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搜索文档
绽放“她时代”的璀璨光芒 中国妇女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风采
新华网· 2025-10-08 17:35
文化领域的女性参与度 - 国家文化英才项目入选人员中女性占比达45.2% [1]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女性占比为25% [1] - 女性作为文化创造者、产业赋能者和时代风尚引领者,深度参与并重塑当代文化面貌 [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常年奔波于田野考古现场,年田野工作时间超过200天 [2] - 汴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小娟通过将“15分钟刺绣课”带进小学、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技艺传承 [3] - 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承人陈静已到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五禽戏教学传播 [4]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 女性网络作家如蒋胜男、王誉蓉以《芈月传》等作品赢得全球读者共鸣,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国门 [4] - 越剧演员陈丽君在国外演绎古典曲目,音乐博主在巴黎地标用古筝演奏《茉莉花》等东方旋律 [5] - 陈静在海外网站发布几十个五禽戏教学视频,助力外国人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 社会公益与家风建设 - 社区工作者王荣香创办公益班,招收孩子总数超过200人次 [6] - 教师刘发英以“英子姐姐”为名开展网络助学20年,募集善款3500余万元,帮助5000多个孩子 [6] - 普通妇女通过管好“小家”和服务社区,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诠释“爱国敬业”内涵 [6]
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
陕西日报· 2025-09-28 06:39
活动概况 - 2025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陕西省集中示范活动于9月26日在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举行 [1] - 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主办 [1] - 现场有70余名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40余个部门和单位参与 [1] 农业领域服务 - 农业专家现场为当地群众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包括解答苹果树修剪整形等问题 [1] - 小分队在关庄镇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苹果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控果园科学管理进行讲解 [2] - 通过实例分析详细解答农户在花期管理果实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2] 文化科技领域服务 - 唐氏微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微雕作品《一鸣惊人》该作品使用3万余刀完成雕刻 [1] - 在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小分队聚焦航空医学动物保护等领域开展科普课展示各类航天模型和趣味化学实验 [3] - 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将前沿科学知识送到基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4] 活动影响与反馈 - 孙塬镇文昌村村民表示通过专家介绍了解到更多适合当地土壤的苹果优良品种 [1] - 当地村民表示从专家讲解中学到不少知识并计划与朋友分享 [3] - 五年级学生表示老师的讲解非常有趣了解了很多科学小知识并立志成为科技人才 [3]
广州多部门发力多维度支持为匠心护航 促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 2025-09-27 10:5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州通过文旅融合、行政认定和金融支持等多维度协同政策,助力以非遗传承为代表的个体工商户实现精细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商贸”融合,使传统工匠精神在市场中获得新生 [1][2][3] 文旅融合与市场拓展 -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作为文旅融合典范,其内的非遗工作室通过开设体验课和互动区,使广彩、广钟、广绣等非遗工艺从展柜走向市场,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双赢 [2] - 增城区广州双红美食店因其非遗何氏豆腐花获评“名特优新”后,获得稳定订单并吸引研学团队,推动家族手艺从谋生技能向文化符号蜕变 [2] 政策支持与个体转型 - 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名特优新”认定从四个维度为个体工商户把脉定向,推动商户精细化转型,为工匠精神传承注入动能 [2] - “名特优新”的官方认可推广帮助个体商户提升市场信心,促进传统技艺在市场浪潮中扎根和传承 [2] 金融助力与创新突破 - 金融机构如农行广州分行为非遗传承“小个体”提供精准金融支持,例如向老字号“圣绣坊”注入400万元资金,缓解其经营压力并支持技法创新 [3] - 金融活水支撑团队潜心打磨技法,使创新作品屡获金奖,并成功拓展多家企业客户,推动艺术品向日常用品市场渗透 [3]
草原边境小城 寻访“文化秘境”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47
肃北县地理与人口概况 -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唯一的边境县以及唯一行政区划为两个独立片区的县,中间隔着河西走廊[6] - 该县常住人口约1.5万,是甘肃面积最大的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6] - 拥有65.018公里长的边境线,以北是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以南是甘肃唯一的边境城镇马鬃山镇[6] 跨境体育交流活动 - 2024年5月,肃北举行"村BA"球王争霸赛甘肃·肃北赛区篮球赛,蒙古国应邀派出国际友城篮球队参加,并与肃北雪域先锋队举行友谊赛[10] - 2023年4月,肃北县与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巴音乌恩德尔县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近两年双方友好互动愈发频繁,开展互访交流、举行贸易展销[10] - 赛事期间蒙古国队员参观了肃北县博物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北片区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馆,加深了对当地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的了解[10] 乌兰牧骑文艺团体发展 - 肃北乌兰牧骑成立于1974年,是甘肃唯一一支乌兰牧骑,也是甘肃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县文艺团体,每年完成100多场演出[12] - 团队演出范围广泛,下乡服务有时一次来回就要1000多公里,通常需要三四天时间,如今既扎根基层也站上了更高舞台[12] - 在对外交流中作用突出,曾为"村BA"开幕式量身打造原创情景剧《我和我的村BA》,融合马头琴演奏、舞蹈、呼麦等艺术形式[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的作品使用肃北蒙古族特有纹饰夏格拉绣,三条横杠象征"吉祥三宝",该绣纹在蒙古国已失传[14] -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凭借《巴音颂》在全国祝赞词大赛夺得一等奖,该祝赞词50年前在多地能听到,如今大多失传,唯独在肃北完整留存[14] - 肃北县博物馆资料显示,马鬃山岩画上有独特的鹿图案,其风格、造型与蒙古国岩画上的鹿图案相似,表明古代肃北已与不同地区开启广泛文化交流[14]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 肃北县南部祁连山地区与北部马鬃山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形成南北两侧拱卫河西走廊的"门户"[6] - 酒泉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构建起辐射中亚、西亚的物流联通网络,成为甘肃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15]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成为全球丝路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每年吸引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代表参与,推动莫高窟文化研究等走向世界[15]
祝塘:承文脉 筑品牌 焕发文化产业新活力
新华日报· 2025-09-19 05:54
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 通过系统性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非遗项目传承、打造文化品牌活动,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 - 未来可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推出系列文化IP衍生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5] - 精心修缮梅园、海棠园、古镇记忆公园等“三园一寺”风光带,彰显“江南名镇”历史文脉 [6] 历史文脉挖掘与利用 - 文化产业建设根植于丰富历史资源,是徐霞客的祖居地,施耐庵曾在此撰写《水浒传》重要篇章 [1][2] - 以传说由施耐庵亲手栽种的古银杏树为中心修建梧塍园,成为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的重要景点 [2] - 拥有施耐庵传奇故事与遗迹、承先桥、银杏古树等历史地标以及新四军抗战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筑“红色记忆+古镇风情”文化特色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 - 以无锡市级非遗祝塘米酒酿制技艺为代表,通过设立“祝塘杯”米酒王争霸赛、建设梧塍米酒非遗传习所等方式,推动传统技艺品牌化和产业化 [3] - 将施耐庵生活细节与《水浒传》中“吃酒”等江阴地域特色方言关联,为地方特产赋予更深层文化内涵 [3] - 通过搭建品牌赛事和传习所,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进一步传承 [5] 文化传播与群众文化生活 - 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持续编印文学期刊《筑塘》以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5] - 举办了3届梅花游园会、“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 [6] - 本土梧塍艺术团以接地气的表演形式赢得广泛赞誉,成为文化惠民的亮丽名片 [6] 文化研究与记录 - 作者李中林花6年时间编纂了约170万字的《祝塘镇志》,并为两个村各编写了村志 [2] -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的详实材料稀少且存在矛盾,因古代小说作者缺乏社会影响力与记录资源,给后世研究带来阻碍 [4]
数字之城的劳务品牌大赛
杭州日报· 2025-08-13 10:44
劳务品牌发展成效 - AI应用工程师品牌月培训2万人次 从业人员年均收入10万元[1] - AI应用工程师品牌直接关联企业400万家 关联产业产值100亿元[1] - 建德豆腐包师傅与建德草莓师傅项目分别获得传统技艺组和乡村振兴组一等奖[1] 劳务品牌赛事规模 - 大赛吸引47个劳务品牌参赛 覆盖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 非遗传承等领域[2] - 18个优秀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入围决赛[2] - 决赛现场同步举办就业服务市集 包含17个特色摊位和6个技能展示摊位[2] 数字经济劳务品牌建设 - 杭州培育人工智能 AI动画 电商直播 智慧物联等数字经济劳务品牌[1] - AI应用工程师通过技术搭建企业所需AI应用并培养数字员工[1] - 劳务品牌作为技能人才孵化器推动产业升级和共同富裕[1] 区域经济促进措施 - 杭州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 人力资源服务深度融合[1] - 劳务品牌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2] - 建德市举办企业夜市招聘 提供8家企业岗位招聘与政策解读服务[2]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广州永庆坊见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17:26
永庆坊改造与运营成果 - 永庆坊占地面积11.37万平方米,保留79处建筑遗产并引入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地标 [2] - 2023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商户数量从2016年36家增至130多家,物业出租率超98% [8] - 2024年街区营业额超2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显示强劲的商业增长潜力 [8] 非遗文化业态发展 - 非遗街区聚集12家大师工作室,涵盖广绣、饼印、活字印刷等业态,其中"字活"活字印刷体验店通过互动体验活化传统技艺 [4][6] - 广绣工作室推出1800多种颜色、30余种绣法的创新产品,如音箱、冰箱贴等,年销售额显著提升 [7] - "余同号"饼印店作为五代传承项目,吸引海外侨胞定制手工饼印,体现非遗商业化价值 [6] 文旅融合与产业规划 - 粤剧艺术博物馆年办千场免费惠民演出,日均3场,带动文化消费与游客粘性 [8] - 政府计划加快微改造进度,培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链,打造广州首个产业集聚区 [11] - 街区通过"绣花式"改造保留岭南建筑特色(骑楼、满洲窗等),同时引入潮品商店等新业态,形成"旧建筑+新内容"模式 [2][4] 文化IP与消费场景创新 - 活字印刷、广绣等非遗项目通过体验课程(如剪纸、饼印制作)转化为消费场景,提升游客参与度 [6][7] - 粤剧元素与名人旧居(如李小龙祖居)结合,强化街区文化IP吸引力 [7][11] - 街区设计兼顾居民生活与商业运营,楼上居住区与楼下商业区共存,形成独特烟火气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