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援疆
icon
搜索文档
湖南航空“风筝计划”: 为教育援疆注入“航空力量”
中国民航网· 2025-11-20 11:58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佳为 通讯员罗艳 报道:当星城的"湘水蓝"遇见火洲的"火焰红",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14日,由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主办,吐鲁番市教育局、湖南航空协办,吐 鲁番市实验中学承办的"麓山课堂·湘遇火洲"风筝计划公益行活动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以航空为纽带, 将航空知识与职业体验带入边疆校园,为深化湘吐两地的教育合作与情感联结谱写了崭新篇章。 近年来,湖南省援疆举措不断深化细化,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援助,逐步向教育、文化、人才 等多维度拓展,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援疆新格局。湖南航空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本土航空公司,主动 融入全省援疆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将自有公益品牌"风筝计划"与湖南教育援 疆团队发起的"麓山课堂"相结合,为教育援疆工作注入了"航空力量"。 文化破冰:花鼓戏声中的湘吐对话 "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活动在湖南非遗花鼓戏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湖南航空乘务员王艺 蓓精心准备的《刘海砍樵》经典选段,让吐鲁番市实验中学的礼堂里回荡起湘江的韵律。这场跨越3000 多公里的文化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欣赏,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现 ...
粤疆架起同心桥,助力疏附二中提升办学“硬实力”
南方农村报· 2025-11-12 19:02
合作项目概述 - 广州市育才中学联合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分局等单位,在疏附县第二中学揭牌5间爱心捐建的功能室,助力教育援疆从“硬件支撑”升级为“硬件+能力提升”的“造血”新模式 [1][2][3] 捐赠方与资金详情 - 3间集体备课室、1间党员活动室和1间会议室由广州育才中学、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分局、广州市芸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大同酒家共同捐赠建成 [4][6] - 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分局捐赠资金来源于该局团委发起的“荔警爱心助学”活动,全局民警、职工、辅警共募集善款95,438.1元,全部用于支援疏附第二中学教育事业 [7][8][9] 硬件设施与教研支持 - 新揭牌的功能室配备崭新场地和齐全设施,为疏附县第二中学的教研开展、党员活动、师生交流提供硬件支撑 [10][11] - 援疆教师沈明推动项目落地,通过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联合教研及高效课堂模式,使硬件设施发挥“赋能实效” [13][14][15][16] - 育才中学长期向疏附县第二中学捐赠教学物资,并组织16名教师与当地教师结对开展线上教研,形成“硬件+软件”全方位支援体系 [20][21][22] 交流活动与未来合作 - 活动中两地学校代表互赠纪念礼品,育才中学向当地名师工作坊骨干教师送上慰问品,调研组与学生互动鼓励珍惜学习资源 [23][24][25] - 疏附县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杨春丽指出功能室和教研支持提升学校发展底气,期待建立更深入交流合作关系 [26][27][28][29] - 援疆干部郭国星表示此次活动是深化合作的新起点,未来将以两校合作为样板,推动穗疏教育协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30][31][32]
当地首次,全疆罕见,扬州援疆教师助力新源县6项自治区级课题结题
扬子晚报网· 2025-10-13 14:14
教育援疆合作成果 - 新疆新源县6项自治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部通过结题评审,此次一次性参与并成功结题6项课题在该县教科研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全疆范围内也属罕见 [1] - 课题成功结题离不开扬州援疆教师团队的专业引领与倾力支持,扬州援疆教师团队全程参与了这些课题的研究或指导工作 [1][3] 课题研究具体内容 - 6项课题覆盖高中语文、中小学美术、小学语文、初中心理健康、小学体育与健康以及小学劳动等多个学科领域 [3] - 具体课题包括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对"寻根式"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影响的实践研究》、中小学美术《地域资源在中小学综合版画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教学实践研究》等 [3] - 扬州援疆教师如潘宜超、纪涛、陈学斌、朱中海教授等均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或指导 [3] 合作模式与方法创新 - 扬州援疆教师与新源本地教师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围绕课题设计、方法创新、数据分析和成果总结等环节开展系统性研究与指导 [5] - 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教学、个案研讨等形式帮助本地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完善课题结构,确保研究过程科学规范 [5] - 援疆教师的参与为课题带来了从理论框架到实践路径的建设性意见,尤其在实证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引入全新思路 [5] 长效合作机制与影响 - 扬州援疆教师团队积极搭建两地教研交流平台,推动新源与扬州学校开展线上联合教研、资源共享等活动 [6] - 此次课题成功结题标志着扬州教育援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突破 [6] - 未来将通过"课题共研"、"名师工作室"等载体,持续聚焦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帮助新源打造带不走的教科研队伍 [6]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那远山呼唤我——走近自豫而来的援疆者
河南日报· 2025-09-26 07:5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示了河南省在医疗、教育、农业、文化和基层工作等领域对新疆的援助工作,重点突出了援疆干部人才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项目建设等方式,促进当地专业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 [2][3][4][5] 医疗援助 -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生赵计轩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援疆10个月,将中医与西医、民族医学融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收到9面锦旗和5封感谢信 [3][4] - 援疆医生积极参与技术推广,通过豫哈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手把手教授当地学员针刺疗法等中医技法,目标是帮助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4] - 河南创新开展中医组团式援疆,每年选派约40名中医专家赴哈密进行技术帮扶并推动中医药文化润疆 [4] 教育援助 - 援疆教师刘威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煤炭物流与供应链》教材,以填补国内学科空白,教材编写团队联合了新疆、河南两地6所学校的19名教师 [5] - 刘威协助院系完成现代物流骨干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并指导学院与中国邮政哈密分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 [6] - 教育援疆的重点是通过专业建设为新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出 [5] 农业技术援助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援疆干部李海利在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通过将微生态制剂与中草药结合,使示范区域内动物腹泻发病率大幅下降 [7] - 李海利团队研发高效安全的杀蜱生物制剂,为牛羊梨形虫病提供绿色防控科技支撑,替代传统化学防治方法 [8] - 两年多来,李海利带领受援单位成功申请4个区级和市级项目,完成2个科研项目,培养6名技术骨干,并开展技术培训200余人次 [9] 文化与基建项目 - 中建七局承建的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项目建筑面积达12700平方米,是连接中原与新疆的文化桥梁,预计明年8月完工 [10] - 项目采用绿色与智慧建造技术,包括自保温加气块、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水回收装置等,并利用BIM+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10] - 项目组成员将新疆视为第二故乡,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沉浸式展陈技术和数字化互动设备展现两地文化渊源 [10][11] 基层工作与社会服务 - 援疆干部吴景卫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帮助盲人按摩师张金龙获得在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机会,解决其家庭收入问题 [12] - 工作方法从“解决一个问题”转向“解决一类问题”,通过定期组织居民恳谈会记录并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推动社区自治 [12][13] - 通过结对子与维吾尔族家庭建立“亲戚”关系,在日常生活互助中加深民族情谊 [14]
河南援疆教育项目硕果累累 为哈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河南日报· 2025-09-25 07:19
项目投资与建设 - 河南援疆项目豫哈第四实验学校总投资1.44亿元,预计2026年8月交付使用 [1] - 学校建成后将增设36个小学班和18个初中班,满足2520名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1] - 目前4栋教学楼主体已完工 [1] 品牌建设与特色教育 - “豫哈实验学校”品牌效应凸显,通过建设本草馆、戏曲室等六大传统文化馆群丰富教育资源 [2] - 学校设立新疆首家中学考古社“丝路明珠考古社”,作为学生沉浸式体验和增强文化认同的载体 [2] - 品牌实践为哈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教育援疆模式与举措 - 河南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采用“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模式 [3] - 通过“青蓝工程”和“师带徒”机制增强本地教师能力,并推进校长职级制等改革 [3] - 2025年推出教育援疆“十大举措2.0升级版”,突出精准化与长效化,聚焦师资选派长效机制 [3] - 2025年以来累计选派计划内援疆教师及优秀支教大学生300余名 [3] 人才交流与深度合作 - 河南每年选派150余名“中原名师”等教育专家赴哈密送培送教 [4] - 豫哈两地已结对共建34个名师工作室,并设立3个市级援疆教师名师工作室 [4] - 河南向哈密捐赠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教材5000册,并组织哈密骨干教师赴豫参加技能提升研修 [4] - 双方通过组织哈密学校参加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4]
镇江“组团式”教育援疆助力边疆培育新希望
新华日报· 2025-09-24 06:03
教育援疆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 镇江教育援疆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 实施学校建设项目31个[1] - 投入1098万元援疆资金支持七〇团幼儿园扩建 学位容量从180个增至250个[2] - 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推进教师教研交流项目 投入70万元推进名院名校创建及学术交流项目[3] 教育体系构建与专业发展 - 构建学前教育普惠化 义务教育均衡化 职业教育特色化 高等教育创新化的全链条教育体系[1] - 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 - 举办13届教学周活动 累计邀请300余名镇江名师开展讲座 受益师生超3万人[3] 学校社团建设与人才培养 - 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设立39个社团 涵盖科技类机器人创客3D打印及艺术体育领域[1] - 幼儿园课程体系升级后能开展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特色课程 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转变[2] - 采用校长加中层加学科骨干组团式援疆模式 派出6批次212名教师通过顶岗教学和结对帮扶提升当地教学能力[3] 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 职业学校携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师市发展[2] - 援疆教师团队与师市教师优势互补互融共进 显著提升当地教师教学能力[3] - 教育援疆行动致力于为当地培养能长期发挥作用的优秀教师队伍[3]
离家200公里也要入读!喀什这所“顶流”中学,广东造!
南方农村报· 2025-09-18 21:02
学校概况与定位 - 广东援疆重点建设项目,定位为喀什地区环境最美、设施最全、师资最优的标杆学府,兼具岭南文化特色和现代教育理念[10] - 学校于2024年8月25日迎来首批820名新生[4],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规划77个教学班、提供3500个学位[28] - 广东援疆投入2.55亿元建设该校,并委托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进行全面托管,此建设托管模式在全国教育援疆实践中属首创[11][12] 智慧校园建设 - 学校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核心是科技赋能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和学校发展,设有校园信息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实时更新教学数据[14][15][27] - 配备课堂智能反馈系统,支持远程巡课与实时评价,课后自动生成知识结构、师生互动等多维度分析报告,以精准量化方式提升教学质量[17][18][19][20] - 配备智慧体育系统,学生通过刷脸实时采集运动数据,系统迅速生成体质分析报告并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21][22][23][24] 学生吸引力与教育成果 - 吸引高分考生,例如一名学生中考取得742.5分(总分800分),另一名取得731.5分,他们放弃本地名校或赴外地就读的机会选择该校[36][37][39][40] - 学生来源广泛,有学生从200多公里外的莎车县前来寄宿就读,学校的前沿课程如机器人编程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40][41][42] - 学生对学校设施和师资高度认可,特别是广东来的老师课堂风趣,学校图书馆设有朗读亭等创新设施[5][6][31][32][35] 广东教育援疆模式与投入 - 广东教育援疆创新思路,转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着力建设一所喀什最好、南疆一流、全国知名的新学校[46][47][48] - 2023年以来,广东省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2.1亿元,实施学校新建及改扩建项目155个,持续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近1500人[54][55] - 通过新强师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机制为受援地培育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广州协和学校的管理团队已进驻推动教育理念落地[52][53][56] 建设速度与过程 - 学校建设体现广东速度,从2024年8月正式动工到2025年6月主体建筑完工用时不到一年,2025年8月已迎来新生[58][59][60][61][4] - 建设初期条件艰苦,校长和援疆干部在工地旁的彩钢房协调办学,老师们在7月到岗后亲自打扫尘土中的校舍[64][65][66][67] - 目前学校书声琅琅,援疆教育工作者认为一切辛苦值得,看到学生快乐成长是最大回报[68][69]
教育援疆,提升“硬件”留下“火种”
新华日报· 2025-09-15 04:51
教育援疆项目投资规模 - 江苏援建新疆伊犁职教园区总投资6.25亿元 占地面积16.78万平方米 预计容纳不少于7000名学生[1] - 2023年以来江苏累计投入17.25亿元实施63个教育项目 新建17所学校覆盖幼儿园至职业院校全学段[2] 教育资源与人才配置 - 累计选派665名教师赴伊犁支教 培训当地教师4.57万名 其中1700余名教师获得江苏导师指导[2] - 引入21名退休名师通过"银发计划"开展教学 并建立9个市级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覆盖多学科[3] 教育成果与能力建设 - 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1项 自治区级奖项397项 2025年中高考成绩创近十年最佳[2] - 建成江苏伊犁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开展命题研究 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江苏优质数字资源[2] 产教融合与区域发展 - 职教园区将开展30个以上工种技能培训 引入苏州技师学院资源 为口岸经济提供技能人才支持[1] - 通过"请进来教 走出去学"模式 培养地州级以上名师267人 实现教学方法本地化扎根[2][3]
粤疆协作育英才,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在喀什疏附揭牌启用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1:30
项目背景与意义 -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广州新城实验中学于8月25日正式揭牌启用 是广东教育援疆重点项目 [1][2][3] - 标志着教育援疆从"输血"向"造血"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为喀什地区打造优质教育标杆 [5][7][20] - 学校承载粤疆两地教育协作使命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动能 [5][6][24] 硬件设施与规模 - 学校总占地面积200亩 校舍建筑总面积7万平方米 [32] - 配备4栋教学楼 4栋学生宿舍楼 2栋实验楼及综合楼 食堂 报告厅 体育馆 标准化运动场等设施 [37] - 设计规划77个教学班 提供3500个学位 办学硬件达到"环境最美 设施最优"标准 [38][39] - 项目投入广东援疆资金2.55亿元 [33][34] 运营模式与协作机制 - 由广东援疆资金重点支持建设 委托广州协和学校全面托管 [31][32] - 广州市教育局与疏附县人民政府 广州协和学校与疏附县教育局已分别签订合作及托管帮扶协议 [42] - 广州优秀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已正式进驻 推动广州先进教育理念与喀什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42][43] 教育特色与发展规划 - 开设粤剧文化 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 同时传承新疆优秀传统文化 [44][45] - 培养"兼具家国情怀 国际视野 粤疆认同"的新时代学生 [45] - 办学愿景为"和你一起 跨越(粤)将(疆)来" 旨在成为粤疆协作的"教育标杆" [46][47] 政治支持与战略意义 - 粤疆两地多名高级官员出席揭牌仪式 包括喀什地委副书记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新疆教育厅副厅长等 [9][10][11] - 学校被定位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探索喀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3][24] - 通过"造血式"教育援疆模式 为当地培育"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实现教育援疆长效化 [20][21]
贡献青春力量!新一批广东援疆支教大学生抵达新疆疏附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1:30
支教项目概况 - 40名广东高校支教大学生抵达新疆喀什开展一学期支教工作[1][2][3] - 支教人员来自华南师范大学 肇庆学院 广州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四所高校[4][6] - 支教大学生将被分配至疏附县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从事教育帮扶[6][7][8] 项目实施意义 - 该项目是广东深化教育援疆 助力疏附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13][14] - 通过组团式支教 师资培训 结对共建 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当地教育水平[15][16] - 广州累计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大学生赴疏附支教 持续打造穗疏同心课堂等品牌项目[17] 项目社会效益 - 教育援疆促进两地教育合作和民族团结 实现文化和情感交流[18] -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9] - 支教大学生通过专业优势用更贴近孩子的方式传递知识[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