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全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能源保供迎寒潮“大考” 多能互补共筑温暖防线
新华社· 2025-11-16 22:47
寒潮影响与能源保供压力 - 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全国10余省区市将遇大风,部分地区降温超14℃,0℃线将南压至苏皖南部至湖北北部,居民取暖需求攀升[1] - 国家电网预判今年冬季气候“冷暖转换”频繁,能源保供压力较大[1] - 国家能源局已构建覆盖煤、电、油、气及新能源的立体保供体系,以应对挑战[1] 电力基础设施保障 - 国家电网今年新增投运500千伏及以上电网基建工程113项,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2] - 国网蒙东电力500千伏岭冯1线防舞治理工程等68项防冰抗灾电网补强工程已全部投产[2] - 福建宁德古田溪水电厂6台机组确保“调得动、顶得上、发得满”,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计划年底首批机组发电,为华中地区冬季电力供应添动力[2] 煤炭供应保障 - 10月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持续保持在123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3] - 截至11月11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7亿吨,可用35天,煤炭供应总体平稳、库存充裕[3] - 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安徽淮北祁南矿井等通过“电煤绿色通道”保障运输,铁路、公路、水运协同联动确保电煤运输通道高效畅通[2][3] 科技创新与智能电网应用 - 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采用主动抢修模式,利用低压故障智能辅助研判模块,使主城区重点区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4] - 主动抢修模式使平均修复时长较以往降低30%以上[4] - 智能感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使能源体系运行更智慧、更高效[4] 绿色能源转型与贡献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占全部发电量约40%[5] - 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1.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2%[5] - 新疆华电“沙戈荒”基地200万千瓦煤电与610万千瓦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即将全面投产,通过±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华东[5] 核能供暖与环保效益 - 国家电投“暖核一号”项目为山东烟台海阳、威海乳山两地40万居民提供稳定热源[6] - 核能供暖使海阳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4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13.7%[6] - 核能“余热”供暖实现民生保障与环境保护双赢,成为探索零碳供热的重要突破[6] 油气储运与保供措施 - 国家管网集团完成天然气管网改线、互联互通接口等22项大型作业,塔里木油田4座储气库累计注气近8亿立方米,最高日产气可达1000万立方米[7] - 中国石油长庆、塔里木、西南等油气田加大增储上产力度,通过精细地质研究、优化生产组织应对用气高峰[7] - 中国石化确保进口长协资源全部履约,提前采购液化天然气现货,提升接卸效率,优化罐存摆布,夯实保供基础[7] 多能互补的能源保供新格局 - 我国能源保供体系呈现出“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并行发展的新格局[8] - 覆盖煤炭、电力、油气、新能源的全国能源保供行动,以系统化、精细化的思路保障群众过冬[8] - 一系列工程投产和措施落地,持续提升能源体系的韧性与智能化水平,形成更加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格局[8]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财富新地图:你的投资,还在旧航道上吗?
搜狐财经· 2025-10-05 14:50
全球化模式的转变 - 全球经济正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世界工厂”模式转向注重“区域化”和“安全韧性”的模式 [1] - 旧模式的核心是供应链追求最低成本与资本自由流动,而新模式以“安全优先”为驱动力,可能牺牲部分效率和成本 [1][3] - 依赖低成本、超长供应链实现高利润的企业盈利模式正受到挑战 [4] 区域化趋势下的投资机遇 - 能够提供本土化、高安全、高韧性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迎来爆发 [4] - 工业自动化设备商、智能物流服务商及提供环保能源解决方案的公司将受益于本土生产线的重建和升级 [4] - 因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USMCA)获得关税优惠和供应链整合红利的企业存在机会,例如东南亚、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产业链转移的“新世界工厂” [5] - 投资于能确保能源供给稳定或在特定科技领域拥有“自主可控”技术的企业,等于投资了国家安全的需求 [7] 供应链战略的演变 - 企业供应链选择标准从追求最低生产成本转向考量政治风险最低、运输最短及受单边制裁影响最小的“近岸化”与“友岸化” [4] - 在科技和关键资源(如半导体、关键矿物、能源)领域,正在建立“两套体系”,在单一供应链上过度依赖的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4] 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 投资组合需从旧地图的“效率最大化”转向新地图的“风险最小化与区域化” [7] - 应定期审查持仓公司的供应链安全性和市场是否面临区域贸易壁垒分割的风险 [7] - 保持多元化的国别配置,将核心资产分散到不同区域的指数基金中以对冲单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和贸易风险 [7]
勇担国家中心城市使命 谱写人民城市郑州新篇
郑州日报· 2025-09-12 08:39
城市战略定位 -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交通和人口大市 拥有米字形高铁网 国际航空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战略资源 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节点和重要制造业基地 [2] - 郑州已形成2+2+9口岸体系 成为全国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2024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565.8亿元 连续13年居中部城市首位 [8] - 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致力于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样板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2] 基础设施建设 - 系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增强城市运行安全韧性和稳定性 [3] - 加快城区积水点改造 做好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 确保黄河安澜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 [3] - 新郑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82.5万吨 位居全球货运机场40强 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上半年开行数量居全国城市第2位 [8]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全市研发平台达5616家 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4% 驻郑院士85人 人才总量突破300万人 [7]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129家 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 [7]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 增长22%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8% 增幅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7] - 重点围绕7+20重点产业链群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赛道发力 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7] 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 设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 实施五年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 2022年以来引进青年人才72万人 [5] - 2024年底常住人口达1308.6万人 平均年龄34.7岁 城市年轻力指数排名全国前列 [5] - 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落地实施 加快建设7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最多城市 [4] - 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实现基层能力县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三提升 就医负担一降 [4] 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 - 拥有8000年裴李岗文化至3600年商都文化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3项 数量规模居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第二 [6] - 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 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持续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6] - 创作《唐宫夜宴》等爆款作品 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项目 [6] 城市治理体系创新 - 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 构建十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系 [9] - 2023年10月以来累计处理各类事件721.6万余件 实现线上统一平台办理与线下力量下沉相结合 [10] - 以建设智能体城市为载体 聚焦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 打造人工智能+应用 [10] 区域协同发展 - 以郑开同城化为牵引 推进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聚焦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创新联动 [11] - 坚持强核固圈领群协同推进 提升都市圈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