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搜索文档
央行、金监总局重磅发声!金融业拿下多项世界第一
新浪财经· 2025-09-23 09:30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2] 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2]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 - 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工具作用 [5] - 在执行机制方面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5] 金融开放与国际地位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4] - 其中股票3万多亿元,债券市场约4万多亿元,存贷款约3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4] -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3] - 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有序联通,外资参与度稳步提升 [6]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 [3][6] -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均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 [8][9]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8] - 银行外汇展业能力提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已纳入优质客户超过2.3万家,累计办理业务5000多亿美元 [9] 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 - 基本建成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框架,债券市场产品持续丰富、规模稳步扩大、活跃度明显提升 [6] - 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探索丰富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拓展货币政策作用空间 [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证券日报· 2025-09-23 00:11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 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领导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塑性改革,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以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2] - 对标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助力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 -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 - 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 [3] 金融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1] -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货币政策框架完善 - 聚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5] - 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工具作用 [5] - 在执行机制方面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5] 金融风险防控与体系稳健性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保护储户和中小投资者利益 [4] - 目前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4] -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重点领域管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基本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5] 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 - 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基本建成多层次债券市场框架,产品持续丰富、规模稳步扩大、活跃度提升 [6] - 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完善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 [6] -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合作,提升在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3][6]
潘功胜:“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第一财经· 2025-09-22 16:17
货币政策体系 - 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1] - 货币政策有效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1] - 货币政策维护了币值稳定 [1] 宏观审慎政策与风险防范 -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1] 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 - 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 [1] - 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基本建成多层次债券市场框架 [1] - 中国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有序联通,外资参与度稳步提升 [1] 金融开放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1]
潘功胜:“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第一财经· 2025-09-22 15:47
货币政策框架 - 央行聚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1]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1] -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为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宏观审慎与风险管理 -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1] 金融市场发展 - 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基本建成多层次债券市场框架 [1] - 中国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有序联通,外资参与度稳步提升 [1] 金融开放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1]
财付通注册资本增至223亿元 或应对更细维度监管要求
中国经营报· 2025-06-11 17:30
财付通增资事件 - 公司注册资本由153亿元增至223亿元,成为行业最高[2] - 本次增资是2024年第二次增资,3月曾从10亿元增至153亿元[2] - 增资后与第二名贝宝支付(45.2亿元)差距扩大至近180亿元[2][3] - 公司表示增资体现主管部门认可,将用于科技创新、支付服务质量和安全投入[2] 支付行业监管动态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多家支付公司进行增资[3] - 当前注册资本排名:贝宝支付45.2亿元(第二)、度小满40亿元(第三)、抖音支付31.5亿元(第四)[3] - 支付宝注册资本保持15亿元未跟进增资[3] - 条例首次引入"系统重要性非银行支付机构"概念[4] - 监管要求支付机构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符合规定[4][5] 监管规则细节 - 设立支付机构最低注册资本1亿元(实缴货币)[3] - 备付金日均余额与净资产比例采取超额累退计算:500亿以下5%、500-2000亿4%、2000-5000亿3%、5000-10000亿2%、超10000亿1%[5] - 央行可动态调整上述比例[6] - 此前2号令要求实缴资本与备付金比例不低于10%[5] 市场格局分析 - 财付通在线下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已达80%-90%[4] - 支付机构交易规模和备付金规模影响注册资本要求[4] -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正在完善中[4] - 公司增资可能为应对更细维度的动态监管要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