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

搜索文档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丨哈尔滨:唤醒百年街区里的城市记忆
新华社· 2025-08-04 16:56
中央大街历史与现状 -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与23条辅街共同构成"建筑艺术博物馆",汇集了欧洲15至19世纪经典风格,被誉为"亚洲第一街" [1] - 2023年2月实施《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条例》,为历史文化保护和业态升级提供法治保障 [1] - 主街以高端零售、品牌集聚为核心,辅街聚焦文化体验与特色业态补充,形成差异化功能布局 [1] 中央大街活化实践 - 东和昶大楼由民族资本家毛守和1917年投资兴建,现为集文博、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 [2] - 宽街博物馆展示近200件城史文物,包括20世纪20年代"视明馆"老照片、"老巴夺"烟庄广告等 [2] - 肖克庭院复原上世纪面包房与咖啡馆,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串联品牌与老街互动史 [3] 中央大街未来发展 - 计划将红专街打造成面包文化主题街区,中医街打造成中医文化主题街区 [3] - 通过主题化打造使中央大街文化氛围更浓厚,商业形态更多元 [3] - 2024年10月通过立法将每年6月28日设立为"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 [3] 中央大街文化价值 -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开放包容城市底色的生动注脚 [1] - 俄侨餐是哈尔滨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建筑里原汁原味呈现 [2] - 历史与当下在街巷间交融共鸣,如中俄文化季巡演、西餐文化节等活动 [3]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哈尔滨:唤醒百年街区里的城市记忆
新华社· 2025-08-04 13:49
中央大街历史保护与活化 -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汇集文艺复兴、巴洛克、新艺术运动等欧洲15至19世纪经典风格,被誉为"亚洲第一街" [1] - 2023年2月实施《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条例》,编制业态发展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遏制低端、同质化业态 [1] - 主街以高端零售、品牌集聚为核心,辅街聚焦文化体验与特色业态补充,形成差异化功能布局 [1] 辅街文化复合体开发 - 东和昶大楼由民族资本家毛守和1917年投资兴建,现为集文博、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 [2] - 宽街博物馆展示近200件城史文物,包括20世纪20年代"视明馆"老照片、"老巴夺"烟庄广告等 [2] - 辅街开发深度挖掘建筑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博物馆、俄侨菜馆、民宿等多维场景呈现城市故事 [2][3] 文化主题活动与未来规划 - 肖克庭院复原上世纪面包房与咖啡馆,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串联品牌与老街互动史 [3] - 中俄文化季巡演、西餐文化节轮番登场,端街广场音乐会实现历史与当下交融 [3] - 计划将红专街打造成面包文化主题街区,中医街打造成中医文化主题街区 [3] 城市文化保护体系 - 2024年10月设立"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3] - 哈尔滨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探索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 [3]
“古韵”奏“新声”(城市更新这样推进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2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5]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5] 北京隆福寺商圈改造 - 隆福寺商圈已有近600年历史,目前正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打造老城复兴和文化消费的"金名片" [6] - 改造注重"新生于旧",将闲置老食堂改造成新锐美术馆,废弃旧车库改造成运动生活方式空间 [7] - 引入同仁堂知嘛健康、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等老字号创新店铺,以及红星前进鲜奶蛋糕商店、卢布松咖啡店等新潮品牌 [6][8] - 改造后街区形成办公区域、文化空间、商业空间的复合体,预计2025年9月整体亮相 [6][7] 广州永庆坊更新模式 - 采用"修旧如旧,新旧共融"模式,保留原有街坊巷道城市肌理,修复荔枝湾涌、西关骑楼等历史建筑 [9][10] - 打造"非遗街区",引入醒狮、广彩、粤绣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工作坊,吸引年轻游客参与体验 [10] - 粤剧艺术博物馆通过街头快闪、市民戏台等活动让粤剧融入市井生活,推出实验舞剧等创新剧目 [11] - 形成居民、志愿者、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城市导赏人"机制,重新定义公共空间使用方式 [11][12] 景德镇陶阳里活态传承 - 完整保留"前街+后街"陶瓷聚落空间格局和"窑房—坯房—民居"组织模式,对御窑厂遗址进行3次大规模发掘 [13] - 入驻店铺200余家,要求建筑风格、业态与传统协调,聚集40多名瓷器技艺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 [13][14] - 富玉陶瓷设立生产空间让游客观摩雕孔、填釉等技艺,实现陶瓷制作过程可视化、可体验化 [14] - 通过陶阳庙会、开窑节等活动成为网红打卡地,年客流量显著增长 [14] 创新业态与商业表现 - 隆福寺商圈同仁堂知嘛健康将中医"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推出枸杞拿铁等创新产品 [6] - 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推出仿古建筑造型创意糕点,结合寻宝互动、汉服拍照等体验项目 [6] - 永庆坊非遗街区通过集章打卡、沉浸体验等方式实现非遗动态传播,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10] - 陶阳里全年举办主题活动带动文旅消费,入驻商家形成文化展演与传承链条 [13][14]
外宾杭州探古韵新貌 看见科技文化新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7:48
杭州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 杭州未来科技城通过布局"浙江大学+阿里巴巴+梦想小镇+EFC"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发展模式 [1] - 该模式吸引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科技企业入驻 [1] - 当地大学生时间划分为课堂学习、实验室研究、企业实践三部分,形成教育-研究-企业-社区的创新循环 [3] 数字经济与教育结合 - 顶尖大学帮助城市社区发展并鼓励年轻人尝试小微创业项目是杭州成为创业中心的原因 [3] - 教育支撑研究,研究服务企业,企业反哺社区的模式被埃及外交官员认为是完整的创新循环 [3]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用VR技术让外籍嘉宾沉浸式体验五千年前祭祀与抗洪场景 [3][4] - 南非学者认为科技是深入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并向世界宣传历史文化的绝妙方法 [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 -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存321户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及133家近现代工业遗存 [4] - 京杭大运河在综合保护模式下保持干净繁华,体现中国政府在历史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 [4] - 土库曼斯坦学者指出运河连接南北的经济政治意义及人与自然共荣理念 [4]
千年古城 浴火重生(旅人心语)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城市重建与历史保护 - 卡昂市中心1/3区域在二战中化为瓦砾,战后以"6月6日大道"为重建中轴线,全长1200米、宽40米,串联历史遗址形成"记忆轴线" [1] - 重建采用本地"卡昂石"和浅鹅黄色调,通过材质与色彩实现新旧建筑肌理延续,避免工业风格 [3] - 建筑师创新采用"新奥斯曼风格",融合19世纪巴黎改造理念与现代需求,避免盲目复古或过度现代主义 [3] 文化遗产活化 - 卡昂城堡完成内部空间更新,改造停车场为绿地步道,城墙内外形成市民活动与文化旅游融合空间 [5] - 圣皮埃尔教堂等历史建筑与现代街区有机融合,2021年重建城区获法国"杰出遗产地"认证 [4][5] - 11世纪建立的卡昂大学是法国最早高等学府之一,城市千年历史通过港口贸易、宗教政治地位形成文化积淀 [2] 城市发展转型 - 中世纪时期卡昂凭借奥恩河通航终点优势发展贸易,15世纪创立大学推动文化地位提升 [2] - 当前城市规划聚焦节能改造、空间共用与绿色生态,目标成为"活态遗产"城市 [5] - 战后重建保留城堡、教堂等核心遗产,通过博物馆群(诺曼底博物馆、卡昂美术馆)强化文化输出功能 [3][5]
7.4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消暑新姿势
搜狐财经· 2025-07-04 08:09
文化场馆暑期活动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小小讲解员"探秘商都之心活动,吸引众多孩子参与[7] - 博物院同时推出"清凉一夏"文博暑期课堂,提供文化消暑体验[7] - 借助3D全息技术,参观者可获取文物动态信息,观察饕餮纹、云雷纹等细节[8] - 郑州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博物馆之一[31] - 馆藏近6万件文物,涵盖20余门类,商周青铜器和唐宋石刻最具代表性[31] - 郑州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藏书240万册,阅览座席3000个[33] 亲子娱乐项目 - 建业电影小镇以"回到小时候"为主题推出复古游乐场,包含丢沙包、滚铁环等经典游戏[34] - 方特梦幻王国6月27日起推出"熊出没泼水节",升级湖心岛等嬉水区域[35] -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集玩水、滑冰、休闲于一体的多维度避暑体验[36] - 度假区每日举办两场"夏日激爽水派对",每场30分钟,配备快速烘干机[36] - "勇闯海王殿"和"水上飞鹰"等水上娱乐设施提供刺激体验[36] 古树保护案例 - 郑州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400年古槐被列为二级保护名木[45] - 古槐见证了菜王村从明朝至今的历史变迁[46] - 2007年村庄拆迁改造中,因村民强烈要求保留古槐[47] - 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2005年起负责古槐养护,投入3.38万元实施救治[50] - 形成"社区诉求+专业管理+制度保障"的三维保护模式[50] - 专家建议树池改造、设置透气孔等进一步保护措施[51]
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获批 将打造七大文化集中保护区
海南日报· 2025-07-03 09:35
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 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21—2035年)》,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按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镇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构建保护框架 [1] - 规划形成"一环、一心、两带、一轴、七片区"总体格局,包括五指山余脉环山景观、历史镇区核心展示区、宁远河与崖州湾景观带、古城-南山景观轴及七大文化保护区(史前文化、黎族文化等) [2] - 保护范围覆盖崖州区行政管辖区域,重点管控历史镇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禁止破坏性建设活动 [3] 三亚市保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 保平村作为明清传统民居代表,批复要求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按村域和古村两级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规划重点为保平古村,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 政府要求挖掘崖城、保平村的历史文化优势,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加强防灾体系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3] - 规划明确将南山文化、南繁文化、海洋文化等七大主题保护区纳入整体开发体系 [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央广网· 2025-06-24 12:16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目标是打造更健康、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1] - 2024年中央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部署八大任务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功能完善、文化保护等[4] - 住建部指出城市更新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具有双重意义[4] 老旧小区改造进展 - 沈阳市2023年谋划489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519亿元,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及管网[2] - 辽宁沈阳长安小区通过水电热等基础设施改造,冬季室内温度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高[1] - 全国2024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万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2] 智慧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太原市部署智慧管网监测系统,实现排水问题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的转变[3] - 太原新建路改造工程加装传感设备,实时监测雨污水液位以优化防汛调度[2][3] - 北京白塔寺区域通过智慧治理手段推动文商旅融合,提升街区活力[3] 文化保护与业态创新 - 北京西城区白塔寺区域通过风貌修复和业态升级,打造"城市漫步"新地标[3] - 地方政府引入"首店经济"策略,吸引游客体验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结合[3] - 城市更新强调保护传统街区与古建筑,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3][4]
城市更新留住历史根脉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8
城市更新项目进展 - 贵阳市观山湖朱昌片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1万平方米,含17栋高层住宅及幼儿园等配套,计划安置1800户居民,已完成施工即将交付[1] - 贵州省截至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316个惠及67.93万余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6.72万套累计建成46.55万套,改造背街小巷5667条,建设地下管网18589.37公里[1] - 北京市2024年第一批、第二批城市更新项目计划清单共计2000余个项目,为一季度"开门红"提供支撑[2] 商业空间改造案例 - 南昌市青云谱区投资6750万元改造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带动千余就业岗位,年销售额破亿元,成为南昌夜经济新地标[3] - 北京市朝阳区改造亮马河周边商业活跃度增长32%,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 - 贵阳市云岩区太平路街区通过贯城河串联历史文化遗迹和商业街区,实现生态景观恢复与经济活力提升[7] 文化保护策略 - 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要求控规实施管理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塑造传统与现代协调的特色风貌[4] - 江西省拥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4279处历史建筑,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原则,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档[5] - 抚州市设立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将传统小吃、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文博体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双向赋能[7] 区域规划特色 - 北京市丰台区推进南中轴地区规划建设,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项目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后最大区域更新工程,先行区已于2024年底开街[2] - 北京市朝阳区打造"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围绕三里屯商圈构建"一横两纵双核联动"发展格局[6] - 贵州省构建"1+4+2"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明确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绿化等9项重点任务[5]
广州积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6
城市更新政策与模式创新 - 广州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60个,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161个 [1] - 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专项地方性法规,构建"1+N+X"政策体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N"政策和"原拆原建"试点政策 [2] -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机制,探索专项债资金利用,拓宽改造资金筹集渠道 [2] 民生改善与基础设施升级 - 完成"三线"整治3126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371个,增设无障碍通道260千米,加装电梯逾1.3万台 [3] - 越秀区三眼井社区改造项目整治路面2.7万平方米,铺装透水砖1.5万平方米,完善消防设施750个 [3] - 荔湾区泮塘五约改造项目通过房屋修缮、绿化提升、人文风貌保留实现老街区复兴 [3]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动能激发 - 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产业导入,如永庆坊项目实现创客空间、文化创意、民宿等业态复合共生 [5] - 城中村改造采取"留转引"策略:保留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低效用地项目,引入优质产业如华为研发中心带动千亿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5] - 康鹭片区在复建物业中设置综合产业用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疏解提质 [5]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740个,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7] - 黄埔区文冲村保留35处古建筑并建成1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 [7] - 永庆坊、泮塘五约等项目采用"绣花功夫"微改造,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7] 创新实践与标杆项目 - 花都区集群街2号完成全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 [4] - 城中村改造落实"四好"建设要求,同步规划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建设 [4] - 越秀区旧南海县社区挖掘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打造社区壁画历史文化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