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博弈

搜索文档
遭全票否决!砸1.5亿元,“最会说脱口秀的投资人”夺权受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20:26
控制权争夺 - 吴世春联合顾纪明、尹冠民合计持有ST路通10.72%股份,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提交4项提案,包括罢免3名董事及选举3名新董事[3] - 若提案通过,吴世春阵营将占据董事会5席中的3席,获得控制权[3] - 当前董事会5人中2人为独立董事,3名非独立董事均被列为罢免对象[3] 股东结构变化 - 吴世春通过拍卖以1.5亿元购入1487.5万股(占7.44%),成为第一大股东[11][14] - 原大股东华晟云城持股从2024年9月的12.55%降至2025年一季度完全退出十大股东名单[14] - 前十大股东中吴爱军持股5.11%,孟庆亮增持0.13%至3.55%,永新县汇德减持19.67%至3.45%[4] 董事会博弈 - 董事会全票否决罢免提案,理由包括:董事任期未满且合规、无法律依据、变动过半影响稳定、当前股东变化大需保持经营稳定[6] - 公司表示股东仍可通过监事会或自行召集股东大会继续推进改组[8] - 法律程序上存在董事会通过"无尽反馈"拖延股东大会召集的可能性[9] 战略动向 - 吴世春计划2025年5月带领智能制造领域创业者考察ST路通,6月将举办无锡游学活动[14] - 市场预期吴世春可能对ST路通进行资产注入或并购重组操作[14] - 公司工作人员对投资者参观持开放态度,仅需简单登记[14]
Goheal:并购路上藏着谁的野心?解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背后的控制权博弈
搜狐财经· 2025-05-21 16:38
并购重组中的控制权设计 - 当前并购重组中"资本编剧"采用"结构设计+话术包装"方式,通过董事席位排布、投票权隐藏、控股权多层协议等手段掩盖真实意图,使普通投资者难以辨别[1] - 典型案例显示并购表面交易背后存在多重隐藏控制结构:资金来自境外私募SPV需多轮穿透才能识别最终受益人、交割后立即启动高管更替和渠道重构、原控股股东表决权名存实亡而实际控制者通过投票协议幕后主导[2] - 机构投资人正采用渐进式策略获取控制权:先成为小股东再入主董事会,通过多轮增发和定向发行实现实控转换,该过程可能持续数年但规避了溢价并购和监管关注[5] 并购重组中的叙事逻辑 - 当前并购更依赖"讲故事"模式,尤其是关于转型、科技、AI、双碳等概念的叙事,这些故事使高估值显得合理并为奇怪交易结构提供"战略意义"掩护[6] - "故事型并购"常见特征包括:控股股东引入战略投资人时附带模糊的远景蓝图(如进军新能源、涉足元宇宙),但财务测算显示收入模型不清、项目进度难验证、上下游整合未定[6] - 这些叙事一方面服务于二级市场市值管理,另一方面为新资本登场铺路,但投资者已从单纯关注"讲什么"转向关注"谁在讲"和"谁最终获益"[6] 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 - 并购重组表面动机多样(提升业绩、市值管理、股东退出、技术换权等),但终极动因可归结为控制权争夺[7] - 控股股东视角下:市值只是结果,转型是过程,控制权才是根本目的,失去控制权的公司即使市值高或转型成功也难逃被掌控命运[7] - 实际案例显示:上市公司以"整合资源"为名行"资本接盘"之实,标的公司通过"远期对赌"逼宫原管理层让渡董事会主导权,交易后市值可能下跌但控股权已悄然易主[7] 监管应对与行业实践 - 监管层已加强并购重组信息披露和实控人识别标准,将表决权安排、穿透持股结构、同一实际控制人认定等问题纳入高频问询清单[8] - 2024年某传媒公司因增发中移交董事席位导致控制权实质变动但未披露而受处罚,凸显"控制权变更"披露的重要性[8] - 行业机构正推动"控制权地图"可视化设计,帮助企业构建权责框架并协助投资者识别信息披露背后的控制权实质[8] 并购本质的重新认知 - 并购交易表面关注市值、转型或故事,但最终决定权在于董事会席位和控制权分配[9] - 判断并购实质需从更高维度审视:资源掌握者、战略制定者、投票权控制者、预算主导者等核心要素,才能区分"市值运作"与"王位争夺"[9] - 行业领先机构专注于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并购重组及资本运作全生命周期服务,旨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长期效益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