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让社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辽宁日报· 2025-07-28 09:27
活动规模与形式 - 活动采取省、市、县、乡(镇)多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1] - 集中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665场 [1] - 发放宣传资料、科普书籍约8万份(册) [1] - 参与人数近105万人次 [1] 活动主题与内容 - 本届社科普及周以"牢记嘱托显担当决胜之年夺全胜"为主题 [1] - 注重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1] - 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队走进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专题讲座 [1] - 丹东、营口、鞍山、锦州、辽阳等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为机关干部、教师职工带来专题讲座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推出《辽宁美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科普图书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2] - 盘锦市邀请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解盘锦古渔雁地域文化 [3] - 朝阳市将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玉猪龙等元素融入糕点设计 [3] - 辽阳雷锋纪念馆、鞍钢博物馆等场馆依托红色资源策划主题展览活动 [3] 创新传播方式 - 沈阳市制作"沈阳处处有故事""国际沈"系列视频和音频 [3] - 大连市推出"红山文化AI数智沉浸科普展" [3] - 朝阳市利用"掌上朝阳"APP进行线上直播解读 [3] - 抚顺市开展红色文化小课堂线上活动 [3] 分众化科普活动 - 阜新市聚焦残疾人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主题开展宣传服务 [4] - 本溪市聚焦机关、企业开展"清风溪韵"廉洁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展播活动 [4] - 营口市结合全民读书节活动设置趣味导览、纪录片观影、活字印刷实践等环节 [4] 活动影响与意义 - 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周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 [4] - 是推进社会科学普及走进生活、服务群众、提升人文社科素养的重要形式 [4] - 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4] - 是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大众、深入人心的重要桥梁 [4]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存器”与青少年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3 06:57
博物馆教育项目发展 - "少年博物说"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已通过导览画报、课程体验等形式累计服务上万名青少年[1] - 项目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设立数字频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普及博物知识[8] - 项目包含"一馆一课"馆长课、公共教育开放日、青少年"数字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等多项内容[12] 博物馆教育活动内容 - 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院青少年通过体验传统技艺探索齐国强盛历史[1] -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推出《黑白绘万物》课程展示汉代宇宙观与艺术样式[2] - 孔子博物馆推出"长夜之光"课程并成立子曰剧团演绎历史典故[5] - 临沂市博物馆推出"牙璋之源"主题课程展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6] - 临朐县博物馆设计《指纹的旅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感受文物制作技艺[8] 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挑战 - 孔子博物馆年均开展社教活动近500场次服务线上线下观众近百万人次[5] - 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面临接纳量不足、讲解资源供不应求等困难[5] - 博物馆教育人才不足、课程研发力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矛盾[7] - 临朐县博物馆受区位和交通影响"流量"不理想通过延时开放、夜场活动等方式引流[7] 博物馆教育创新与成效 - 潍坊市博物馆以文物方式呈现知识比课本更直观深刻[3] - 中央美院团队带领中小学生围绕猛犸象化石开展跨学科美育课程教学[3] - 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名额迅速"秒光"显示活动受欢迎程度[10] - 项目带动山东地区部分博物馆提升公共教育互动热度与内容质量[11] 博物馆教育社会影响 - 博物馆教育让青少年理解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而非书本符号[3] - 项目为各地博物馆提供交流平台形成社会教育合力[13] - 考古学家安家瑶期望青少年通过遗址体验与祖先进行穿越时空对话[13]
京台青年龙舟竞渡共话友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5 12:31
活动概况 - 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两岸12所高校120余名青年参与[4] - 参赛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4] - 活动地点为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10支队伍参与竞渡[4] 赛事细节 - 比赛场景描述:鼓点声此起彼伏,桡手呐喊奋楫,船桨翻飞如群鸟振翅,龙舟如离弦之箭[4] - 台湾辅仁大学学生蔡尚麟首次实地参与龙舟赛,此前仅通过电视学习划船技巧[4] - 中国科学院大学龙舟队获得冠军,队长贾辉强调与台湾同学的情谊比名次更重要[5] 两岸交流互动 - 两岸学生赛前相互指导技术,如北大同学教授划桨技巧[5] - 赛后两岸学生合影、互换礼物、共同出游,建立真挚友情[5] - 台北学生孙健珉形容两岸学生互动"像家人一样互相鼓励"[5] 活动意义 - 台胞之家志愿者服务队提供专业服务,让台湾学生感受温暖[6] - 志愿者张立赓认为活动体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意相通"[6] - 主办方强调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增进两岸青年友谊[6]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 2025-06-30 11:2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 博物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环氧树脂胶、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提升文物修复效率和质量 [2] - 2023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完成38件2级及以下病害青铜器的保护修复项目 [2] - 2024年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修复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 [2] 数字化与沉浸式展览创新 - 2024年12月底完成数字化改造的"青铜铸文明"展览展出1100余件文物 [3] - 何尊等文物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纹饰动态展示,降低理解门槛 [3] - 参观者可体验西周青铜器铸造全流程,包括选料、制范、熔铸等互动环节 [3] 文创开发与IP打造 - 推出以何尊、鼎、簋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融合青铜器文物元素 [3] - 着力构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体系 [3] 教育与文化传播 - 2024年接待1300多批次、超15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4] - 计划联合学校推出覆盖幼儿园至大学的特色课程 [4]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新华社· 2025-06-28 21:54
浙江历史文化资源 - 浙江拥有从万年上山文化到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脉络,形成完整的文明发展序列 [1] - 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5] - 皇朝墩遗址(距今9300-8000年)发现台地、环壕及水稻田遗迹,揭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 [7] - 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300年)出土6700余件文物及大量人工栽培水稻,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10] - 良渚文化遗址2013年入选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12] 海丝与运河文化遗存 - 朔门古港遗址(约1000年前)是国内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海丝港口遗址,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节点景象 [18]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与运河博物馆形成活态文化展示体系 [15][17] 现代文化保护与创新 - 杭州国家版本馆通过"盛世修典"项目数字化收录历代绘画,实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18][22]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2024年开放,举办宋画大展系统展示东方美学 [21][24]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现实题材越剧《钱塘里》,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 [26] - 乌镇景区融合水乡非遗与现代科技打造"水灯会",包含十余组大型灯组及长街宴等活动 [26] - 良渚博物院运用AR技术提升国际展览体验,宋韵花朝节通过古装巡游活化传统文化 [27]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6-19 13:14
丛书出版概况 - "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于2025年6月面世,包含5部著作:《〈孟子〉通识》《〈水经注〉通识》《〈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文心雕龙〉通识》[2] - 该系列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第四辑累计达20种,第一辑图书已实现6印、5印等多次加印[6] - 丛书定位为"聚合高校优秀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每本约七八万字[6] 内容特色与主题 - 第四辑主题为"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包含3部科技类(《周髀算经》《梦溪笔谈》《水经注》)和2部思想文化类(《孟子》《文心雕龙》)著作[6] - 《水经注通识》运用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实现"经典可视化"[12] - 《周髀算经通识》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本质为融合希腊天文学与印度宇宙模型的天文著作[14] - 《梦溪笔谈通识》创新性将作者沈括定位为"理工男"形象,降低阅读门槛[16] 学术价值与创新 - 作者团队均为领域权威学者:江晓原(天文学)、李晓杰(历史地理学)、王家葵(跨学科)、徐兴无(经学)、周兴陆(文论)[8] - 丛书突破大学通识教育范畴,将通识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知识共识"[10] - 《文心雕龙通识》结合高考优秀议论文案例,回归文章写作学视角,提升现代读者写作能力[18] 出版意义与社会影响 - 中华书局坚持长期主义出版策略,体现"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的使命担当[6] - 丛书被评价为"目前最权威、最适合一般读者的经典普及读物",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大众可读性[21] - 采用夹注形式平衡专业性与流畅度,配图设计增强语境呈现,形成完整阅读体验[21] 未来发展计划 - 主编陈引驰透露将持续推进丛书出版,"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24] - 未来将保持多样性特色,鼓励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23]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新华社· 2025-06-16 13:36
文化传承与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强调要在物质形式和心里传承好文化 [3][4]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江南水乡独特韵味,拥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6] - 街区包含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2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16.5公顷 [6]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苏州拥有昆曲、古琴、宋锦等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 苏绣传承人卢建英展示技艺,总书记称赞其体现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8][10] - 苏绣世家已有第四代传人,强调技艺传承的精神力量 [10] 传统与现代融合 - 总书记指出平江街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需保护、挖掘和运用 [12] - 苏州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结合,推出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 [12] - 平江路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姑苏繁华图"的新景象 [12]
敦煌召唤着我们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新诠释敦煌文化,引发年轻人共鸣 [1] - 剧中角色跨越百年,分别以传统守护(常书鸿)和科技传承(张燃)的方式展现敦煌文化的延续性 [1] - 主创团队通过实地采风和对壁画细节的还原,将敦煌神韵搬上舞台,如15米高的数字菩萨和威亚悬吊的飞天形象 [2] 市场反响与用户反馈 - 演出吸引年轻观众,部分观众表示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敦煌",并自发查阅敦煌相关历史 [3] - 南京聋人学校学生通过手语表达对演出的感谢,显示文化传播的包容性 [3] - 社交平台上观众反馈积极,演出成为传统文化"年轻化"的成功案例 [3]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 灯光师通过反复测试模拟敦煌壁画的光影效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舞台融合 [2] - 数字技术(如数字文保工程师角色)被赋予未来视角,展现科技在文化保护中的潜力 [1]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通过创新表达(如歌曲、舞蹈、戏剧)实现"年轻化",而非浅表化或娱乐化 [3] - 敦煌文化的传播从静态展示(博物馆、课本)转向动态体验(演出、数字表达),拓宽受众范围 [3] - 国内巡演计划显示行业对传统文化IP商业化开发的持续投入 [5]
情暖六一、爱心相伴!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区工作组携手企业慰问麻章区第二幼儿园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10:32
对口帮扶活动 - 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区工作组携手广州市大姨妈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展"情暖六一、爱心相伴"主题慰问活动,为麻章区第二幼儿园送上节日祝福 [1][2][3][4] - 工作组组长黎妮副书记与企业代表深入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亲切交流互动,组织开展包粽子、制作艾草香囊等传统民俗体验项目 [6][7][8] - 活动营造节日氛围,让小朋友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节日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幼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 [8][9] 捐赠情况 - 捐赠一批价值两万元的幼儿体育用具,涵盖跑、跳、钻、爬等多种功能,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 [9][10][11] - 体育用具将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和户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注入全新活力 [11][12] - 黎妮副书记表示希望这些体育用具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伙伴,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培养勇敢坚毅的品格 [13][14][15] 教育帮扶成果 - 自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工作组入驻以来,已联合多家单位企业为麻章区学校捐赠各类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共计价值400余万元 [20][21][22] - 这些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与成长体验 [22] - 幼儿园园长表示会合理安排使用这些体育用具,精心设计各类体育课程和活动,让每件器材发挥最大价值 [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