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人才
icon
搜索文档
桂林理工大学亚太信息技术学院揭牌 推动数字人才培养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16:15
合作办学机构成立 - 桂林理工大学与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桂林理工大学亚太信息技术学院,是广西首个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 - 该合作标志着中马教育交流的里程碑,服务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深化区域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1] 学院定位与培养模式 - 学院于202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首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 [2] - 采用"4+0双证"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可获得两校认证的学位证书 [2] - 学院旨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IT人才,引进亚太科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合 [3] 战略意义与区域影响 - 该合作办学项目精准对接中马两国发展战略,将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区域领先、西部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典范 [2] - 填补了广西信息技术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2] -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期待学院培养的学子成为未来科技栋梁,为中国、东盟及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 [2] 合作方优势与培养目标 - 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得多项国际权威认证 [2] - 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实力与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全球科技领军人才,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2] 企业合作与就业前景 - 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将与学院在创新研发平台、双导师人才体系、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3] - 毕业生在人工智能、IT等领域具有广阔就业前景和良好就业竞争力 [3]
构建数字人才城乡双向流动激励机制(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城乡数字人才流动机制 - 数字人才具有城乡双向可迁移性,当前存在结构性失衡矛盾,需构建双向流动激励机制[1] - 实施开放人才政策,支持乡村设立流动岗位,允许企业/高校数字人才兼职或创业[1] - 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基地"复合载体,例如数智乡村工作站促成AI工程师与农户协作开发智能分拣系统[2] 市场化配置与薪酬激励 - 需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破除城乡/区域/所有制流动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 - 建立城乡联动基准薪酬体系,结合地区实际发布数字职业工资价位信息[3] - 探索技术入股、利润分配等利益共享模式,缩小城乡数字人才收入差距[3] 产业协同与技能认证 - 发展乡村数字产业,推动农业数智化转型,开发生产/治理新场景吸引人才回流[4] - 促进城乡技术协作,利用城市技术优势与乡村资源共同攻关数字经济卡点[4] - 建立城乡通用数字技能认证体系,将认证与就业/政策优惠挂钩[5]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30 08:16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并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 -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需通过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和人才引育系统推进[1] 顶层设计布局 - 上海市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目标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构建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三位一体"体系[2] - 北京市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重点培育数字经济新体系和标杆企业[2] - 深圳通过立法确立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2] - 上海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资产登记+交易+监管"一体化制度,杭州设立数据资源管理局统筹政务数据共享[2]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布局5G基站、算力中心、物联网感知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全覆盖和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3] - 天津2022年底建成5G基站超5万个,计划到2025年新增2万个实现重点区域"双千兆"网络覆盖[3] - 贵阳算力规模达49EFLOPS,依托"东数西算"节点强化"中国数谷"建设[3] 产业融合与集群发展 - 杭州未来科技城集聚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头部机构,构建"电商+云计算+AI"生态圈[4] - 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围绕车联网、智能终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4] - 合肥市依托京东方、科大讯飞打造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千亿级产业集群[4] 数字人才体系 - 完善梯度化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数字经济学院并增设大数据治理、数字金融等交叉学科[5] - 实施精准引才策略,对顶尖数字人才提供高额安家补贴和"人才创业险"[5] -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设立数字经济职称自主评审和"数字人才伯乐奖"[5]
广东首个大数据工程专业职称评审权落地广州 全市超600人申报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8 15:58
随着现场受理申报材料圆满完成,下一步,广州市大数据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认真开展现场评审、 答辩等,加快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在材料审核环节,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线上初审,依托数字 化评审系统,实现电子材料"云端速览",智能校验材料完整性,让数据"多跑腿";线下受理,在市数字 政府运营中心(评委办)设置专属服务窗口,推行分级预约取号、分时段错峰办理,现场配备政策专 员"一对一"答疑,提高申报效率及提升体验感。 2024年以来,为增加广州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经向省、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 广州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大数据职称评审权限的地市。今年2月,广州市工程系列大数据工程专业高级职 称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获批开展初、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近日,作为全省首个获得大数据职称评审权限的地市,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完成市工程系列大 数据工程专业职称首次申报受理工作,全市共有超600名专业技术人才报名。 此次职称申报展现出学历高与行业覆盖广的双重特征。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申报人占比近70%,硕士 及博士占比超25% ...
补上数字人才供给短板
经济日报· 2025-05-27 06:10
数字人才发展现状 - 我国60.61%成年人和64.69%未成年人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 16.26%成年人和12.55%未成年人具备高级数字素养与技能 [1] - 数字人才供给存在"金字塔失衡"现象 基础开发岗位人才过剩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人才紧缺并存 [1] - 数字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实践 区域间人才供给失衡问题突出 [1] 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 推动数字技术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实施"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 [2] - 完善数字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 构建学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培养机制 [2] -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 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质平台 [2] 高端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数字人才生态系统 搭建数字人才大数据平台监测供需动态 [3] - 实施数字人才专项计划 对关键领域人才给予税收优惠和科研自主权 [3] - 建设数字人才保税区 试点国际通行的成果转化机制吸引海外顶尖人才 [3] 数字教育生态构建 - 建立"智能+X"交叉学科群 推动数字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 [3] - 将数字素养纳入各类人才培养标准 开设数字技术通识课程 [3] - 建设线上数字精品课程 依托新媒体丰富高质量课程资源 [3]
业内人士呼吁我国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新华网· 2025-05-02 07:25
文章核心观点 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跨领域融合合作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 [1] 各方建议 - 国家数据局将持续推动数据人才体系建设,打造多方协同、学用贯通、场景驱动的良好生态 [1] - 高校要探索“AI + 教育”新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1] - 联合高校、企业打造“数字人才共生体”,促进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赋能流动,实现价值循环 [1] - 着力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先机、提升国际竞争力 [2] 数字领军人才能力要求 - 数字领军人才要做洞察时代脉搏的“瞭望者”、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设计师”,具备“技术产业化操盘手”等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