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最新发声!涉及货币政策框架|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15 17:00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成效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4] - 共降准9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5] - 社会融资规模和M2余额年度增速均达9%-10%,明显高于6%-7%的名义经济增速[6]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 - 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8] - 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0.85和1.15个百分点[9] - 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1%,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1.5和2.3个百分点[6][9]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创设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服务消费等领域工具,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全覆盖[5][6] - 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6] - 坚持结构性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5] 汇率市场化改革与风险管理 - 人民币汇率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双向波动成为常态[10] - 企业外汇套保比率从2020年17%显著提升至2025年9月约30%[11] - 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对美元汇率表现稳健[10] 货币政策沟通机制建设 - 通过国新办发布会、陆家嘴论坛等渠道加强与市场深度交流[13] - 建立常态化预期管理机制,每日发布交易公告、每月发布金融数据、每季度发布货币政策报告[13] - 通过国际组织会议宣传中国金融形势,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13]
央行:将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搜狐财经· 2025-10-14 17:23
货币政策框架与总量调控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1] - 共降准9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 [2] - 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年度增速均达到9%-10%左右,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创设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服务消费等领域的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童”的全覆盖 [3] - 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3] 利率市场化改革 - 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利率传导关系 [5] - 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0.85个和1.15个百分点 [6] - 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1%,较2020年末分别约下降了1.5个和2.3个百分点 [3] 汇率市场化与稳定 - 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 [7] - 企业外汇套保比率约为30%,较2020年的17%显著提升 [8]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 [7] 货币政策沟通与预期管理 - 通过官方网站每日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每月发布重要金融数据,每季度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9] - 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组织会议宣传介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 [10]
九方金融研究所:多部门最新发声,资本市场需关注的五大信号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6 21:3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2] - 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压力 [2] - 在房地产领域,支持性货币政策通过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债务展期等操作,缓解局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的压力 [2] 资本市场科技含量 - 近年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3]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3] -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把更多原创技术转化为产业动能,把科技红利转化为国民财富 [3] 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 - 过去5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八成 [3] - 上市公司回报总额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3] - 上市公司回报意愿增强,意味着中国股市从"融资市场"转向"投融资市场",为市场提供内生性稳定器 [3] A股市场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 "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4] - 通过协同各宏观管理、金融管理、国资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有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系统性风险 [4] - 长期资金占比增加、违法成本提高等制度、资金、治理维度的系统升级是市场韧性增强的原因 [4] 金融体系稳健性 - 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 [4] - 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 [4] - 中国金融业有足够的弹药应对潜在的风险 [4]
九方金融研究所:多部门最新发声,资本市场需关注的五大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9-26 20:2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央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2] - 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和居民债务压力 [2] - 在房地产领域通过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债务展期等操作,有效缓解局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的压力 [2] 资本市场科技含量提升 - 近年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3]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已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3] - 个人投资者可通过低门槛工具如科技相关的指数基金分享硬科技成长红利,扩大财产性收入渠道 [3] 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愿增强 - 过去5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八成 [3] - 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总额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3] - 上市公司更多进行分红和回购,为"稳市场、稳预期"提供内生性稳定器 [3] A股市场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 "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4] - 通过加强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有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系统性风险 [4] - 长期资金占比增加、违法成本提高等制度、资金、治理维度的系统升级是A股韧性增强的原因 [4] 金融体系运行稳健性 - 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 [4] - 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 [4] - 金融业有足够的弹药应对潜在的风险 [4]
央行、金监总局重磅发声!金融业拿下多项世界第一
新浪财经· 2025-09-23 09:30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2] 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2]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 - 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工具作用 [5] - 在执行机制方面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5] 金融开放与国际地位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4] - 其中股票3万多亿元,债券市场约4万多亿元,存贷款约3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4] -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3] - 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有序联通,外资参与度稳步提升 [6]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 [3][6] -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均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 [8][9]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8] - 银行外汇展业能力提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已纳入优质客户超过2.3万家,累计办理业务5000多亿美元 [9] 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 - 基本建成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框架,债券市场产品持续丰富、规模稳步扩大、活跃度明显提升 [6] - 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探索丰富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拓展货币政策作用空间 [5]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搜狐财经· 2025-09-23 06:20
货币政策框架与立场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3] - 货币政策框架有效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维护币值稳定 [3]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3] - 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融资成本下降 [3] 金融业发展成就与规模 -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1] -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1]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1] - 人民币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1] -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1]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1] 金融风险防控与化解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1][2] - 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与2023年初相比截至今年6月末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2] - 央行推动地方政府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 [2]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严厉打击金融腐败 [2] 资本市场支持机制 - 央行会同证监会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 [2] - 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不断健全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 [2] - 央行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证券时报· 2025-09-23 05:30
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 -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1] -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1] - 人民币国际地位上升,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1] 金融市场规模与地位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1] 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 - 推动地方政府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其风险 [2] - 与2023年初相比,截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2]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总体上大幅收敛 [2] 货币政策框架与工具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1][3] - 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 [2] - 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健全支持资本市场长效机制 [2] 货币政策立场与操作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 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3] - 货币政策调整将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判断,即“Data Based”方法论 [3]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1][2]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被视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严厉打击金融腐败 [2] - 将进一步探索拓展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证券时报· 2025-09-23 02:03
金融业发展总体成就 -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1] - 金融业开放稳步深化,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1] - 人民币国际地位上升,已成为中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1]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货币政策框架与立场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信贷结构优化,维护币值稳定 [1][3]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3] - 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 [3]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推动地方政府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并转型,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其风险,截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初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2] - 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方面,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2] -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需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央行将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 中央银行制度建设 -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央行构建起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2][3] - 央行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1][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证券日报· 2025-09-23 00:11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 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领导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塑性改革,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以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2] - 对标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助力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 -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 - 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 [3] 金融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1] -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货币政策框架完善 - 聚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5] - 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更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工具作用 [5] - 在执行机制方面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5] 金融风险防控与体系稳健性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保护储户和中小投资者利益 [4] - 目前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4] -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重点领域管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基本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5] 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 - 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基本建成多层次债券市场框架,产品持续丰富、规模稳步扩大、活跃度提升 [6] - 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完善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 [6] -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合作,提升在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3][6]
“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潘功胜、李云泽、吴清、朱鹤新重磅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9-22 22:10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 -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5] 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2][6] - 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5] - 按照中央部署出台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举措,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6] 银行业与保险业发展 - 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10] -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占据6席 [10] - 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 [10]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6] -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11]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达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11] 资本市场发展 - 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13]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14]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24家 [14]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 - 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冲击,目前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7] - "十四五"期间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15] - 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210亿元 [12] 外汇管理与开放 - "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 [18]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 [16] - 推动形成简明统一的资金池政策框架,已惠及1000多家跨国集团和1.9万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