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路径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一场东京车展,看清日系车所有底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31 07:08
展会概况 - 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于10月29日举行,汇聚了超过500家公司和组织,创下参展数量历史新高[4][10] - 日系车企参展阵容强大,展台气派,意图展示未来十年的出行蓝图[5] - 国际车企参展阵容冷清,欧美品牌仅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少数代表,且创新成果不亮眼[6][7] - 中国车企仅比亚迪一家参展,带来针对日本K-Car主流细分市场的纯电车型[8] 本田战略与产品 - 推出两款高性价比电动概念车,0系列命名象征“回归零点”,长期目标是到2040年实现全系纯电动汽车销售[12][15] - 紧凑型SUV 0 Alpha作为全球车型,定位小巧实惠,预计2027年上市,主要面向日本和印度市场,在印度生产且无北美销售计划[13][15] - 方正造型的轻型SUV Super-One以日本专属身份首秀,计划2026年起登陆其他亚洲市场及英国[16] - Super-One的Boost驾驶模式可模拟7个挡位,发出燃油钢炮声浪,提供传统驾驶体验[18] - 展出第二代Honda Jet喷气式飞机,其飞行速度、高度和航程均优于同级别普通公务机,并展示了改进的全尺寸内饰模型[58][59] - 定位为“移动出行公司”,展出2025年6月在日本北海道成功发射并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并推出可通过用户转移重心来移动的电动轮椅[61][62][65] 丰田/雷克萨斯战略与产品 - 丰田推出未来主义卡罗拉概念车,提供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纯汽油三种动力选择,践行“多路径战略”[19][20][22] - 丰田计划将旗舰车型Century升级为独立豪华品牌,定位高于雷克萨斯,并展示了Century双门轿跑概念款,车内取消副驾驶位以提升左后座乘客体验[25][26][28] - 雷克萨斯推出备受瞩目的六轮厢式概念车LS Concept,后侧四个小尺寸车轮为后排腾出更多空间,纯电动动力系统实现平坦地板和宽敞内部空间[30][33] - 雷克萨斯展示双体船概念,利用太阳能帆实现零排放航行,并推出全自动紧凑型单座三轮纯电动汽车LS Micro,作为“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47][49][52] - 丰田展台出现Joby空中出租车构想,并推出一款可由用户自由组装的DIY车辆,主要面向非洲及欠发达地区[54][56] 斯巴鲁与日产动态 - 斯巴鲁为性能车爱好者发布Performance-E STI和Performance-B STI两款STI概念车[33] - 纯电动的Performance-E STI采用经典蓝金配色,造型犀利张扬[34] - Performance-B STI概念车更贴近量产,本质是第六代翼豹掀背车的STI版本,搭载水平对置发动机、手动变速箱和全轮驱动系统[37][40] - 日产正式亮相第四代Elgrand高端MPV,搭载最新版本混合动力e-Power系统,计划在2027年3月结束的财年启动销售,被寄予重振品牌重任[41][43] 未来动力技术探索 - 马自达展示X-Coupe插电混动概念车,其内燃机可使用由微藻提炼的碳中和燃料[67] - 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其油脂可被提炼成燃料,但目前技术能效极低,一个混凝土搅拌车大小的培养罐运行两周仅能产出一升燃料[68][69]
丰田加码固态电池:2027年至2028年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上海证券报· 2025-10-09 08:02
合作与研发进展 - 丰田汽车与住友金属矿山就量产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达成合作协议 [1] - 双方将推进研发进程,目标是在全球率先实现全固态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实际应用 [1][5] - 合作基于双方自2021年左右开始的联合研究,并成功开发出新型高耐久性正极材料 [3] 全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具有体积更小、输出功率更高、寿命更长的潜力 [3] - 应用于纯电动汽车时,有望带来续航里程更长、充电时间更短、输出功率更高的性能提升 [3] - 丰田汽车认为全固态电池能彻底解决纯电动汽车在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方面的瓶颈 [6] 丰田汽车的战略规划 - 全固态电池是丰田汽车多路径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该战略旨在根据不同地区能源结构提供适用车型 [6] - 公司计划于2027年至2028年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1] - 公司执行副总裁表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充满不确定性,但期待能如期实现突破 [8] 住友金属矿山的角色与技术 - 住友金属矿山依托其独有的粉末合成技术,成功开发出适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高耐久性正极材料 [3] - 公司凭借在为各类电动汽车供应正极材料方面积累的超过20年经验,致力于供应并推动新正极材料量产 [3]
丰田加码固态电池
上海证券报· 2025-10-08 23:43
10月8日,丰田汽车全球官网发布消息称,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住友金属矿山")与丰田汽车就量产用于纯电动汽车(BEV)的全固态电池 正极材料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推进研发进程。丰田汽车还在文内重申,计划于2027年至2028年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图片:全固态电池结构示意图来源:丰田汽车全球官网翻译:上海证券报记者王玉晴 该官网文章称,未来双方将继续在提升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品质、安全性以及降低量产成本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双方的目标是在全球率先实现 全固态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实际应用,并认为此举有望改变汽车行业的未来,为碳中和社会的到来贡献力量。 在今年丰田汽车年度股东大会上,丰田汽车执行副总裁中岛裕树(Hiroki Nakajima)介绍了丰田汽车对固态电池的定位。 中岛裕树称,全固态电池是丰田汽车"多路径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多路径战略"是指,丰田汽车计划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结构特点,提供当地最 适用的车型,包括传统燃油车、混动车、插电混动车以及纯电动车。近期,丰田汽车还将研发领域拓展至燃料电池车和直接以氢气为燃料的氢发动机车 型。 之所以将固态电池作为支柱之 ...
260亿美元!丰田汽车推动关键供应商丰田工业私有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4 08:08
丰田工业私有化交易 - 丰田汽车宣布以260亿美元(约3.7万亿日元)推动丰田工业私有化,旨在摆脱公开市场监管与波动,为战略布局提供更大灵活性 [2] - 丰田不动产将对丰田工业发起要约收购,同时丰田汽车计划从丰田工业回购自身股份以优化股权结构 [2] - 丰田章男曾提出420亿美元(约6万亿日元)收购提案,旨在打破交叉持股结构并加速电动化转型 [3] 丰田工业的战略价值 - 丰田工业业务涵盖纺织机械、汽车引擎、冲压模具及电子零部件制造,叉车业务全球市占率超20%,年营收达224亿美元(约3.2万亿日元) [3] - 丰田工业为丰田汽车核心车型如RAV4 SUV提供关键零部件,持有丰田汽车9.1%股权,私有化将强化丰田章男对集团的控制权 [3] - 丰田工业持有电装和爱信等核心零部件企业股权,拥有优质资产及较强盈利能力的业务 [6] 供应链整合与协同效应 - 私有化后丰田工业将专注于长期技术研发,如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整合资源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领域的协同效应 [3] - 收购将纳入丰田工业收入,丰田集团收入有望突破6000亿美元,超越大众汽车,预计通过全面整合可节省约5亿美元研发费用 [7] - 借鉴特斯拉和比亚迪纵向一体化模式,丰田将通过整合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和技术突破 [7] 行业趋势与影响 - 此次收购是日本汽车工业史上规模较大的整合案例,反映整车企业重新整合零部件企业的趋势 [6] - 收购可能引发其他车企效仿,推动汽车行业内部的整合与并购进程,重塑产业格局 [8] - 日本政府推动企业解除内部交叉持股,收购有助于提升现有股东价值并实现更高效治理 [7] 历史背景与挑战 - 丰田工业由丰田佐吉创立,与丰田汽车交叉持股比例达38%,收购将巩固丰田家族商业帝国的百年架构 [4] - 清理复杂历史股权结构面临挑战,涉及丰田家族内部协调与外部企业关系处理 [8] - 丰田章男股东支持率因车辆安全认证问题下滑,但其"多路径"战略使丰田在电动化放缓时扩大领先优势 [4]
丰田2024年净利润近乎是中国7大车企总和的3倍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1 23:41
丰田2025财年财报表现 - 2025财年销量为1101.1万辆,同比微降0.7%,其中丰田和雷克萨斯销量为1002.74万辆 [1] - 营业收入达48.04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 [1] - 净利润为4.77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364亿元),同比下滑3.6% [1] - 营收相当于中国7大车企(比亚迪、上汽等)总和,净利润是其3倍 [1] 2026财年业绩指引 - 预计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销量达1040万辆,同比增长1.2% [2] - 电动化车型(含混动)销量预计518.4万辆,占比49.8% [2] - 预计营业利润3.8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900亿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7万亿日元 [2] - 预计净利润3.1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550亿元),同比下滑34.9%,主因美国关税及日元升值 [2] - 初步估算美国关税导致4-5月营业利润损失1800亿日元(约人民币90亿元) [2] 美国市场与关税影响 - 美国市场占丰田全球销量23%,日产28%,斯巴鲁71% [3] - 2024年日本车企在美销售约590万辆,其中一半为进口 [3] - 3月在美销量激增因消费者提前购车避税,但分析认为此效应将消退 [3] - 公司表示将维持在美国的现有运营模式 [3] 电动化与氢能战略 - 公司承诺加大对纯电车型投入,但未披露具体车型计划 [4] - 坚持多路径战略:内燃机优化、混动效率提升、氢能技术并行 [4][5] - 氢能面临成本高、普及难挑战,优先在商用车领域(如重型卡车)降本 [5] - 氢发动机技术因自主燃烧控制技术积累具备协同效应潜力 [5] - 重申氢能社会长期目标,液态氢为研发方向之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