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者利益至上
icon
搜索文档
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公募基金大刀阔斧改革,剑指市场痼疾
华夏时报· 2025-05-09 12:12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改革措施,涵盖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守牢风险底线、强化监管执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等六方面 [1] - 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投资者利益至上",旨在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通过浮动费率机制、考核体系重构等措施实现利益深度绑定 [1][2] - 权益类基金规模近三年缩水36.59%(1.99万亿元),占比仅10.83%,成为改革重点导向 [10][13] 优化基金运营模式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制定监管指引规范设定、修改、披露及纠偏机制,避免风格漂移 [2][3] - 建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业绩低于基准少收管理费,显著超越则提升费率,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发行此类基金占比不低于60% [3][4] - 降低投资者成本,调降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推动降低登记结算等固定费用 [3][13]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 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高管考核)和80%(基金经理考核),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5][7] - 将投资者盈亏占比、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权益类基金占比等纳入评价体系,长周期业绩加分幅度提升50% [7][8] - 薪酬管理与投资收益挂钩,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需明显下降 [8] 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 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022年二季度峰值5.43万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45万亿元 [10] - 提升权益类基金监管评价权重,支持浮动费率产品创新,丰富主题投资股票指数基金,研究场外宽基指数基金试点 [13] - 优化ETF快速注册机制,主动权益类基金注册时限缩短至10个工作日 [14] 强化监管与市场引导 - 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等纳入考核 [14] - 修订《公募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构建以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7] - 督促销售机构完善内部考核,加大对投资者盈亏情况的考核权重 [14] 行业影响与挑战 - 浮动管理费机制实施需科学计算,防止过度冒险;业绩比较基准设定需兼顾市场与策略;行业利益协调需平衡各方 [4] - 权益类基金发展有助于为股市提供长期资金,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稳定性与国际竞争力 [15]
中欧基金刘建平:投资者利益至上 共建公募基金行业新生态
新浪基金· 2025-05-09 09:06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证监会发布系统性改革方案,通过30余次调研构建变革框架,核心价值锚定"投资者利益至上" [1] - 改革愿景是实现"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推动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同发展 [1] 浮动费率机制改革 - 主动权益类基金实施管理费率与业绩动态挂钩机制,打破"旱涝保收"格局 [1] - 费率采取"基准档-降档-升档"差异化收费,超额收益可换取升档费率,平庸业绩需降费让利 [1] - 中欧基金2023年7月将7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从1.5%降至1.2%,托管费率从0.25%降至0.2% [2] - 推出持有时长阶梯式浮动费率产品,践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2] 考核体系重构 - 改革将业绩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行业从"重规模"转向"重投资者回报" [3] - 基金公司需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降低规模排名等经营性指标权重 [3] - 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3] - 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3] - 提高高管及基金经理跟投比例并延长锁定期,确保与投资者利益一致 [3] 行业能力升级 - 改革推动公募基金从资产管理机构升级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财富管理伙伴 [4] - 强调透明、共担、长期三大关键词,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共生关系 [4] - 中欧基金探索"工业化"升级,从依赖个人经验转向体系化协作模式,提升长期超额收益能力 [4] - 行业需将"金融为民"转化为体系化服务能力,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