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专业
icon
搜索文档
调查|“本升专”的时代里,他们靠微专业拿到了大厂offer
搜狐财经· 2025-10-17 23:47
微专业定义与特点 - 微专业是高校以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小而精”课程,强调“复合型能力+行业适应性”,课程内容实用,贴近工作岗位需求[4] - 与传统专业相比,微专业课程设置灵活,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一般围绕主修专业核心知识开发5-8门课程,招收非该专业学生[8] - 微专业大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实战能力[8] 微专业发展规模与热度 - 教育部于2024年3月推进“双千”计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3][15] - 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首批开设7个微专业,2023年新增3个,两批共招收近250名学生[7] - 安徽工程大学设置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程等7个微专业,并正筹建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微专业,班级容量基本在35人左右,部分专业超预期招生至50人[8] -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4月与25家企业共建21个微专业,首批招收学生529人,“AI+物联网技术应用”微专业报录比高达143%[8] 微专业就业成效 - 华东师范大学微专业50名本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就业学生主要前往华为、携程等500强企业[7] - 安徽工程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3.96%,而微专业学习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100%,提升6.04个百分点[11] - 物联网工程专业2023年去向落实率93.9%,微专业学习后毕业生去向落实率100%,提升6.1个百分点[11] -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问卷调查显示,91.3%的学生认为微专业课程“内容实用、贴近岗位需求”,88.7%的学生表示“学习目标更明确”[11] 微专业具体案例 -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曾科策通过“直播营销与数字化转化”微专业学习,掌握“埋钩子”等短视频技巧,视频播放量、完播率明显提升,后入职成都一家头部新媒体运营服务商[2][10] - 安徽工程大学工业工程系学生张笑男通过选拔成为学校首个“人工智能”微专业40名学生之一,学习AI算法原理、模型模式识别训练等技术,结合工业工程专业课,在10进1面试中胜出,入职追觅科技[5][6] - 微专业企业导师何浩海指出机器人开发需要机械、电器、软件、算法等综合知识,技术人员需了解多学科后侧重某一方向[13] 政策支持与行业背景 - 2024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意见,提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15] - 2022年至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超过千万,2025年预计达1222万[14] - 当前就业领域主要矛盾是人力资源需求不匹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15] - 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直播营销等微专业直接对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8]
焦点访谈|多方合力打开求职新通道 聚力攻坚护航毕业生就业
央视网· 2025-07-06 21:53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1] - 物流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杨邱杰参加6-7次招聘会仍未找到工作,室友牛顺云入职物流公司后一个月内离职[3] - 学生普遍存在专业与岗位脱节、薪资预期与实际落差问题,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状态[3] - 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平均持有2-4份录取通知但持续观望,追求理想工作地点与岗位匹配[5] 政府与高校促就业措施 - 教育部推出"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挖掘经济百强县岗位资源对接中西部高校[9] - 云南省两场招聘会吸引18省600多家企业,提供超3万个岗位,促成与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政企合作[11] - 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组团招聘,如苏州张家港/常熟/太仓及无锡江阴30家企业提供580个高薪岗位[11] - 高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如昆明理工大学),为考研失利学生提供过渡期并保留科研通道[15]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微专业",通过"校内导师+企业师傅"双师制培养港口设备操作等专项技能[17] - 微专业学生可考取作业人员资格证书,2025届毕业生庄景昊凭多张港口操作证书获山东港口日照港录用[19] - 黑龙江大学利用AI技术赋能就业创业服务站,政校企协同提供精准化服务,45所重点高校已建成服务站[22][24] 区域就业解决方案 - 云南通过跨区域招聘(如江苏造纸企业)和本地岗位(教育培训行业)分流毕业生[13] - 山东实施"专业+"培养路径改革,微专业课程直接对接港口一线技术需求[19][21] - 黑龙江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分行业举办小规模精准招聘会[24]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解决?事关新业态人员社保、高校“微专业”建设……这份秘籍请收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38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 [1][2] - 专家指出需应对就业形式多样化挑战,研究将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3] - 国家医保局优化生育保险服务,目前上海、福建等6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4] 教育领域改革 - 《意见》强调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计划,扩大优质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推进集团化办学 [5] - 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6] - "微专业"是围绕特定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组,面向学生和职场人士,具有跨学科、灵活性强特点 [6][7] 就业形态变化 - 灵活就业成为重要就业形式,互联网平台催生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 [3] - 新业态从业人员目前多游离于职工社保体系外,面临较大社会风险 [3]
推进微专业建设要避免一哄而上
北京青年报· 2025-06-03 16:56
高校微专业计划 - 教育部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2] - 微专业是高校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特定领域提炼核心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或职场人士,用于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 - 微专业班由各院系招生,学生与职场人士自主选择,课程更灵活多元,促进学科交叉,解决传统专业面窄、课程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2] 微专业特点与优势 - 微专业课程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交叉需求灵活调整,内容多元且培养周期短 [3] - "主专业+微专业"模式易于推进,可在双休日或短学期集中授课,不冲击传统教学,而是做增量 [3] - 高校给予院系更大自主权开设前沿课程,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项目 [3] 微专业建设挑战 - "小而美"微专业目前只是少数学生选择,需扩大参与面并确保课程质量,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3] - 需避免微专业异化为"考试类"或"就业类"培训班,背离提升综合素养的初衷 [3] 微专业与教学改革 - 微专业是高校推进完全学分制教学的阶段性举措,旨在成为跨学科课程模块,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就业竞争力 [4] - 微专业建设可积累跨学科课程,总结教学经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整体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4]
小班速成 注重应用 高校微专业招生人气旺
河南日报· 2025-04-23 07:22
微专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 教育部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2]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智能时空信息工程”微专业首次面向校内外同步招生,采取小班制周末上课,1至2个学期完成课程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微专业证书[2] - 该微专业招生咨询情况热烈,已有200余人咨询,咨询者包括校内校外及全国各地年轻人,其中校外人员以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为主,多为刚毕业且工作中亟需遥感智能感知与处理等技能[2] 微专业核心特征与定位 - 微专业具有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重实践的特征,核心在于“跨”和“融”[2] - 微专业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面向行业需求,深度对接企业一线,建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3] - 微专业有助于主动适应市场急需和行业变革,旨在破解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4]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 “智能时空信息工程”微专业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遥感测绘等新兴技术[2] - 该微专业共开设6门课程,涵盖无人机遥感测绘、无人机组装、调试和飞行综合实践、智能化测绘遥感等多项实践操作课程[3] - 课程由遥感数据智研团队、低空智能感知团队、时空信息智能应用团队联合授课,保证学生充分接触领域新兴技术,并与行业紧密接轨[3] - 教学模式强调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的项目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操作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开展数字地形建模等[3] 未来发展规划 - 学院未来将紧密实时跟踪行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协同社会优质资源,以优化微专业培养模式[4] - 学院计划不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实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