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采矿
搜索文档
G7要对中国稀土下黑手?中方放弃WTO特权,一招反制!
搜狐财经· 2025-10-03 16:36
G7对稀土依赖的举措与市场现状 - G7成员国和欧盟代表开会讨论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 提出设定中国稀土出口最低价 征收惩罚性关税以及引入碳税机制三条措施 [1] - 欧盟对中国稀土依赖度高 今年8月中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量环比增加21%至2582吨 而对美国出口下降至590吨 [3] - G7强行加价措施可能最终导致欧洲企业自身承担更高成本 [3]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与出口管控 - 中国稀土永磁体出口屡创新高 今年8月出口量达6164吨 同比增长15%以上 [5] - 中国掌握完整稀土产业链 尤其在稀土磁体制造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科三环 金力永磁等企业具备从矿石开采到高性能磁体生产的全链条能力 [5] - 中国自今年4月起对部分稀土品类实施需出口许可证的管控 企业必须说明出口用途和最终流向 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审批策略 [6] 中国在WTO的战略调整与国际角色 - 中国今年9月宣布不再要求WTO给予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主动放弃未来特权 [8] - 此举被视为战略调整 使中国从规则接受者逐渐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并在跨境电商 数字贸易 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动新方案 [9] - WTO总干事赞赏该决定 认为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的表现 [9] 整体态势总结 - G7减少依赖的计划难以撼动中国稀土优势 其举措可能产生自损效果 [12] - 中国通过灵活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和WTO身份 在国际贸易博弈中赢得主动权并守住自身利益 [12][14]
欧盟要去月亮上挖矿?
第一财经· 2025-09-11 21:16
欧盟太空采矿战略背景 - 欧盟委员会在年度《战略前瞻报告》中指出,全球秩序受巨大冲击,欧盟可能无法再依赖非欧盟国家供应低碳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材料[2] - 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日益重视包括太空采矿在内的先进采矿技术,首选目标是月球[2] - 锂、铜、镍及稀土等金属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至关重要,但欧盟境内开采的这类金属寥寥无几[2] 太空资源的经济价值与开发现状 - 欧盟委员会发布《太空经济愿景》,估算2018至2045年间太空资源价值可达1700亿欧元[4] - 包括美国宇航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内的众多政府机构都在推动太空采矿[3] - 卢森堡被定位为欧洲太空采矿枢纽,计划利用机器人开采月球和小行星资源,这些天体富含稀土、铝、钛、锰等实用金属以及黄金、铂金等贵金属[3] - 欧洲空间资源创新中心于2020年8月由卢森堡空间局与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创立,欧洲航天局于2020年11月以战略合作伙伴身份加入[3] - 工业规模的太空采矿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开采技术及矿物运输回地球的实际方案尚处于萌芽阶段[4] 欧盟关键原材料需求与供应困境 -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未来25年全球需开采的铜矿量将相当于以往历史总和[6] - 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欧盟电池用锂需求将比2020年增长12倍,到2050年增长21倍[6] - 欧盟境内完全没有锂矿开采,近100%的稀土依赖进口[6] - 由于环境保护力度较大等原因,欧盟区域内即使发现矿藏也难以开发矿山,民众普遍反对在自家后院开采矿产[6] 欧盟回收产业的努力与挑战 - 欧盟鼓励欧洲企业进行稀土回收产业建设,德国家族企业海拉斯科技集团建设了"欧洲最大的稀土磁体回收厂"[7] - 该集团最初计划每年生产约600吨稀土磁粉,并在可预见的未来翻一倍达到1200吨[7] - 但近期该集团表示工厂几乎入不敷出,还远未达到满负荷生产[7]
欧盟要去月亮上挖矿?还有这些国家也在推动太空资源挖掘
第一财经· 2025-09-11 18:29
欧盟能源转型与关键原材料战略 - 欧盟委员会在年度《战略前瞻报告》中指出,全球秩序冲击使欧盟难以依赖非欧盟国家供应低碳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材料[1] - 作为应对措施,欧盟可能日益重视包括太空采矿在内的先进采矿技术,并将月球作为首选目标[1] - 锂、铜、镍及稀土等金属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至关重要,但欧盟境内开采的这类金属寥寥无几[1] 外部依赖与战略自主挑战 - 欧佩克(OPEC)掌控全球35%的石油储备和50%的全球石油贸易总量,这种主导地位对国际油价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影响力[3] - 欧盟委员会认为,这种控制可能引发显著的价格通胀并限制关键物资获取,对欧盟的战略自主权和清洁能源转型构成严峻挑战[3] - 欧盟近100%的稀土依赖进口,使其面临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风险,加剧了关键领域的脆弱性[5] 太空采矿的规划与进展 - 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内的众多政府机构都在推动太空采矿[3] - 卢森堡被定位为欧洲太空采矿枢纽,计划利用机器人开采月球和小行星资源,这些天体富含稀土、铝、钛、锰等实用金属以及黄金、铂金等贵金属[3] - 欧洲空间资源创新中心(ESRIC)于2020年成立,致力于成为空间资源利用研究的国际权威中心,并为未来太空经济奠定基础[3][4] - 欧盟委员会发布《太空经济愿景》,估算2018至2045年间太空资源价值可达1700亿欧元[4] 关键原材料需求与供应困境 -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未来25年全球需开采的铜矿量将相当于以往历史总和[5] - 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欧盟电池用锂需求将比2020年增长12倍,到2050年增长21倍,而目前欧盟境内完全没有锂矿开采[5] - 由于环境保护力度较大和民众反对,欧盟区域内即使发现矿藏也难以开发矿山[5] 回收产业的建设与挑战 - 为补上短板,欧盟开始鼓励欧洲企业进行稀土回收产业的建设[5] - 2024年5月,德国家族企业海拉斯(Heraeus)科技集团建设了"欧洲最大的稀土磁体回收厂",最初计划每年生产约600吨稀土磁粉,并计划在未来翻倍至1200吨[5] - 然而一年后,该工厂几乎入不敷出,远未达到满负荷生产,尽管具有潜在的战略意义[6] 太空采矿的技术现实 - 工业规模的太空采矿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开采技术及矿物运输回地球的实际方案尚处于萌芽阶段[4]
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突然“握手言和”了?中国对美出口暴涨6倍,五角大楼4亿美元亲自下场
搜狐财经· 2025-07-29 18:33
美国稀土产业现状与重建挑战 - 美国稀土产业已从全球领导者转变为高度依赖进口,例如F-35战斗机所需的400多公斤稀土需依赖中国提供 [2] - 美国国防部投资4亿美元支持MP Materials公司,旨在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弥补因制造业外迁和低成本竞争而失去的产业链 [2] - 重建产业链面临三大难题:开采成本远高于中国、分离提纯技术依赖中国、以及盟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实质性支持不足 [6] 中国对美稀土出口激增的分析 - 中国6月对美国稀土磁体出口量暴增660%,达到352.8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下降38.1% [3] - 出口激增主要源于民用领域(如电动车电机磁铁)的正常市场波动,中国对军用稀土(如镝、铽)的出口仍保持严格限制,体现“精准管控”策略 [3] - 此次出口变化并非对美“让步”,而是战术调整,民用稀土的稳定供应有助于在保障国内市场的同时,对试图发展的美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压力 [9] 中国稀土产业的战略布局 - 中国正布局未来技术,包括稀土回收和太空采矿,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计价的稀土期货,旨在挑战现有定价体系并提升全球资源市场主导地位 [9] - 中美博弈已扩展至三个维度:太空采矿(如中国探月工程)、金融规则(人民币计价期货挑战伦敦金属交易所)、以及技术标准(稀土回收利用技术可能成为国际标准) [11] - 行业竞争被视为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真正的较量在于未来谁能在太空资源、金融规则和技术标准上率先占据主导地位 [12]
太空采矿,离现实还有多远(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02
太空资源开发前景 - 中国矿业大学研制出我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标志着太空资源开发技术取得突破 [1] - 太空资源开发既能获取地外资源,也能牵引深空探测技术发展 [2] - 太空资源包括月球和小行星上的氦-3、稀土元素、铂族金属等稀缺资源,以及水冰等太空生活必需品 [2][3] 太空资源分布与价值 - 月球土壤含有丰富的氦-3,是可控核聚变的重要原料 [2] - 月球克里普岩富含钍元素和稀土元素,储量可观 [2] - 小行星带小天体富含铁、镍、钴、铂族金属等资源 [2] - 灵神星金属含量高达82.5%,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岩石和铁、镍等金属 [3] - 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可能蕴含1亿吨铂,潜在开采价值很高 [2] 太空采矿技术挑战 - 微重力环境导致传统采矿设备难以稳定作业 [4] - 深空通信、能源供应、运输物流等环节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4] - 深空或小行星带光照弱,太阳能电池效率大幅下降 [4] - 矿石运输需克服巨大引力场,燃料消耗成本极高 [5] - 建立轨道中转站和可重复运输系统技术成熟度低 [5] 技术研发进展 - 中国矿业大学研发的6足太空采矿机器人可适应微重力环境 [4] - 该机器人结合轮足与爪足设计,能处理多种资源 [5] - 国际研发集中在自主机器人、原位资源利用等领域 [6] - 日本和美国已成功验证小行星采样技术 [6] - 美国NASA设计了专用于月球采矿的机器人 [6] 未来发展路径 - 短期内以月球和小行星为目标开展试验性开采 [6] - 中长期有望实现规模化开采,支持月球和火星基地建设 [6] - 太空采矿机器人的未来形态可能是全自主的"太空工厂" [6] - 实现太空采矿需要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突破 [6] - 中国团队将持续优化机器人的模块化、智能化等功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