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社会
icon
搜索文档
【环时深度】从“先驱”到“跟不上步伐”,日本反思AI落后
环球时报· 2025-08-25 07:05
日本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日本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第一次AI热潮中是研究先驱 在自然语言处理 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发挥奠基作用[1] - 1982年启动第五代计算机系统研发项目 规模达540亿日元(约2.2亿美元) 旨在开发能思考 理解话语和进行推论的超级计算机 但最终于1992年终止[2] -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AI研究进入空白期 研究预算大幅削减 研究人员转向其他领域 与美国持续投入形成鲜明对比[4] 日本AI落后的系统性制约因素 - 数字劳动力严重不足 日本每年AI相关硕士毕业生仅2800人 不及美国1/9 且60%集中在机器人控制等传统领域[8] - 法律壁垒过高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企业处理数据需经过"告知-同意-记录"三个步骤 导致训练数据集构建困难[9] - 资本投入保守 2023年日本民间对AI风险投资仅7亿美元 远低于美国672亿美元和中国78亿美元 基础模型投资占比不足10%[9] 日本AI应用与教育现状 - 2024财年仅26.7%日本民众使用生成式AI 大幅低于中国81%和美国68.8% 企业制定AI使用政策的比例仅49.7%[6] - AI教育体系滞后 全国仅12所大学设立数据科学本科院系 课程框架仍以传统统计学为主 跨学科团队仅占初创企业18%[8] - 年轻人群AI使用率低下 20至29岁人群使用率仅44.7% 30至39岁人群甚至低于40至49岁人群(23.8% vs 29.6%)[7] 日本政府近期应对措施 - 通过首部AI立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法》 将AI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工程高度[11] - 计划2030年前向AI和半导体产业提供10万亿日元支持 首次在产业政策采用项目融资思路[11] - 启动制造业AI视觉检测计划 2025-2027年采购规模达2600亿日元 政府补贴30%成本 行业巨头承担70%[11] 日本AI产业国际比较 - 2019-2023年间日本未推出任何大模型 而美国和中國分别推出182个和30个 2024年才诞生首家AI独角兽企业SakanaAI[6] - 在顶级学术会议上日本学者主笔论文占比从2012年7%降至2023年2% 本土模型表现不及美国OpenAI的过时模型GPT-3.5[6] - 91%日企将超过90%IT预算用于维护老旧系统而非新技术研发 导致AI落地受阻[8]
2025 H1燃电装机TOP5是谁?
势银能链· 2025-08-06 12:04
燃料电池行业2025年H1市场表现 - 2025年H1燃料电池装机量为253.69MW 同比减少5.6% 环比减少53.8% [2] - 2025年H1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为1967辆 同比减少22.0% 环比减少57.3% [2] - TOP5企业市场集中度达61.1% 东方氢能以19.7%份额居首 现代和云韬氢能分列二三位 [2] 头部企业装机特点 - 东方氢能产品覆盖112-200kW功率段 应用场景包括牵引车/专用车/自卸车/物流车 并在成都完成多品类车型示范 [2][5] - 现代氢能主推90kW冷链物流车 上半年落地340辆 广州地区占比超99% [2][8] - 云韬氢能聚焦110-130kW功率段 重点布局自卸车和专用车领域 [2][9] 东方氢能最新动态 - 2025年1月获数千万元融资 5月西藏首台200kW氢能重卡完成高海拔测试 [6] - 自主开发的200kW系统具备零碳排放/高寒适应/700公里续航等优势 [6][16] - 2024年入选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企业" 创造1个月完成多车型交付的"东方速度" [5][6] 现代氢能战略布局 - HTWO广州基地年产能6500套系统 累计投放500台物流车 单台最高里程6万公里 [8] - 2025年7月与广东原尚物流签约 计划中期推广1000台氢燃料车辆 [11] - 中国研发中心聚焦本地化技术开发 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 [11] 云韬氢能产业链突破 - 华南首座单日4000公斤加氢站投运 承诺2025-2028年逐年降价至22元/公斤 [12] - 氢能自卸车国产化率超85% 与中国船舶合作开发2000吨氢能散货船 [12] - 构建"车-站-景"联动模式 实现制储运加用全链条覆盖 [12] 其他企业重要进展 - 华丰燃料电池采用丰田技术 北京基地2024年8月投产 适配多类商用车 [10][13] - 荣程氢扬动力200kW系统批量应用 天津基地年产能2000台套 累计投运800辆氢能车 [13][16] - 荣程联合吉利开发600辆200kW重卡 搭载IV型瓶实现760公里长途运输 [16]
丰田2024年净利润近乎是中国7大车企总和的3倍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1 23:41
丰田2025财年财报表现 - 2025财年销量为1101.1万辆,同比微降0.7%,其中丰田和雷克萨斯销量为1002.74万辆 [1] - 营业收入达48.04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 [1] - 净利润为4.77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364亿元),同比下滑3.6% [1] - 营收相当于中国7大车企(比亚迪、上汽等)总和,净利润是其3倍 [1] 2026财年业绩指引 - 预计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销量达1040万辆,同比增长1.2% [2] - 电动化车型(含混动)销量预计518.4万辆,占比49.8% [2] - 预计营业利润3.8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900亿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7万亿日元 [2] - 预计净利润3.1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550亿元),同比下滑34.9%,主因美国关税及日元升值 [2] - 初步估算美国关税导致4-5月营业利润损失1800亿日元(约人民币90亿元) [2] 美国市场与关税影响 - 美国市场占丰田全球销量23%,日产28%,斯巴鲁71% [3] - 2024年日本车企在美销售约590万辆,其中一半为进口 [3] - 3月在美销量激增因消费者提前购车避税,但分析认为此效应将消退 [3] - 公司表示将维持在美国的现有运营模式 [3] 电动化与氢能战略 - 公司承诺加大对纯电车型投入,但未披露具体车型计划 [4] - 坚持多路径战略:内燃机优化、混动效率提升、氢能技术并行 [4][5] - 氢能面临成本高、普及难挑战,优先在商用车领域(如重型卡车)降本 [5] - 氢发动机技术因自主燃烧控制技术积累具备协同效应潜力 [5] - 重申氢能社会长期目标,液态氢为研发方向之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