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再保险(01508)
icon
搜索文档
保险业换帅潮
经济观察报· 2025-08-02 12:01
行业高管变动概况 - 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险企管理层出现变动,变动类型涵盖战略调岗、股东更替和风险处置补位 [1][3] - 2025年上半年超40名险企高管获批任职,涉及36家公司,数量高于2023及2024年同期 [3] - 头部机构与中小险企均卷入换帅潮,包括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等大型险企及30余家中小公司 [13][18][19] 高管变动驱动因素 - 行业面临三重压力:传统增长模式衰竭、"报行合一"严规、利率下行与利差损风险,倒逼战略转型 [1][3] - 股东变更引发连锁反应,如前海财险因"宝能系"股权质押导致管理层动荡,华泰保险因外资控股后人事重组 [6][9] - 监管环境趋严推动"去粗放"转型,要求高管具备战略整合能力与合规经营意识 [10][18] 具体案例深度分析 - 前海财险高管团队仅剩4人,总经理职位空缺,2021年以来经历5次管理层调整,反映股东影响力弱化问题 [6] - 华泰人寿总经理空缺三年后由牛增亮接任,母公司华泰保险集团完成外资身份转换后持续人事洗牌 [9] - 友邦人寿2025年调整核心管理层,张晓宇接任董事长,平安人寿原总经理余宏空降 [11] 中小险企生存困境 - 2025年上半年超30家中小险企更换董事长或总经理,财险公司占比更高,如东吴财险、融盛财险等 [13][14] - 财险公司面临车险占比过高(综合成本率难降)、非车险转型不畅等结构性矛盾,导致频繁换帅求变 [15] - 信美相互人寿创始人杨帆突然离职,反映相互制保险公司治理特殊性 [16] 高管更迭的潜在影响 - 管理层变动可带来战略重启机会,如华泰人寿发布"1+2+3"新五年战略,但效果需时间验证 [9][10] - 频繁换帅可能加剧战略断层与组织动荡,尤其对治理机制僵化的公司而言隐性成本高昂 [20][21] - 大型险企人事调整具有标杆效应,如中国太平总经理尹兆君升任董事长后引发子公司连环人事变动 [19]
《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点评:拉长考核期限,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泰证券· 2025-07-12 21: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5] - 《通知》有望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稳定大市 拉长考核久期可在投资端引导险资“风物长宜放眼量”[5] - 拉长考核周期有助于险资长线长投 红利板块符合险资选股偏好 预计中小机构将逐步加大FVOCI权益工具的配置 红利资产有望迎来增量资金[5] - 《通知》有望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 间接提高险企提高权益配置比例的容忍度 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对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人寿(集团)等商业保险公司下发 以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 并对其投资管理提出相关要求[5] 政策边际变化 - 此前《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明确保险类金融企业考核指标包括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发展质量指标、风险防控指标、经营效益指标 本次调整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 权重分别为30%/50%/20% 同时强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等[5] 新准则影响 - 6月12日 财政部联合金监总局发布通知 明确除确有困难需暂缓执行的保险公司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企业应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 随着新准则全面实施 财政部对国有保险公司的考核有望全面拥抱新准则 《通知》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稳定大市 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短期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5] 险资投资情况 - 1Q25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A股行业集中在银行、通信等30个行业 1Q25保险资对股票配置比例稳步提升 截止1Q25末 产寿险公司合计持有股票余额达2.8万亿元 占比为8.4% 较2024年末季度环比增长16.0% 同期沪深300指数涨跌幅仅为 -2.8% 险资增配权益加仓高股息红利板块得到验证[5]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情况 - 三批次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合计规模达2220亿元 涉及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 各批次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和规模安排[12] 指数表现 - 2025年年初至7月11日 中泰非银重仓保险股指数表现显著跑赢大市 绝对收益率为13.17% 相对收益率为11.14% 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5]
中国再保险(1508.HK)荣获“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连续获评彰显可持续发展实力
格隆汇· 2025-07-08 11:21
格隆汇ESG金格奖评选 - 中国再保等12家公司荣获"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奖项 [1] - 评选覆盖全球主要交易所上市公司 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和专家评审得出结果 [3] - 获奖企业在环境 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现卓越 为行业树立新典范 [3] 中国再保ESG成就 - 2024年Wind ESG评级"A" 在17家保险机构中名列前茅 [3] - 商道融绿ESG评级"A-" 位列港股保险机构第一梯队 [3] - ESG评级提升源于将理念深度融入战略 完善治理架构和量化目标 [4] 环境领域表现 - 2024年绿色金融风险保障达3.2万亿元 同比增长44.1% [4] - 支持风电 光伏 储能项目4000余个 覆盖3.2万家企业 风险保障6500亿元 [4] 社会领域贡献 - 承保"一带一路"重大工程64个 风险保障800亿元 同比增长108% [4] - 发布《"一带一路"绿色保险原则》 案例获服贸会示范奖 [4] - 服务中小微企业超1000万家 普惠保险覆盖2亿人 风险保障8.1万亿元 同比增长20.5% [4] 公司治理进展 - 董事会设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筹ESG事务 [5] - 出台《环境 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规定》 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 - 启动12大数字化项目群 建成集团数据平台 完成82个重点项目 获17项国家专利 [5]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领气候风险保障 [6] - 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6] - 展示卓越的长期投资价值 [6]
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2025之“格隆汇金格奖”——“ESG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奖项揭晓:第四范式(06682.HK)、晋景新能(01783.HK)、康桥悦生活(02205.HK)等12家企业上榜
格隆汇· 2025-07-04 13:22
核心观点 - "格隆汇·金格奖"ESG卓越公司评选表彰了12家在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全面布局的标杆企业,包括第四范式、晋景新能、康桥悦生活等 [1] - 评选旨在推动绿色转型、社会责任和透明治理,为中国"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树立资本市场长期价值典范 [1] - 评选覆盖全球主要交易所上市公司,包括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纽交所等 [2] 获奖企业名单 - 12家获奖企业按首字母排序:第四范式(06682 HK)、晋景新能(01783 HK)、康桥悦生活(02205 HK)、平安好医生(01833 HK)、瑞声科技(02018 HK)、首程控股(00697 HK)、通威股份(600438 SH)、药师帮(09885 HK)、招金矿业(01818 HK)、中国春来(01969 HK)、中国再保险(01508 HK)、中核国际(02302 HK) [1] 评选标准与范围 - 评选基于定量数据分析和专家评审团综合评定 [1] - 覆盖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纽交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及优质项目 [2] - 聚焦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的实践与成效 [1]
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2025之“格隆汇金格奖”——ESG卓越公司榜单全部揭晓
格隆汇· 2025-07-04 13:08
全球经济与地缘格局 - 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复苏新纪元,产业链在东西半球重构价值坐标 [1] - 技术革命加速推进,算法重新定义金融疆界,资本流动重塑全球版图 [1] - 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成为文明迭代的关键变量 [1] 格隆汇中期策略峰会2025 - 峰会于2025年7月4日-5日在深圳举办,涵盖策略会、思享会、ESG榜单发布及上市公司路演 [4] - 汇聚顶级经济学家、投资机构及上市公司,聚焦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发展 [4] - 发布"格隆汇金格奖"ESG卓越榜单,覆盖港股、美股、A股上市公司及优质项目 [4] ESG卓越企业榜单 - **可持续发展类**:第四范式、晋景新能、通威股份等12家企业入选 [4] - **环境友好类**:TCL电子、贝壳-W、蓝月亮集团等12家企业获奖 [5] - **社会责任类**:联想集团、中国平安、中国飞鹤等12家企业上榜 [6] - **公司治理类**:龙湖集团、招商局商业房托、卓越商企服务等12家企业入选 [7] - **创新实践类**:波司登、携程集团-S、信达生物等12家企业获奖 [8] - **信息披露类**:TCL科技、伊利股份、众安在线等12家企业上榜 [9] ESG卓越项目与团队 - **卓越项目**:比亚迪超级e平台、宁德时代骐骥换电解决方案等5个项目入选 [10] - **卓越IR团队**:百奥家庭互动、国泰君安国际、首程控股等10家团队获奖 [10] - **卓越PR团队**:比亚迪、理想汽车-W、优必选等10家团队上榜 [11] - **卓越领袖**:大众公用杨国平、招金矿业李艳等4位高管获评 [12]
我国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诞生 中国再保全球化战略布局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7-02 11:23
公司国际化战略 - 中国再保被金融监管总局认定为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国际化战略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1] - 再保险行业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公司境外机构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财产险、寿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三大板块[2] - 公司通过设立海外代表处(伦敦、香港、纽约)、上市(2015年港交所)、收购(2018年英国桥社保险集团)等方式推进全球化,国际业务年保费超300亿元占比17%,海外资产占比超25%[3] 全球业务布局与创新 - 公司在百慕大和香港发行以中国地震台风为标的的巨灾债券,实现保险风险证券化突破,累计服务超200个国家和地区[4] - 中国再保占我国境外分入保费规模(年均250亿元)的40%,并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形成[4] - 通过收购英国桥社保险集团引入政治暴力险、恐怖主义保险等特殊产品,首创中国视角境外恐怖主义风险评估体系[6] "一带一路"服务成果 - 牵头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覆盖136个国家地区,为高铁、风电等项目提供超2200亿元风险保额[5] - 近3年累计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1.5万亿元综合风险保障,服务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标志性项目[6] - 在新加坡、英国等地搭建行业平台,构建三地协同的"一带一路"服务体系[5] 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规划 - 提出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目标,分蓄势发力期、发展突破期、跃升赶超期三步推进[7] - 2025年进入发展突破期后,将加强全球风险治理参与度,优化境外机构网络布局,提升极端气候和地缘政治风险应对能力[7] - 聚焦科技赋能与全球管控,深化主责主业创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8]
摩根大通:中国再保险集团
摩根· 2025-06-25 2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中国再保险集团,给予“增持”评级 [1][9][14][9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再保险集团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市场份额接近50%,具有稀缺性价值,包括独特产品供应、经济周期中增速高于直保公司、境外业务分散风险和外汇对冲收益等优势,预计再保险需求增加,采用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得出目标价1.4港元 [1][9][14][9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中再源于中国人保再保险业务,1998年成独立法人,2003年更名,主要子公司同年成立,2007年改制,2015年在港上市,2018年收购英国桥社,2019年全球排名第七 [81] - 董事长和春雷、总裁庄乾志等高管经验丰富 [83] - 截至2024年,内资股占比84.28%,H股占比15.72%,中再寿险和中再产险100%全资,中国大地保险和中再资产管理分别持股64.3%和70% [85] - 作为国有再保险公司,与主要公司合作,积累经验,收购桥社拓展境外业务,国内市场地位突出,2023年全球排名第八 [88] 投资理据 - 近年来中国大陆再保险行业保费增长强劲,2024年原保费收入达2280亿元,中再市场份额约50%,五年期年复合增长率4.2%,商业模式独特,承保业绩波动性低或反周期 [13] - 以当前水平看,该股近期下行空间有限,包括择机择优承保、独特境外业务/资产敞口、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因素,预计2025财年净资产收益率10%左右,股息收益率6%,给予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目标价1.4港元 [14] 估值 -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市场采用市盈率估值法,H股保险公司和全球再保险公司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7倍/10倍,考虑中再业务增长潜力,给予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得出目标价1.4港元 [23] 投资利好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国债收益率下降影响直保公司偿付能力,预计再保险需求增加,中再择机择优承保,扩大盈利业务,收缩直保业务,境外业务盈利能力强,桥社业务有望成新盈利增长点 [29][31]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增长87%,直保业务盈利贡献下降,财产再保险业务上升,战略向盈利业务倾斜,境外业务占2024年整体盈利15% [38] 独特的境外业务布局 - 中再境外业务布局独特,2018年收购英国桥社,截至2024年境外财产再保险承保业务占总原保费收入15%,桥社业务贡献提升,综合成本率管理优,销量将增长 [46] - 中再成立子公司配置境外资产,集团约25%的AUM用于境外投资,境外业务/资产配置敞口大的好处包括业务风险分散、资产负债匹配、外汇对冲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散等 [47] 核心竞争力 – 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 - 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是中再关键差异化因素,中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上升,凸显再保险需求,中再开发升级灾害模型系统,采用汽车定价风险模型,具有竞争优势,预计25/26/27年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118亿元和122亿元 [58][59] 投资风险 - 中再直保业务表现不佳,市场份额下降,资本利用和运营管理效率低,承保业绩接近盈亏平衡,且难以分割剥离,可能拖累集团估值 [67][70] - 政府支持再保险市场发展,竞争加剧,中再面临内地市场开放、外国和国内再保险公司增加的竞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需评估监管影响,加强核心竞争力 [72] 概要:财产保险与再保险业务简介 - 再保险是将承保业务风险和责任部分转移的保险,合同包括合约再保险和临时再保险,分保形式有比例和非比例再保险 [89][90]
从政策红利与亮眼业绩,透视中国再保险(1508.HK)的增长逻辑
格隆汇· 2025-05-16 10:02
货币政策调整 - 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并同步下调政策利率,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人民币,标志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向"适度宽松"倾斜 [1] - 政策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公开市场七天逆回购利率从1.5%降低至1.4%,旨在引导融资成本降低 [3]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支持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领域 [6] 行业影响 - 低利率环境加速风险定价体系重构,倒逼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能力与产品创新效率,具备全周期风险分散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优势的头部企业迎来结构性机遇 [1] - 负债端成本压力缓解为险企创造有利经营环境,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有助于提升产品价格优势,推动直保公司业务扩张 [5] - 资产端险企可通过拉长固收久期捕捉利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同时依托权益资产打开收益上限,提升综合收益率 [6] 公司表现 - 中国再保一季度合并承保业绩净利润同比激增155.3%至35.08亿元,其中中再产险净利润同比增长21.3%至6.26亿元,中再寿险净利润同比增长537.2%至11.47亿元,中国大地保险净利润扭亏为盈增长至6.14亿元 [2] - 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再保管理资产余额为8271.11亿元,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战术操作更灵活 [3] - 2024年实现总投资收益率4.83%,同比提升2.06个百分点,当前1.62%的国债收益率环境凸显其储备的高票息资产优势 [8] 公司战略 - 构建"风险管理+科技赋能+国际化布局"的三维战略体系,依托自主研发的中再巨灾模型体系深度参与全国21个省市巨灾保险项目试点,并在近八成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 [8] - 数字化转型方面推出"天玑"智能保险云平台,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和洪涝模型以及国际巨灾组合风险管理平台(CREST) [9] - 国际化布局方面,截至2024年底国际业务占比近20%,海外资产占比近25%,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合作伙伴超过1000家 [10] 未来发展 - 短期内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容双重驱动下,行业贝塔效应加速释放,中国再保可通过"低成本融资+高收益资产"组合策略进一步释放投资端动能 [11] - 中长期行业价值成长逻辑将深植于技术、全球化布局、绿色金融三大核心壁垒,中国再保能够有效对冲区域风险并捕捉新兴市场机遇 [11] -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是头部机构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2]
中国再保险2024年合并承保同比增长超170% 将大力突破发展瓶颈
中国经营报· 2025-04-06 09:5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再保险2024年业绩表现良好,承保和投资两端发力实现盈利增长,各业务板块均实现承保盈利,2025 - 2027年进入“发展突破期”,将着力创新转型并推进国际化发展 [1][2][5] 2024年整体业绩情况 - 合并总保费收入1784.83亿元,同比增长0.9%;合并保险服务收入1013.63亿元,同比增长1.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5.57亿元,同比增长86.8% [1] - 总投资收益173.89亿元,同比增长86.9%;总投资收益率4.83%,同比增加2.06个百分点 [1] - 境内7家子公司和海外6家经营平台全部实现盈利,财产再保险业务贡献近一半净利润 [1] 各业务板块业绩情况 财产再保险业务 - 保险服务收入460.42亿元,同比增长6.3%;净利润51.77亿元,同比增长68.91% [2] - 境内业务保险服务收入225.57亿元,同比增长1.6% [2] - 境外及桥社业务保险服务收入233.58亿元,同比增长11.5%;总保费收入265.60亿元,同比增长14.1%;综合成本率89.38%,同比上升3.64个百分点 [2] 人身再保险业务 - 境内分保费收入609.01亿元,同比增长2.6%,境内储蓄型再保险业务分保费收入229.06亿元,同比增长50.7% [2] 财险直保业务(大地保险) - 净利润14.75亿元,同比增长292.72%;原保费收入507.74亿元,同比增长2.9%;机动车辆险原保费收入258.51亿元,同比增长4.1% [3] 盈利增长原因 - 承保、投资两端均衡发力,实现承保业绩持续改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 [1] - 大地保险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投资收益同比显著增加 [3] 行业情况 - 2024年财险行业新能源车险规模持续上升,但综合成本率仍较高,各险企对新能源车险市场持积极态度 [3] - 2024年全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49.4%,行业新能源车保费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新车销量占比将达50%以上,新能源车险保费占比将提升至车险总保费的20%左右 [3] 国际化发展情况 - 截至2024年底,国际业务占比近20%,海外资产占比近25%,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境外机构,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合作伙伴超1000家 [4] 未来发展目标及举措 国际化发展 - 战略上以建设世界一流再保险集团为目标,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和中国海外利益服务保障能力 [5] - 战术上稳慎推进全球机构布局和业务发展,优化境外机构网络 [5] - 完善境外机构管控机制,加强国际业务周期管理,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5] - 加强国际业务风险监测,优化极端情景应急预案,完善地缘政治和巨灾风险管控机制 [5] 整体发展 - 落实深化改革十大关键举措,在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5] - 2025年进入“发展突破期”,抓深化改革推进“中再改革十条”落地,抓创新转型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 [5]
中国再保险(01508)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20:22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18,132,916千元,2023年为109,394,871千元,同比增长约7.99%[3] - 2024年公司净利润为11,080,440千元,2023年为5,790,593千元,同比增长约91.35%[3] - 2024年公司基本每股盈利0.25元,2023年为0.13元,同比增长约92.31%[3] - 2024年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12,472,343千元,2023年为5,408,554千元,同比增长约130.60%[4] - 2024年末公司资产合计为508,347,105千元,2023年末为459,727,587千元,同比增长约10.58%[5] - 2024年末公司负债合计为395,682,308千元,2023年末为357,548,670千元,同比增长约10.67%[6] - 2024年末公司权益合计为112,664,797千元,2023年末为102,178,917千元,同比增长约10.26%[6] - 2024年公司净利润为10,556,993千元,较2023年的5,652,446千元增长86.77%[8][9] - 2024年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12,472,343千元,较2023年的5,408,554千元增长130.60%[8][9]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0,347,473千元,较2023年的16,293,405千元下降36.49%[10] - 2024年投资活动使用的现金净额为 - 18,557,895千元,较2023年的 - 14,827,839千元增加25.16%[10] - 2024年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4,615,765千元,较2023年的999,200千元增长361.94%[11]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118,645千元,较2023年末的17,803,419千元下降20.69%[11] - 2024年提取盈余储备294,253千元,提取一般风险储备537,912千元,提取巨灾损失储备72,945千元[8] - 2024年向母公司股东分配股息1,784,152千元,较2023年的594,717千元增长199.99%[8][9] - 2024年支付少数股东股息202,790千元,较2023年的414千元增长48992.75%[8][9] - 2024年其他综合收益为1,391,903千元,较2023年的 - 382,039千元增长464.84%[8][9] - 2024年公司集团收入合计118,132,916千元[24] - 2023年公司保险服务收入合计99,755,335,2024年为101,363,282,同比增长约1.61%[25][27] - 2023年公司利息收入合计9,129,703,2024年为9,234,723,同比增长约1.15%[25][28] - 2023年公司投资收益(损失)合计为 - 1,280,368,2024年为6,831,989,扭亏为盈[25][28] - 2023年公司税前利润合计6,325,278,净利润合计5,790,593[25] - 2023年公司分部资产合计459,727,587,2024年为508,347,105,同比增长约10.57%[26] - 2023年公司分部负债合计 - 357,548,670,2024年为 - 395,682,308,同比增长约10.67%[26] - 2024年利息、股息及租金收入合计4379684千元,2023年为4666964千元[29] - 2024年已实现收益/(亏损)为-2883373千元,2023年为-4263295千元[29] - 2024年未实现收益/(亏损)为5335678千元,2023年为-1027510千元[29] - 2024年所得税费用合计2717526千元,2023年为534685千元[30] - 2024年宣派的2023年末期股利为1784152千元,2023年宣派的2022年末期股利为594717千元[30] - 2024年基本及稀释每股盈利均为0.25元,2023年为0.13元[30] - 2024年12月31日股份账面价值为25285234千元,2023年为23523867千元[31] - 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为101363百万元,2023年为99755百万元,变动1.6%[36] - 2024年总投资收益为17389百万元,2023年为9304百万元,变动86.9%[36] - 旧准则下,集团报告期内总保费收入1784.83亿元,同比增长0.9%[3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4%;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155%和192%[39] - 2024年公司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013.63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110.80亿元,同比增长91.3%[40] - 2024年集团营业收入1181.33亿元,同比增长8.0%;税前利润137.98亿元,同比增长118.2%[43] - 2024年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5.57亿元,同比增长86.8%[4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5083.47亿元,同比增长10.6%;总负债3956.82亿元,同比增长10.7%[45] - 2024年集团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74%,较2023年上升4.52个百分点[43] - 2024年公司总投资收益173.89亿元,同比增长86.9%,总投资收益率4.83%,同比上升2.06个百分点;净投资收益142.46亿元,同比下降0.9%,净投资收益率3.96%,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148] - 2024年保险中介业务收入4.58亿元,同比下降25.3%,其中互联网平台及车险业务收入0.97亿元,同比下降65.1%,其他业务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7.7%;利润总额452.22万元,同比增长30.3%[150] - 2024年末本集团核心资本109,205百万元,同比增长11.8%,实际资本133,115百万元,同比增长9.6%,最低资本68,706百万元,同比增长8.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9%,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4%,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152] - 2024年末集团公司核心资本92,335百万元,同比增长11.5%,实际资本92,335百万元,同比增长11.5%,最低资本28,098百万元,同比增长38.9%,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329%,同比下降80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29%,同比下降80个百分点[152] - 2024年末中再产险核心资本21,687百万元,同比增长20.7%,实际资本32,542百万元,同比增长10.4%,最低资本14,440百万元,同比增长21.9%,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0%,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5%,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152] - 2024年末中再寿险核心资本37,069百万元,同比增长17.4%,实际资本50,154百万元,同比增长16.3%,最低资本24,139百万元,同比增长20.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4%,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8%,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152] - 2024年末中国大地保险核心资本22,643百万元,同比增长8.2%,实际资本24,712百万元,同比增长6.2%,最低资本8,667百万元,同比下降2.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61%,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85%,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15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外汇衍生工具为-2.73亿元人民币,2023年12月31日为-2.40亿元人民币[15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在银行间市场债券正回购交易对应质押债券账面价值为192.07亿元人民币,2023年12月31日为180.17亿元人民币[15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证券交易所质押库债券账面价值为718.31亿元人民币,2023年12月31日为600.95亿元人民币[15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为国内外船舶互保协会或海外保险机构提供13.93亿元人民币海事担保,2023年12月31日为13.59亿元人民币[159] - 2024年12月31日桥社英国主体为辛迪加向英国劳合社出具6亿英镑信用证担保,2023年12月31日为4.2亿英镑[15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调整净资产为113,150百万元,2023年为101,571百万元;内含价值为120,445百万元,2023年为108,843百万元[168] - 2024年人身再保险业务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前的一年新业务价值为2,309百万元,2023年为2,102百万元;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为1,645百万元,2023年为1,303百万元[168] - 本集团2024年12月31日的内含价值为1204.45亿元[185] - 2024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050元(含税),合共约21.24亿元,预计2025年8月22日派付[191] - 2024年度末期股息占中国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的30.24%[194] - 基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24年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分别为70.23亿元和105.57亿元[194] - 2024年实际投资收益与投资收益评估假设之间的差异为18.18亿元[186] - 2024年实际运营经验与运营评估假设之间的差异为 - 5.35亿元[186] - 2024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计算假设的调整为 - 7.10亿元[186]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财产再保险分部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保险服务收入46,042,242千元,人身再保险分部9,845,927千元,财产险直保分部46,914,129千元[24]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利息收入2,999,154千元,人身再保险分部4,663,637千元,财产险直保分部1,119,348千元[24]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投资收益2,385,982千元,人身再保险分部3,159,243千元,财产险直保分部1,049,187千元[24] - 2023年财产再保险保险服务收入为43,308,562,2024年为33,278,549,同比下降约23.16%[25][27]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保险服务收入460.42亿元,同比增长6.3%,占集团保险服务收入的44.8%[47]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境内业务保险服务收入225.57亿元,同比增长1.6%;境外业务保险服务收入233.58亿元,同比增长11.5%[47] - 2024年财产再保险分部净利润51.77亿元,同比增长68.9%[47] - 财产再保险分部保险服务收入从2023年的433.09亿元增长6.3%至2024年的460.42亿元[50] - 财产再保险分部利息收入从2023年的27.61亿元增长8.6%至2024年的29.99亿元[51] - 财产再保险分部投资收益从2023年的 - 1.73亿元增加25.59亿元至2024年的23.86亿元[52] - 财产再保险分部保险服务费用从2023年的355.86亿元增长11.8%至2024年的397.92亿元[53] - 财产再保险分部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从2023年的2.39亿元下降17.2%至2024年的1.98亿元[54] - 财产再保险分部净利润从2023年的30.65亿元增长68.9%至2024年的51.77亿元[55] - 2024年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分保保费收入387.50亿元,同比下降12.0%,综合成本率99.86%,同比上升0.33个百分点[57] - 2024年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合约再保险分保保费收入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