长 [10]
小米投资的这家常州新能源汽车传感器企业获得A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9-18 20:43
公司融资历程 - 公司近日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元创新投[1] - 公司于2023年3月获得小米智造基金和险峰长青的天使轮融资[4] - 公司于2023年底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纳川资本领投,复川资本和常金控跟投[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领域关键“传感器+”产品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致力于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及动力系统能效管理关键新型传感器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4] - 公司拥有数条定制化自动化产线,量产工艺涵盖晶圆封测、传感器组装、标定及性能测试[4] - 公司已推出车规级大电流传感器、主动悬架系统及制动系统等关键应用传感器[6] - 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流传感器可通过电流来计算新能源车电池包的续航里程[7] 公司产能与项目进展 - 公司投资的冰零车规级汽车关键传感器项目正在建设中,部分设备已投入试生产[9] - 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450万只车规级传感器的规模[10] 公司战略与投资 - 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对三羊马智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持有其25%股权[11] - 三羊马智人科技的经营范围包括电子元器件制造、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等[11] 公司团队与市场 - 公司创始人贾永平拥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学历,曾供职于特斯拉供应商森萨塔科技,担任大中华区和印度市场总监[5][6] - 公司已在常州、上海、深圳、印度设立公司和办公室,客户网络覆盖亚洲、欧洲、北美等核心汽车制造市场[8] 行业背景 - 传感器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测量汽车的位置、压力、电流等信息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汽车电子控制器[4] - 汽车传感器的精确性、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4]
【看新股】安徽希磁冲刺港交所:2024年扭亏,客户集中度较高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9 07:26
上市申请与募资计划 - 公司于8月2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 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向研发工作、无锡市新生产基地建设及运营、升级德国晶圆生产线等 [1] 公司业务与战略布局 - 公司是磁传感集成器件制造商 作为磁传感领域的IDM企业 凭借xMR核心技术和量产能力 致力于磁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3] - 公司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 在德国子公司设有传感器晶圆设计和制造中心以及编码器设计和制造中心 在葡萄牙设立传感器晶圆设计研发中心 国内有三家子公司分别位于蚌埠、无锡和宁波 2023年在无锡投资成立专门从事编码器研发生产的ESSTMAGS公司 [3] - 核心产品包括AMR、GMR和TMR晶圆、磁性角度编码器、磁性位移传感器、电流传感器芯片&模块、磁检测系统等 [4] 股权结构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王博士及其控制的实体构成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合计持有公司25.29%的股份 [7] - 王博士直接持有28,730,110股 占比24.93% 通过蚌埠乐思持有16,176,253股 占比14.04% 通过蚌埠华瑞科技持有8,219,641股 占比7.13% 其他关联实体包括蚌埠华容、蚌埠华盛等 [5][7]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为5.94亿元 较2022年的6.66亿元下降10.8% 主要由于光伏行业对电流传感器的需求放缓 [8] - 2024年收入恢复增长至7.03亿元 较2023年增长18.4%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收入2.65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33.9% [8] - 2022年及2023年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 分别亏损12.06亿元和0.66亿元 2024年实现扭亏 净利润9852万元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净利润1003.6万元 [8] - 2024年毛利为1.21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毛利为5173.5万元 [9] 产品收入构成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电流传感器 2024年该产品收入为1.55亿元 占总收入78.5% 2025年前四月该产品收入约为2.18亿元 占比升至82.1% [10] 行业风险与客户集中度 - 公司营收受光伏行业及半导体行业波动影响较大 半导体行业周期性下行可能导致产品需求骤降、平均售价加速下滑、产能利用率走低、存货水平攀升及存货减值 [10] - 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 公司来自单一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31.3%、24.6%、20.9%及17.8% 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65.2%、62.4%、62.5%及58% [11][13] - 客户集中度较高 留住现有客户、吸引新客户以及维持客户持续使用公司产品的能力对收入增长至关重要 [13]
【看新股】安徽希磁冲刺港交所:2024年扭亏 客户集中度较高
新华财经· 2025-08-29 07:20
上市申请与募资计划 - 公司于2024年8月2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1] - 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研发工作 无锡市新生产基地建设及运营 以及升级德国晶圆生产线[1] 公司背景与业务布局 - 公司成立于2013年 是磁传感领域的IDM企业 专注于xMR核心技术和磁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2] - 全球化布局包括德国子公司Sensitec GmbH(传感器晶圆和编码器设计制造中心) 葡萄牙传感器晶圆设计研发中心 以及中国蚌埠(制造) 无锡(研发) 宁波(工程和制造)三大中心[2] - 2023年在无锡投资成立ESSTMAGS公司 专门从事编码器研发生产[2] 核心产品线 - 产品包括AMR GMR和TMR晶圆 磁性角度编码器 磁性位移传感器 电流传感器芯片及模块 磁检测系统等[3] 股权结构 - 王博士及其控制的实体(包括蚌埠乐思 蚌埠华瑞科技等)构成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合计持有公司25.29%的股份[6] - 主要股东包括王博士(24.93%) FIIF(15.79%) 国投招商(15.79%) 蚌埠乐思(14.04%) 蚌埠华瑞科技(7.13%) 蚌埠华容(8.87%) 蚌埠华盛(7.13%)[4]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10.8%至5.94亿元(2022年:6.66亿元) 主要因光伏行业对电流传感器需求放缓[7] - 2024年收入恢复增长18.4%至7.03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同比增长33.9%至2.65亿元[7] - 2022年及2023年分别亏损12.06亿元和0.66亿元 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9852万元 2025年前四个月净利润1003.6万元[7] - 电流传感器是核心收入来源 2024年收入占比78.5%(1.55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占比升至82.1%(约2.18亿元)[10] 客户集中度 - 2022年至2025年前四个月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65.2% 62.4% 62.5% 58%[11] - 单一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同期分别为31.3% 24.6% 20.9% 17.8%[11] - 客户包括高科技公司 绿色能源领域分销商及新能源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供货商[11] 行业风险与挑战 - 半导体行业波动剧烈 受周期性下行 技术变更 供需波动等因素影响 行业低迷期可能导致需求骤降 售价下滑 产能利用率走低及存货减值[10] - 光伏行业及半导体行业若出现较大波动 将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1]
磁传感器迎「风口」,国内企业如何顺势起飞?
36氪· 2025-08-28 17:19
行业背景与技术趋势 - 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技术格局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新兴领域展现出引领潜力[2] - 磁传感器是智能体实现智能行为的基础 广泛应用于电流测量 位置检测 方向感知等物理参数监控 是高密度电源 光伏逆变器 汽车电子 可穿戴设备 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关键感知层器件[3] - 磁传感器主要分为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效应传感器(xMR)两大技术路线 其中磁阻效应进一步分为AMR GMR和TMR三类 TMR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 在灵敏度 功耗等指标上实现突破 适用于高功率密度能源转换 航空航天 高端装备 具身智能 量子计算 超算中心等高端场景[3][4]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2024年全球磁传感器行业销售额为1192亿元人民币 预计2029年达到2930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19.7%[4] - 新能源汽车是核心增长引擎:传统燃油车使用约30个磁传感器 混合动力或纯电车增加至约50个 单车价值量从120元提升至250元[4] - AI电源需求爆发推动TMR传感器增长:2029年全球TMR传感器销售额预计达330亿元人民币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26.5% 高于行业整体水平[5] - 高端TMR磁传感器国产化率低 进口依赖比例达90% 因存在芯片设计 晶圆生产 模组制造等技术壁垒 国际龙头普遍采用IDM模式 国内企业多以Fabless和代工为主[5] 公司技术与产业地位 - 希磁科技成立于2013年 专注TMR技术路线 产品覆盖电流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开关 金融磁头等全系列 其工业级电流传感器 车规级电流传感器和磁编码器关键性能达国际头部水平 部分产品超越全球龙头[7] - 2024年公司是全球磁性传感器行业排名第一的中国企业 产销规模超过部分国际大厂 以收入计位列全球TMR磁传感器市场第二[7][9] - 2021年收购德国Sensitec(原IBM晶圆制造工厂)获得晶圆产能 实现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到解决方案的IDM全链条整合能力[8] - 研发团队130余人 在蚌埠 宁波 无锡 德国 葡萄牙五地设研发基地 研发人员30%时间投入客户现场 深度参与客户产品研发[9] 市场机遇与竞争策略 - 通过IDM模式突破国际巨头垄断 切入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 以TMR技术替代传统霍尔方案获得市场认可[6][7] - 借助Sensitec的国际声誉接触头部客户 进入多家全球顶尖编码器厂商供应链体系[8] - 电气化向智能化转型加速 各领域对电流 位置 精度等感知需求提升 磁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