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债
搜索文档
24个月,从写第一行代码到破产:一位架构师在47个“死亡”项目里,看到的共同陷阱
36氪· 2025-10-15 18:32
初创公司技术债问题普遍性 - 许多初创公司失败并非由于市场竞争或资金耗尽,而是产品无法扩展,被自身代码和混乱架构困住,最终陷入慢性死亡 [1] - 一位架构顾问在3年内审阅了47家因产品无法扩展而求助的初创公司代码库,发现它们几乎都沿着同一条时间线走向停滞 [1][2] - 这些公司找到顾问时往往不是因为烧光了钱,而是因为代码库和技术栈出现扩展危机,产品彻底无法规模化却不知原因 [2] 技术债积累的典型时间线 - 第1至6个月:一切顺利,节奏快、疯狂发版、客户开心 [3] - 第7至12个月:开始变慢,出现诡异bug,"以后再修"成为团队口号 [4] - 第13至18个月:新功能合入几乎都会牵动三处旧功能,每次部署压力大 [5] - 第19至24个月:多招3名工程师仅用于维护现有混乱代码,无人开发新功能 [6] - 24个月后,选择被压缩为从零重写或看着系统慢动作凋亡 [7] 技术债的具体表现与成本 - 数据库层面约89%的公司完全没有数据库索引,每次请求在100,000条记录里扫描导致应用慢 [8] - 约76%的公司在云上购买八倍机器,平均利用率仅13%,每月白烧3,000至15,000美元 [8] - 近七成系统存在足以让安全工程师心梗的鉴权漏洞 [8] - 91%的团队没有任何自动化测试,每次上线都像玩轮盘赌 [8] - 按一名工程师年薪12万美元计,Stripe研究表明开发人员花费42%时间处理糟糕代码,一个4人团队3年内浪费超60万美元,加上20-40万美元重建费用及6-12个月收入损失,每家公司总损失达200-300万美元 [8] 避免技术债的关键措施 - 最划算的投资是花两周做架构,这两周能省去18个月的人间炼狱 [10] - 从一开始就保持规模化思维,先问"到1万用户会爆什么",而不是"100个用户能不能跑" [10] - 关键路径如数据库查询、文件上传、后台作业第一天就该具备承接100倍负载的空间 [10] - 自动化测试要从Day 1上线,确保能一键确认没有破坏现有功能 [10] - 技术栈选"无聊的"如React/Node/Postgres更好招人、有社区支持、更稳定 [10] - 外部架构评审要提前到第一周,而非第12个月才请 [10] AI编码工具的影响 - AI爆发后,任何能使用类似Claude Code的人都在快速推出产品,但看似光鲜的产品内部常是未测试代码、无人负责、无文档,基本不存在架构设计 [12] - AI生成的代码看似可用,却可能把临时脚手架误当地基,让技术债积累更快、质量更难判断,代价往往到第18个月才集中显形 [16] - AI既能把想法迅速变成代码,也可能把慢性死亡大大提前 [16] 行业现状与根本原因 - 许多创始人直到第18至24个月才意识到技术债问题,此时他们刚凭借增长曲线融完A轮,却没意识到增长即将散架 [9] - 大多数技术联合创始人和首批工程师很会写代码,但从未设计过可扩展的架构 [10] - 工程最有价值的东西常被忽视,研究与实战都强调不要逃避测试,但不少初创公司并不这么想 [12] - 把工程一开始就做对并不一定更贵,3个强工程师可能比20个便宜外包干得更快更稳,而便宜低效的外包会在几年堆出技术债垃圾山 [15][16]
能跑就别动!为何程序员不去修复“屎山代码”?
虎嗅· 2025-09-19 10:39
技术债的定义与特征 - 技术债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为赶进度而编写的将就代码,短期可运行但长期导致维护困难 [1] - 技术债的典型表现是应用程序崩溃和系统卡顿,这些问题常被误认为是单纯的程序错误 [1] 技术债的形成原因与影响 - 技术债积累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初期追求快速上线而牺牲代码质量 [1] - 长期积累的技术债会转变为维护地狱,对现代软件系统构成持续性威胁 [1] - 技术债被视为软件系统中的定时炸弹,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1]
新公司的“锅”,CIO该接还是该躲?
36氪· 2025-08-21 08:39
文章核心观点 - 新任CIO需通过分类判断和策略性应对来处理前任遗留问题及跨部门需求 避免因盲目承接或拒绝而陷入被动局面 [1][3][7] 技术债务挑战 - 73%的CIO将技术债视为入职后的最大挑战 包括老旧基础设施、烂尾项目及客商关系问题 [2] - 技术债常伴随资金拖欠与法务纠纷 可能涉及利益集团而影响CIO职业稳定性 [2] - 处理技术债需平衡高额数字化投入与领导质疑 若基础问题未改善将阻碍数字化进程 [2] 业务部门需求压力 - 业务部门常提出超出IT资源能力范围的需求 若盲目迎合可能因交付不力而承担责任 [3] - 需求背后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需谨慎评估而非仅视为展示能力的机会 [3] 问题应对策略 - 需优先判断问题是否与CIO核心职责相关 如系统安全漏洞必须处理 非核心职责需评估后再决定 [3] - 评估自身能力与资源匹配度 若公司能提供资金支持且CIO有相关经验可承接 反之需回避 [4] - 明确权责边界 避免独自承担超范围风险 需通过组织协同推动高层关注解决问题 [6] 具体执行方法 - 承接问题时需全面调研并分阶段实施 通过团队协作逐步推进复杂任务 [6] - 拒绝问题时可采用转移法、拖延法或升级法 避免生硬拒绝影响人际关系 [7]
在这场中美AI竞赛中,我们的互联网大厂正在迅速边缘化
虎嗅APP· 2025-08-08 21:40
Meta的AI战略投入 - Meta在过去12个月中斥资143亿美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49%股份并聘请其CEO担任首席AI官 [7] - 向10-20名顶级AI人才提供1亿至3亿美元薪酬包总计可能达10-60亿美元 [7] - 2025年总支出预计1140-1180亿美元绝大部分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 [7] 美国科技巨头AI资本开支 - 四大互联网科技公司2024年总资本开支达1.7万亿人民币接近阿里市值 [8] - 2025年四家公司预计总资本支出超3440亿美元(2.5万亿人民币)其中90%流向AI算力中心 [10] - AI资本支出占2024Q3美国实际GDP增长的16%-20% [10] - 2025年AI资本支出将占S&P500总资本支出的21% [11] AI需求与基础设施 - 数据中心电力使用率2025年预计达10-15GW较2024年4GW显著增长2035年预计达123GW [14] - 美国公共事业公司资本开支上调15%-20%以满足数据中心用电需求 [14] - 美国企业AI采用率达78%大企业达85%较2023年55%增长42% [15] 中美AI资本开支对比 - 美国4家科技巨头过去5年资本开支达5.36万亿人民币中国7家互联网公司仅6300亿人民币 [18] - 2020年中美资本开支比例1:62024年扩大至1:10 [20] - 2025年中国整体AI资本开支预计不超5000亿人民币仅为美国五分之一 [23] - 中国AI资本开支仅占GDP的0.1%-0.2%远低于美国 [33] 中国互联网公司资金配置 - 腾讯2024年回购分红和偿债净总额达1681亿是当年资本开支2倍以上 [29] - 阿里2024年股份回购1168亿元分红289亿元合计1457亿元是AI资本开支2倍以上 [31] - 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占经营性净现金流比重约15%-25%美国达30%-40% [27] 中美AI应用现状 - 美国大模型周活跃用户达10亿中国仅7000万 [42][43] - 美国企业AI采用率达85%大型公司达90%中国企业不超过15% [44][45] - 中国高级服务业从业人数少人均GDP低导致AI有效市场规模远小于美国 [47]
所谓“氛围编程”,不过是“技术债”的新马甲
AI科技大本营· 2025-08-06 14:12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的演变 - "氛围编程"(Vibe Coding)本质是生成难以维护的遗留代码(legacy code),其特点是开发者沉浸于模糊指令而忽视代码可理解性 [1][4][10] - 行业出现AI编程策略进化趋势,包括"氛围编程"、"AI智能体编程"及"智能体舰队"等概念,预测传统编程方式可能被替代 [2][4] - 安德烈·卡帕西定义"氛围编程"为开发者依赖AI生成超出理解范围的代码,仅适用于一次性项目 [6][7][9] 编程的本质与技术债 - 编程核心是"理论构建"(Theory Building),即开发者需建立清晰的问题模型,而非单纯生成代码行数 [11] - "氛围编程"加速技术债累积,因缺乏可维护性,仅适合原型或短期项目 [11][13] - 长期项目若依赖"氛围编程"会导致维护困境,需反复依赖AI修复,形成恶性循环 [13] AI工具与人类角色的平衡 - 行业存在矛盾:既倡导"创始人模式"(深入细节)又鼓励将工作授权给AI智能体,两者难以兼容 [16] - 工具优于智能体,应通过AI开发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外包思考 [17] - 代码作为精确媒介不可替代,自然语言过于模糊,代码强制精确思考并促进创造力 [19][20] 未来编程的发展方向 - 开发者面临选择:关闭大脑导致能力萎缩,或最大化脑力投入高层次设计 [21][22] - 理想模式是将AI作为"结对编程"伙伴,处理重复任务,释放人类创造力 [22] - 人类大脑仍是编程核心,AI应作为增强工具而非替代者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