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
搜索文档
抓住再保险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发展中国再保险市场 访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庄乾志
金融时报· 2025-11-06 11:45
再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 再保险遵循“风险分散”原则,依托数据积累、模型定价和全球化经营优势,将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及复杂风险进行全球化转移和分散 [2] - 再保险是分散气候变化等巨灾风险的主要渠道,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损失达3200亿美元,洛杉矶大火保险损失280亿至450亿美元中至少30%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2][3] - 再保险是应对科技创新等新兴风险的重要工具,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调研显示约40%的全球网络保险保费分保给再保机构 [3] - 再保险是防范地缘冲突等复杂风险的有效手段,OECD估算俄乌冲突可能导致160亿至350亿美元保险损失,前21家全球再保险公司预计吸收50%的损失 [4] 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 - 中国再保险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式现代化催生出政府、产业端和居民家庭多层次的风险管理需求 [5][6] - 2024年中国GDP占全球17%,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10%,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仅占全球份额4%,排全球第7位,显示巨大发展潜力 [7] - 未来10年是中国保险和再保险业补缺口时期,加快再保险发展已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战略选择 [7] 加快发展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路径 - 强化研究引领,再保险业具有数据聚合和跨行业分析优势,需增强对巨灾、新兴和复杂风险的认识,攻克风险定价难题 [8] - 强化科技赋能,科技创新可优化业务流程、拓宽服务边界,实现差异化精准定价,使再保险公司成为科技赋能型风险价值创造者 [8] - 强化行业协同,再保险机构具有平台型公司特征,应推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制定行业标准、共享风险数据以提升金融体系韧性 [8] 中国再保公司的实践与举措 - 公司成立行业唯一的巨灾模型公司、我国首个再保险研究院,并设立气候风险研究中心,连续4年出版再保险行业发展报告 [9] - 公司完成三大巨灾模型研发,推出我国首个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搭建起以“一张图”、“一个库”、“一个体系”为核心的全谱系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产品体系 [9] - 公司全面参与上海再保中心建设,设立3家运营中心和巨灾科技上海分公司,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实现对中国海外利益工程险、财产险业务的全覆盖 [9]
抓住再保险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发展中国再保险市场
金融时报· 2025-11-06 10:12
再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 再保险遵循“风险分散”原则,依托数据积累、模型定价和全球化经营优势,将巨灾风险、新兴风险及复杂风险进行全球化转移和分散 [2] - 再保险是分散气候变化等巨灾风险的主要渠道,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损失达3200亿美元,远高于过去30年平均水平,例如洛杉矶大火造成的280亿至450亿美元保险损失中至少30%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2][3] - 再保险是应对科技创新等新兴风险的重要工具,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调研显示约40%的全球网络保险保费分保给再保机构 [3] - 再保险是防范地缘冲突等复杂风险的有效手段,经合组织估算俄乌冲突可能导致160亿至350亿美元保险损失,前21家全球再保险公司预计吸收50%的损失 [4] 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与现状 - 中国再保险市场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式现代化催生出政府、产业、居民家庭等多层次的风险管理需求 [5][6] - 2024年中国GDP占全球17%,保险市场规模占全球10%,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仅占全球份额4%,排全球第7位,在巨灾、复杂和特殊风险领域供给不足 [7] - 未来10年是中国保险和再保险业补缺口时期,再保险将在服务经济“安全网”、民生“保障网”和灾害“防护网”中发挥关键作用 [7] 加快发展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路径 - 强化研究引领,再保险业具有数据聚合和跨行业分析优势,需增强对巨灾、新兴和复杂风险的认识,攻克风险定价难题 [8] - 强化科技赋能,科技创新可优化业务流程、拓宽服务边界,实现差异化精准定价,使再保险公司成为科技赋能型风险价值创造者 [8] - 强化行业协同,再保险机构作为平台型公司,应推动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制定行业标准、共享风险数据,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 [8] 中国再保公司的实践与举措 - 公司成立行业唯一的巨灾模型公司、我国首个再保险研究院以及中国再保气候风险研究中心,连续4年出版再保险行业发展报告 [9] - 公司完成三大巨灾模型研发,推出我国首个气候变化风险洞察平台,搭建起以“一张图”、“一个库”、“一个体系”为核心的全谱系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产品体系 [9] - 公司全面参与上海再保中心建设,设立3家运营中心和巨灾科技上海分公司,推动“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实现对中国海外利益相关保险业务的全覆盖 [9]
巨灾风险如何不“爆表”?保险公司“侧挂车”?
经济观察网· 2025-10-29 14:05
政策发布与产品定义 - 金融监管总局于2025年10月28日印发通知,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 [2] - “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是指保险公司将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巨灾风险比例分保给特殊目的保险公司后,该SPI为募集赔付资金而发行的股权或债权型证券 [2] - “侧挂车”是保险连接证券的一种,旨在将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多与低频高损的巨灾风险相关 [3] 风险分散的必要性 - 中国巨灾风险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4] -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约3200亿美元经济损失,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值,其中热带气旋致损1350亿美元,次生灾害致损1360亿美元 [6] - 巨灾事件低频高损,例如2021年河南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42.69亿元,保险赔付近120亿元;2019年台风“利奇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保险赔付约34亿元 [7] - 2024年披露经营数据的近80家财险公司中,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仅有5家,凸显行业承压 [8] 风险分散机制与市场实践 - 保险公司通过分保将风险转嫁给再保险公司,保险连接证券是再保险公司进一步转嫁风险的创新金融工具 [9] - “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通过特殊目的保险公司运作,募集资金存入信托账户投资于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是对传统再保险市场的有效补充 [9] - 巨灾债券是常用方式,通过特殊目的机构进行,2025年巨灾债券市场规模预计增长20%至约600亿美元 [10][11] - 中再产险于2015年通过Panda Re在百慕大、2022年通过Greater Bay Re在香港发行过巨灾债券,瑞再保险、人保财险等公司也在香港市场有发行实践 [11] 产品特性与投资价值 - “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和巨灾债券与传统金融资产相关性低,其触发通常与自然灾害相关,不受经济周期等常规市场因素影响 [11] - 这类证券可使保险公司从香港资本市场获取额外保障,有助于平滑保险公司经营波动,提升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的韧性 [9]
【保险学术前沿】文章推荐:再保险实践与趋势的全面回顾
13个精算师· 2025-07-26 10:58
再保险基础概念 -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将风险转移给再保险机构的协议,被称为"保险公司的保险",通过该机制原保险人可转移全部或部分赔偿责任[2] - 再保险使保险公司总承保额度远大于净资产,通过收取保费承担风险,设定的费率需覆盖所有赔偿[2] - 再保险意义包括提高承保能力、稳定损失经验、限制单一事件责任,保护保险公司免受灾难性事件影响[2] - 再保险提供破产保护,确保理赔能力,帮助公司服务更广泛客户群,应作为关键管理策略[3] 再保险风险类型 - 再保险回收风险指再保险人违约时风险重新落回保险公司,影响财务报表并带来资本冲击[6] - 交易对手风险是选择再保险人时面临的信用风险,再保险人破产或延迟支付会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6] - 抵押账户机制可管理交易对手风险,再保险人需在协议期内将资金存入保险公司控制的托管账户[6] - 再保险成本通常高于转移风险的精算价值,可能源于风险不确定性定价或信息不对称[7] 巨灾风险与再保险 - 巨灾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更可能削弱再保险市场与行业的联系[8] - 灾后保险公司对再保险需求上升,但获取保障成本高昂,促使更早或更频繁购买再保险[9] - 非比例合同更适用于巨灾风险管理,传统再保险面临压力催生CAT指数期货等替代机制[10] - CAT期货存在基差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当覆盖公司数量多时保险公司倾向回归传统再保险[12] - 全球巨灾风险分担不均衡,许多国家主要靠本国资源而非国际再保险应对灾难[12] 寿险与非寿险业务 - 再保险能阻止寿险产品资本保证水平下降趋势,结合动态机制可降低成本并提供高保证[14] - 非寿险业务中再保险是保障整体风险组合的工具,均衡准备金受多重因素影响[16] - 专业再保险公司倾向于增加均衡准备金,GLM模型在分析再保险业务方面更有效[16] 赔偿机制与合同设计 - 在Vajda条件下构建最优再保险协议,最优边际赔偿函数应具有下限特性或线性结构[18] - 结构化再保险合同基于个别公司损失率设定赔付,能更有效降低财务困境时的风险[19] - 赔偿机制可降低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总体风险指标,在财务困境时提供更高赔偿额度[20] 财务绩效影响 - 流动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投资高风险资产的保险公司更倾向购买再保险[23] - 财务灵活性差的保险公司中,再保险与债务承载能力呈正向关系[23] - 借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时,保险公司财富水平低于储蓄目标会倾向投资高风险资产[24] 数学建模应用 - 数学模型可预测索赔前应支付金额,帮助计算产品价格和预测潜在收益[30] - 同伦分析法可求解最优投资-再保险策略问题,通过数值示例验证有效性[31] - 停损再保险与定额分保结合时,一方总损失下降会以另一方损失上升为代价[31] 行业发展趋势 - 再保险公司可采用"再转分保"策略,自身也购买再保险保障[33] - 当代技术使风险评估更简便,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33] - 再保险是管理极端风险和减少年度损失波动性的重要工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