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显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金融行业表现突出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03:05
总体治理水平 - 202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94,较2024年的64.87微增0.07,增速有所放缓 [1][2][3] - 评价样本覆盖5368家上市公司,较2024年新增49家,该指数自2003年发布以来累计评价样本达62724家次 [2] - 上市公司治理评级分布集中,B类占比最高,达84.43%,其中BBB级样本占比34.48%,BB级样本占比31.05%,A级样本仅占6.52%,无AAA和AA级样本 [1][3] 六大治理维度表现 - 股东治理指数从69.42升至69.73,增长0.31,主要得益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指数提升0.66和关联交易指数提升0.23 [1][7] - 董事会治理指数从65.14升至65.26,增长0.12,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组织结构指数增长0.23和独立董事制度指数增长0.21 [1][7][8] - 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从69.55升至69.70,增长0.15,主要受协调程度分指数提升0.42推动,发布ESG报告的公司比例从40.55%升至45.99% [1][12] - 监事会治理指数从59.17降至59.12,下降0.05,拥有财务或法律背景的监事会成员比例从46.76%降至45.64% [1][8] - 经理层治理指数从60.43降至60.39,下降0.04,激励约束分指数下降0.03,高管人员薪酬总额下降1.79% [1][9] - 信息披露指数从66.20降至66.19,微降0.01,其中可靠性分指数下降0.13,但相关性和及时性分别提升0.01和0.24 [1][10] 行业与板块比较 - 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表现突出,治理指数平均值达67.32,较2024年上升1.77 [1][2][17] - 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良好,治理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6.17、65.54和65.16 [1][2][5] - 主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47,虽较2024年上升0.25,但相较于其他板块仍显不足 [5][13] - 行业间治理水平差异扩大,极差达5.95,较上年的3.90显著扩大,金融业治理水平居首,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较低 [4][5] 控股类型与区域特征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持续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治理表现最为突出 [4][18] -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提升的态势,区域不平衡状况改善,地区极差由2.99降至2.67 [5] 主要板块深度分析 - 主板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提升显著,从67.12升至68.09,但监事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指数分别下降至59.75和65.08 [13] -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5.16,较2024年下降0.18,其股东治理指数最高,为71.41,但较2024年下降1.39 [14] - 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6.16,虽较2024年下降0.71,但治理水平仍高于创业板,其监事会治理指数偏低,为58.42 [15] - 北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5.54,较2024年微降0.03,其中股东治理指数下降2.45,但经理层治理指数提高2.38 [16] - 金融机构治理指数创新高,股东治理与信息披露维度贡献突出,无实际控制人的金融机构治理指数最高 [17][18]
2025年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证券日报网· 2025-09-07 21:13
公司治理指数核心表现 -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样本为5368家,其中主板3045家、创业板1359家、科创板581家、北交所262家、金融机构121家 [1] - 2025年度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94,较2024年的64.87仅增长0.07,提升幅度显著趋缓 [1] - 民营控股公司治理水平继续领先国有控股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水平较高 [1] 公司治理分项表现 - 累积投票等制度推动股东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但董事会治理的形式合规尚未有效转化为实质监督效能 [1] - 监事会治理指数持续下降,存在监督"空窗期"的治理风险 [1] - 信息披露指数略有下降,但相关性和及时性有所提升 [1] - 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持续提升,但投资者关系质量出现下降 [1] - 金融业公司治理质量提升明显,但自主性治理能力仍需增强 [1] 绿色治理指数核心表现 -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评价样本为2469家,其中主板1687家、创业板397家、科创板234家、北交所37家、金融机构114家 [2] - 2025年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9.10,较2024年的58.04提高1.06,增长速度加快但整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四大维度中绿色治理责任维度最高,绿色治理效能维度次高,绿色治理架构和机制维度相对较低,各维度较2024年均有所提升 [2]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对策建议 - 建立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责衔接机制以防范监督"空窗期"风险,发挥无实际控制人公司的治理优势并构建相应责任体系 [2] - 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治理活动以降低成本提升效能,推动民营控股公司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制度 [2] - 倡导分类治理理念并建立基于行业特色的差异化治理指引,构建以治理为导向的市值管理体系以提升治理溢价 [2] - 拓展投资者诉讼以激活市场监督力量保护股东权益,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并发挥"积极股东"作用 [2] 提升绿色治理水平对策建议 - 有序推进绿色治理信息强制披露并形成中国特色标准体系,强化绿色治理顶层设计以推动架构与机制升级 [3] - 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转型以提升绿色金融,推动民营企业绿色治理水平提升并构建分类分级指导体系 [3] - 推进第三方机构参与绿色治理以降低评级被低估风险,丰富绿色治理股价指数体系并推动其与市值管理深度融合 [3]
登封:“城市大脑”推动全城高效运转
郑州日报· 2025-06-09 16:17
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 登封市构建"七个一"数智治理新格局 包括"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促创新、一制保安全" 实现线上"一键呼应"与线下"快速响应"的闭环管理 [1] - 通过网格化平台实现事件智能派单 市政管理部门30分钟内完成路面凹陷修复作业 次日清晨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1] - "1+15+7"多中心合一指挥体系整合110指挥中心、12345热线中心等7个部门 纵向联通175处地质灾害点、48个水库、19家医疗救助指挥中心等城市关键节点 [2] 治理效率提升 - 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事件流转效率提升40%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原60% 实现"市域一体、直达网格"调度 [2] - 平台累计受理事件超30万件 办结率达99.97% 事件热力图显示处置效能显著 [4] - 创新"纪检监察+民生诉求"机制后 事件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20分钟 今年已化解127件跨部门事件 [5] 数据与技术应用 - 聚合400万条城市要素信息 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的精细化管理 落图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所有设施 [4] - 8258路摄像头构成监控网络 5.8万余条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形成"管网一张图" 支撑全域可视化治理 [4] - 深度整合矛调系统、数字城管等8类业务平台 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 [4] 应用场景扩展 - 治理场景涵盖城市内涝预警、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独居老人呼叫响应等民生领域 延伸至夜市规划、"三夏"农机调度等生产环节 [3] - 在防范低温雨雪、景区高峰、应急防汛等场景中发挥"数智神器"作用 [2] - 通过"观管联处"模式实现人文关怀 将政务服务自助机、娱乐场馆等民生设施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 [4]
生态环境部:聚焦建立长效机制 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4:38
政策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联合九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旨在通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建立机动车排放监管长效机制 [1] - 政策总体思路围绕重点治理、依法治理和数智治理三大方向推进机动车全周期排放源头管理 [1] 监管重点领域 - 重点加强重型货车和检验维修机构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弄虚作假问题 [1] - 针对重型货车领域重点解决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添加尿素、不正常运行OBD系统擅自改装污染控制装置、擅自篡改OBD以及冒黑烟等三不两改一黑问题 [2] - 依托货运治超站、重要交通卡口对重点用车单位、物流园区等开展抽查 [2] 第三方机构管理 - 对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准入管理增加环保审查要求并严格日常监管重点查处使用软硬件作弊、伪造篡改检验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 [2] - 严格退出管理对严重违法机构依法取消检验资格 [2] - 对于机动车维修机构落实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通过信息闭环规范维修行为 [2] 长效机制与科技应用 - 从新车出厂达标、在用问题车召回、老旧车淘汰等全周期入手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 [1][2] - 发挥科技装备和数智化手段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智能监管和问题识别精准识别弄虚作假和超标排放问题线索 [1][2] - 加快跨行政区排放检验结果互联实现检查记录全国互通通过部门协作和行刑双向衔接严打造假 [2] 责任落实与便民措施 - 推动生产厂家、运输公司、用车大户、检验维修机构等单位依法履行环保要求围绕货车排放责任链条进行管理 [1] - 对于守法情况好的柴油货车可以免于当期年检体现有压有减、改革便民的原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