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募基金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券商基金代销崛起:57家跻身百强榜 占股指基金半壁江山
证券时报· 2025-09-15 06:06
行业整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百强机构权益基金合计保有规模5.14万亿元 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5.89% [2] - 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10.199万亿元 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6.95% [2] - 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1.95万亿元 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14.57% [2] - 百强名单中包括57家券商、24家银行、15家互联网及三方销售机构、3家公募基金和1家保险公司 [2] 渠道竞争格局 - 银行渠道保有规模占有率从超50%下降至40%多水平 [2] - 券商渠道市占率逐年提升 在股票型指数基金领域占比高达55% [2][5] - 头部机构马太效应显著 前十名机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占百强总规模近59% [2] 券商渠道表现 - 57家券商进入百强榜 较2024年下半年增加1家 [1][3] - 中信证券权益基金保有规模1421亿元 非货币基金2397亿元 稳居行业第一 [3] - 华泰证券权益基金1266亿元 非货币基金1752亿元 位列第二 [3] - 国泰海通合并后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升至全渠道第12位 券商渠道第三 [1][3] - 招商证券权益基金规模838亿元 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约20% 排名升至券商第四 [3] 产品结构变化 - 头部代销机构出现非货币基金增速高于权益基金现象 中信证券非货币基金环比增长14.8% 权益基金仅增4.72% [4] - 权益基金规模与份额出现背离 规模增长但出现净赎回 主要因市场回暖后投资者获利了结 [4] 股票型指数基金专项 - 23家券商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超100亿元 [5] - 6家券商规模超500亿元:中信证券1223亿元、华泰证券1150亿元、国泰海通757亿元、招商证券659亿元、中国银河证券563亿元、广发证券509亿元 [5] - 券商系在股票型指数基金领域具备独特优势 受公募费改冲击较小 [6] 机构排名变动 - 华源证券、诚通证券、财达证券新进入百强榜 国盛证券掉出榜单 [1][3] - 国泰海通合并后排名快速上升 从全渠道第23位升至第12位 [3] - 招商证券排名超越广发证券和中国银河证券 [3]
非银行金融行业重大事项点评:公募第三阶段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华创证券· 2025-09-07 21:46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4]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第三阶段改革聚焦费用结构调整和透明度提升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4] - 改革坚持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设置差异化尾随佣金支付比例上限[6] - 以2025年中基金规模计算 销售服务费率降低带来的让利规模约280亿元[5] 费用结构调整 - 股票型基金申购/认购费率上限降至0.8% 债券型降至0.3%[5] - 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率调降: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由0.6%降至0.4% 指数型/债券型基金由0.4%降至0.2% 货币型由0.25%降至0.15%[5] - 销售服务费调整为"首年型" 股/混/债持有>1年不得继续收取(货基除外)[5] - 机构客户维护费比例调整:权益类基金维持30% 债基/货基由30%降至15%[5] - 个人投资者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上限维持在50%[5] 制度规范调整 - 赎回费从"由基金资产所有部分归渠道"修改为"全部归基金资产所有"[6] -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需以简明格式披露销售费用收取方式和综合费用水平[6] - 重申基金中报/年报需披露管理费、托管费、销售维护费、客户维护费总额及管理人实际收取的管理费净额[6] - 证监会指导中国结算搭建机构直销平台 或降低公募直销成本[6] 实施安排 - 生效后基金管理人应在6个月内完成费率/文件调整[6] - 涉及IT改造的 应在12个月内完成[6] - 相关销售协议需重签[6] - 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 正式发布后有6个月/12个月过渡期[6]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点评:公募基金改革三阶段落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07 15: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 报告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改革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赎回安排、下调销售服务费等措施持续让利投资者 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和中长期资金入市 有利于提振市场交投情绪和流动性 对券商板块形成利好 [3][4] 费用结构调整 - 股票型基金认申购费率上限从1.8%调降至0.8% 降幅56% [4] - 混合型基金认申购费率上限从2%调降至0.5% 降幅75% [4] - 债券型基金认申购费率上限从1.5%调降至0.3% 降幅80% [4] - 销售机构在覆盖成本前提下加大认申购费打折力度 嘉实直销收取0%申购费 银行代销和第三方平台收取0.15%申购费(打1折) [4] - 持有期限7-30天赎回费率从0.75%提高至1% [4] - 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 引导销售机构由赚取"流量"收入向"保有"收入转变 [4] 销售服务费改革 -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1.5%/年调降至0.4%/年 降幅73% [4] - 指数型和债券型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6%/年调降至0.2%/年 降幅67% [4] - 货币市场基金销售服务费率上限从0.25%/年调降至0.15%/年 降幅40% [4] - 持有期超过1年的股混债基份额不再收取销售服务费 [4] 尾佣支付安排 - 个人投资者客户维护费/基金管理费比例维持50%上限 [4] - 非个人投资者股混型基金客户维护费/基金管理费比例为30%上限 [4] - 非个人投资者其他基金客户维护费/基金管理费比例为15%上限 [4] 机构销售渠道变革 - 明确机构投资者直销平台(FISP平台)法律定位 对面向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代销机构冲击较大 [4] - 未来代销机构竞争力将从渠道转向综合服务能力 [4] 改革成效数据 - 1H25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622亿元 较1H23下降13% [4] - 托管费139亿元 较1H23下降7% [4] - 客户维护费186亿元 较1H23下降9% [4] - 销售服务费154亿元 较1H23增长27% [4] 投资建议标的 - 竞争格局赢家: 国泰海通 中信证券 华泰证券 [4] - Beta放大器: 广发证券 东方证券 [4] - Alpha领跑者: 中金公司H 中国银河A+H [4] - 中小券商关注: 长城证券 兴业证券 [4] 重点券商估值数据 - 中信证券2025E净利润248.3亿元 同比增长14% PB 1.53 [5] - 国泰海通2025E净利润230.9亿元 同比增长77% PB 1.21 [5] - 华泰证券2025E净利润150.7亿元 同比-2% PB 1.26 [5] - 东方证券2025E净利润66.3亿元 同比增长98% PB 1.59 [5] - 中金公司2025E净利润86.8亿元 同比增长52% PB 2.58 [5] - 广发证券2025E净利润117.6亿元 同比增长22% PB 1.30 [5]
证监会起草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
搜狐财经· 2025-09-06 10:15
为落实公募基金改革整体部署,进一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规范公募基金销售市场秩序,保护基金投 资者合法权益,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证监会对《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 定》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公募调降销售服务费、业绩基准库有望近期落地,改革持续推进
凤凰网· 2025-08-15 20:14
公募基金高质量改革方案核心进展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细化25条举措 覆盖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关键层面 [1] - 改革落地三个月 业内聚焦五大方向:新产品实施节奏、业绩比较基准指引、费率改革第三阶段、信披新规及薪酬管理 [1][9][10][11][14] 产品创新与注册机制改革 - 浮动费率基金快速落地:首批26只主动权益类产品5月16日上报至27日募集完成 募资259亿元 第二批12只已进入发行阶段 [2] - 浮动费率试点集中于头部基金公司权益产品 其他公司需等待一年评估期 存量改造需运行一年后探讨 目前仅限主动权益类 [3][4][5] - 产品注册加速:股票ETF审批缩至5个工作日 主动权益类/宽基指数基金10个工作日 混合型/债券型基金15个工作日 [7][8] - 科创债、绿色债基金及固收+产品获审核支持 [8] 费率改革第三阶段进展 - 前两阶段成效显著:2023-2024年管理费减少202.86亿元(降幅14%) 交易佣金降41.36% 托管费降9.4% [9] - 第三阶段重点调降认申购费及销售服务费 直销或取消销售费用 代销尾佣进一步降低 [9] - 指数授权费普遍打八折 货币经纪服务费率已下调 机构投资者直销柜台将推降费让利 [9] 业绩比较基准与考核体系 - 业绩比较基准库拟三季度末推出 分一类库/二类库 允许公司自主调整基准但需保持投资范围等核心指标不变 [10] - 考核权重调整: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50% 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80% 三年以上收益考核占比≥80% [11] 投研模式与信披透明化 - 行业共识"去明星基金经理化" 头部公司试点团队制模式 千亿规模基金经理或难再现 [12][13] - 2025年拟推主动权益基金信披模板 新增综合费率、投资者盈亏比、业绩基准对比等披露要求 [14]
基金经理薪酬将与投资者回报强挂钩
北京商报· 2025-08-08 15:19
事实上,在2025年1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透露,中国证监会深入检视剖 析公募基金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时隔近4 个月,《方案》正式落地。 事关公募基金的重磅改革方案靴子落地!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 称《方案》)正式出炉,具体来看,《方案》涉及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 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等多个重点举措。同时,还对基金经理设置"奖惩机制",对三年以上产 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明显下降。公开数据显示,截 至一季度末,近三年共有283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净值增长率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增长率超过10个百分点,占比超五成,其中,更有53只基金跑输超50个百分点。 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 5月7日,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出炉。《方案》共提出25条举措,除总体要求外,还包括优化基金运营 模式,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全面强化长周期考 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促进行业功能 ...
权益基金势起 助力耐心资本乘势而上
证券日报· 2025-08-04 00:15
政策导向与市场表现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强调公募基金作为耐心资本的核心作用 [1] - 证监会2023年8月提出"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4年新"国九条"要求"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将权益类指标纳入机构评价核心 [2] - 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48万亿元,年内新成立权益类基金608只,发行规模2861.39亿元,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为72.81%、44.31%,较2024年同期的58.55%、15.77%显著提升 [2] 增长驱动因素 - 权益类基金增长受政策红利、产品创新、市场认可及长期资金增配四重驱动,形成需求端共振 [3] - 利率下行背景下居民财富加速向金融市场转移,权益类基金因长期收益潜力成为核心配置选项,A股低估值和经济转型机遇增强吸引力 [3] - 2025年二季度末偏股型基金股票仓位达85.8%,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仓位90.1%,2023年以来持续保持85%以上高仓位运作 [3] 产品创新与持营转型 - 权益类基金产品类型持续创新,浮动费率基金、现金流策略基金等细分主题产品入场推动发行热度 [4] - 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公募机构更注重持续营销(持营),通过"业绩—规模"正循环强化长期主义 [7] - 《行动方案》要求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等纳入销售机构评价体系,费率改革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 [7] 差异化竞争策略 - 中小公募机构通过聚焦细分领域(如指数增强)、加大投研投入和引进人才构建差异化优势 [10] - 博道基金以创造长期回报为目标,德邦基金通过特色产品力和服务力加强品牌建设 [10] - 国泰基金建立"市场解读+资产配置+服务升级"三位一体陪伴体系,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客户黏性 [8] 行业功能与挑战 - 权益类基金发展可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 [9]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机构在权益类基金发展中面临市场情绪波动和渠道销售压力等挑战 [9]
证监会定调七大任务,吴清最新发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20:08
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于7月24日召开,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出席并讲话 [1] - 今年以来重点工作包括: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6"政策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标志性改革 [1] - 强化监管,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1] - 稳步推进债券违约、私募基金、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1] 资本市场建设七大方向 方向一: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 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 [2] - 加强预期引导 [2] 方向二: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 - 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 [3] - 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 [3] - 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3] 方向三:从资产端、资金端固本培元 -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4] - 严防利益输送和"浑水摸鱼",加快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意见落地 [4]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4] - 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4] - 促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 [4] 方向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 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 [5] - 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 [5] - 坚决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5] 方向五:精准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和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7] - 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和市场化转型 [8] - 严厉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8] 方向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实施路径 [9]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9] - 拓展资本市场跨境合作新空间 [9] 方向七:增强重大问题研究权威性 - 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监管需要 [10] 廉洁建设要求 - 完善"过紧日子"相关制度,持续改进监管服务 [10] - 全方位加强公权力监督制约,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10] - 加快锻造"三个过硬"的监管铁军 [10]
证券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向内沉淀,向外突破-20250710
招商证券· 2025-07-10 14:34
报告核心观点 资本市场底部稳固、多路资金做多基础犹存,权益向上突破存在可能;券商板块作为“牛市旗手”有望强势领涨,建议及早布局、等待突破机会。预计2025年行业实现总营收4741亿,同比+5%,实现净利润1825亿,同比+9% [1][6][116][117][122] 25H1回顾:稳中向好 权益平稳、债市震荡 - 权益市场年初受美国滥施关税冲击回调,后企稳向上,截至25年6月30日,三大指数平均涨幅为1.1%;债市先抑后扬,截至同日,中证全债指数年内累计上涨1.1% [5][8] - 25年1 - 6月,两市股基日均成交额为1.61万亿,同比+64%;日均两融余额为1.85万亿,同比+20%;日均两融交易额为1263亿,同比+75% [11] - 25年前6月内地IPO规模380亿,同比+26%;再融资规模6459亿,同比+807%;债权融资规模13.8万亿,同比+31% [16] - 香港市场表现亮眼,截至25年6月30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分别为20%、18.7%;25年1 - 5月港股日均成交额为2423亿港元,同比+120%;25年1 - 6月港股股融募集资金达2808亿港元,同比+322% [21] 业绩总览:市场提振和基数影响,营收净利高增 - 25Q1上市券商营业收入1259亿,同比+19%,环比-16%;归母净利润522亿,同比+78%,环比+19%。收费类业务收入同比+22%,环比-22%;资金类业务同比+40%,环比+1% [25] - 25Q1自营/经纪/资管/信用/投行/其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6/327/101/79/67/64亿,同比分别为+46%/+43%/-7%/+12%/-1%/+38%;业务占比分别为43%/29%/9%/7%/6%/6%,同比分别为+4/+2/-4/-1/-2/+0 pct [30] - 25Q1上市券商平均年化ROE为6.45%,同比+2.52pct;行业杠杆小幅收缩,42家上市券商25Q1总杠杆倍数为3.82倍 [33] - 25Q1上市券商营收CR5、CR10分别为42%、63%,同比分别为+3pct、+4pct;归母净利润CR5、CR10分别为54%、74%,同比分别为+8pct、+6pct [36] - 25Q1上市券商管理费用合计592亿,同比+11%,环比-21%,占调整后营业收入比重为52%,同比-8pct,环比-5pct [37] 股价:严重低配,指数表现疲软 - 截至25Q1,券商板块持仓0.54%,环比-0.10pct,远低于标配4.54% [43] - 截至25年6月30日,券商指数累计下跌3.02%,分别跑输上证指数和沪深300 5.8pct和3.1pct [45] 行业趋势:以“稳”促“进” 资本市场:以“稳”促“进” - 多方协同,护航资本市场:股市优先级上升,多方携手形成资本市场稳市机制,后续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将更稳固 [46][47][48] - 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资本市场内部韧性增强中:险资加速入市,预计25年为市场带来约7000亿增量资金;公募基金改革深化,推动其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融资端制度包容性提升,科技创新和并购重组改革推动市场产业结构优化 [49][52][57] -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路上:证监会将加快落实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外资衍生品交易扩容正在推进 [61] 行业格局:存量博弈,“做大做强”和“差异发展”没有中间道路 - 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日本券商头部集中度和腰部竞争烈度高于中国,中国头部券商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攀升 [62][65] - 中信证券、国泰海通“二超”引领的头部格局初步显现,中小券商围绕区域禀赋、股东资源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73][74] 市场催化:公募平配的政策红利、并购重组的主线题材、虚拟资产的事件催化 - 公募高质量发展推动资金回补低配的券商板块,非银板块或迎来增量资金 [75] - 并购重组题材持续演绎,传统中小券商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融合或孕育新破局者 [78] - 虚拟资产和传统金融结合的新叙事逻辑提供边际催化,相关政策刺激或带动股价上涨 [79] 业务趋势:向内沉淀、向外突破 经纪:财富管理转型加速、金科赋能降本增效 - 公募新规倒逼负债端管理优化,财富管理买方投顾转型料将加速 [80] - 金科赋能提升传统经纪运营效率,部分券商设立互联网分公司覆盖长尾客户、整合渠道资源 [81][84] 投行:境内科创板扩容、并购重组持续活跃、港市复苏提供增量,业务底部回暖 - 二级市场回暖提升股权融资承受能力,股权融资边际回暖,但一二级再平衡点仍在探寻中 [85] - 结构上利好科创板,业务上侧重并购重组,区域上倾斜于港市 [86][87][88] 资管:扶优限劣、头部集中 - 公募新规推动机构回归本源,投资收益成为决定公募基金能否留在牌桌的关键因素 [89] - 头部集中趋势显著,ETF头部效应尤甚 [89] 自营:债券浮盈兑现节奏成为固收收益关键,权益自营坚守红利资产 - 债券增配空间减小,资本利得获取难度上行,债券浮盈兑现节奏成为固收收益关键 [95][96][99] - 权益自营坚守红利资产,部分券商已获客观回报;权益非方向性自营受限,利率衍生工具受青睐 [100][103] 信用:以量补价 - 信用降费趋势明显,24年头部券商两融费率均值为5.37%,同比-1.29pct;股权质押费率均值为4.44%,同比-0.34pct [107] - 以量补价应对费率下滑,25Q1全市场两融日均余额同比+21%,截至25Q1末,全市场股权质押市值同比+6% [109] 国际业务:立足香港、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 国内存量市场下,国际布局成为头部券商重要选项 [111] - 中资券商在港积极展业,“一带一路”战略下,东南亚、中东市场或为出海主要目的地,行业马太效应将持续加强 [112][115] 2025H2展望:向上突破的锐气 2025H2展望:向上突破的锐气 - 资本市场底部稳固,内外部因素提振,“底气充足” [116] - 多路资金做多基础犹存,指数向上突破概率不低 [117] 行业景气度假设与全年盈利预测 - 假设2025年末三大指数算术平均同比上涨约10%;日均股基成交额1.57万亿,同比+30%等 [118] - 预计2025年行业实现总营收4741亿,同比+5%,实现净利润1825亿,同比+9%;ROE 5.70%,同比提升0.20pct [120] 投资建议 - 权益向上突破时,券商板块有望领涨,建议及早布局、等待右侧突破机会 [122] - 个股推荐三条思路:公募平配催化推荐中信证券等;并购重组关注中国银河等;虚拟资产催化关注国泰海通等 [122]
第二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上报 未来或进入常态化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0
第二批浮动费率基金上报 - 7月4日证监会官网显示第二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正式上报,11家公募机构递交注册申请,包括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国泰基金等 [1][2] - 第二批产品中首次出现行业主题型产品,如华泰柏瑞制造业主题混合、景顺长城高端装备股票等 [2] - 个别第二批产品的费率设计可能与首批不同,对超额收益要求更高,费率收取更严格 [2] 首批产品募集情况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中24只已完成募集并成立,合计募资226.82亿元,单只平均募集规模约9.45亿元 [4] - 东方红核心价值、易方达成长进取等3只产品募集规模超15亿元,14只产品募集规模在5亿至10亿元之间 [4] - 首批产品平均募集规模显著优于年内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整体水平(4.4亿元) [4] 产品设计理念 - 浮动费率产品将持有人收益率置于核心位置,管理费率与投资者长期收益直接挂钩 [3] - 新型收费模式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3] - 费率设计细化至"单客户、单份额"维度,实现差异化收费 [7] 行业发展趋势 - 证监会计划未来一年内引导头部机构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7] - 浮动费率基金将成为公募行业供给侧改革重要趋势,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 [7] -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将以长期视角发展浮动费率产品,不依赖帮忙资金和首发规模 [8] 市场反应 - 首批产品发行期间多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包括东方红资管、交银施罗德基金等 [5][6] - 首批产品社会及市场效果良好,部分公司拟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契合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