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添彩人民美好生活——“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
新华社· 2025-09-29 23:02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 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介绍,"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 下,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活跃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等重大演出精彩呈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 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文艺创作生态不断优化,优秀文艺作品的供给持续 丰富,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旅游产品供给也更加丰富。"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 数已经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旅游景区在产品业态、服务品质等方面正在加快焕新升 级。 非遗也更加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 数据显示,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 ...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数”看“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29 22:43
新华社权威速览 "数"看《十四届"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p7年直 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 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 发展成就。 文旅公共服务惠及城乡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 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4万多个。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 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 全国超过95%的具 (市、区)建立文 化馆、图书馆总分 馆制,提高公共文 化服务的覆盖面和 实效性 覆盖国家、省、市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初步建成 "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 出58家5A级旅游昌区,新增 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 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 提升至97% 非遗更好融入现代表 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人 高校积极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 修培训计划,10万余名非遗传承 人走进大学课堂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比2020年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3.15万亿元
央视新闻· 2025-09-29 14:13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上文化企业7.8万 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3.15万亿元。 今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
五位文化和旅游行业基层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09
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 - 文化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艺术魅力,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绽放新光彩 [1] - 2024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游客参观接待量达到1020万人次 [1] - 红色文化讲解员通过1.2万余场讲解、600余场宣讲传递信仰之火 [1] 文化馆和艺术普及 - 东莞市文化馆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全年365天开放,提供演出、展览、才艺学习等服务 [2] - 文化馆的责任是普及艺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艺术素养 [2] - 舞蹈演员通过作品如《只此青绿》展现传统文化,观众对文艺要求越来越高 [2] 旅游行业和导游角色 - 导游通过生动讲解历史细节和非遗手作,传播中国故事和文化 [3] - 导游不仅分享祖国山河人文之美,也代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3] -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通过竹编产品带动当地就业,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业 [3][4] 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 - 赤水竹编从传统手艺发展为特色产业,成立公司并打造品牌 [3] - 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和工坊建成,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 [4] - 非遗传承人希望竹编能牵起产业、市场和老百姓之手,实现更好发展 [4]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