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A级旅游景区
icon
搜索文档
“数”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3 09:29
行业整体发展 - 文旅产业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呈现蓬勃向上态势 [1] -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58家5A级旅游景区和约2600家A级景区,A级景区总数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 [3] - 旅游景区在产品业态和服务品质方面加快焕新升级 [3] 产业带动与就业 - 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3] - 通过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和社区,非遗文化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3] 出入境旅游市场 - 去年入境游客达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以上 [7] - 去年内地居民出境旅游达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 [7] - 优美的风景和优秀的中华文化吸引外国朋友纷至沓来,中外民众通过旅游加深了解和增进友谊 [5][7]
358家5A级景区 “反向出行”的背景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1 15:08
行业概况 - 全国A级景区总数达1.65万家,其中5A级景区数量为358家,占比约为2% [1] - 5A景区地区分布集中,江苏省以26家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省以22家排名第二,新疆与四川省并列第三,各有18家 [1] - 2024年是过去十年中5A景区最大规模扩容,新增41家,使总数达到358家 [5] 评级体系演变 - 5A景区评级标准基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总分1000分,需达到950分才能获评 [8] - 评级体系在2015年前缺乏退出机制,之后实施动态管理,形成有进有出的考核体系 [8] - 2024年3月新版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正式实施,取代已沿用21年的旧版标准 [10] 评级标准要点 - 评级划分条件涵盖资源价值、旅游交通、游览设施、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文旅融合、智慧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及综合管理 [9] 行业影响与挑战 - 5A景区能带来外溢效益和乘数效应,带动整个景区消费链条的打造,并对所在区域产生全方位影响 [5] - 伴随数量激增,行业面临口碑争议,包括票价虚高、接待能力差、设施陈旧、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5] - 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景区曾因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等问题被摘牌,后于2018年重新复牌 [8]
358家5A级景区,“反向出行”的背景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1 14:35
5A级旅游景区行业概况 - 全国A级景区总数达1.65万家,其中5A级景区数量为358家,占比约为2%,具有稀缺性 [2] - 2024年是过去十年中5A景区的最大规模"扩容",新增41家,总数达到358家 [7] - 2007年产生首批66家5A景区,2013年实现31省份均有5A景区的分布格局 [7] 5A景区地区分布 - 江苏省以26家5A景区位居全国31省份之首 [3] - 浙江省以22家5A景区数量排名第二 [3] - 新疆与四川省并列第三,均拥有18家5A景区 [3] 5A景区评级标准与动态管理 - 5A景区评级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总分1000分,需达到950分才能评级 [10] - 评价要素包括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等 [10] - 自2015年起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对不达标景区采取摘牌或限期整改,形成"有进有出"的考核体系 [10] - 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景区是首个被摘牌的5A景区,于2018年重新复牌 [10] 5A景区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5A景区能带来外溢效益和乘数效应,带动整个景区消费链条的打造 [7] - 伴随数量激增,行业面临票价虚高、接待能力差、设施陈旧、过度商业化等口碑争议 [7] - 新版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于2024年3月正式实施,取代已沿用21年的旧版标准 [12]
全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1.65万家
中国经济网· 2025-09-30 20:09
行业供给与规模 - 全国新增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1.65万家 [1] - 行业产品供给呈现优质产品更丰富、融合态产品成亮点、产品科技感增强、特色化产品涌现等特点 [1] 市场需求与表现 - 人民群众出游需求持续旺盛 [1] - 今年1至8月全国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551列,同比增长26% [1] - 旅游列车运送旅客93万人,其中老年游客占比80%以上 [1]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文化产业营收超19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19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1] - 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 [1] -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去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1] 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去年全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34.4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77万亿元 [2] -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至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 [2] 旅游产业供给 - 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到1.65万家 [2] - 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新推出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4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 - 省级以上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总数超过1400家 [2] 文旅融合发展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3]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接近15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3]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添彩人民美好生活——“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
新华社· 2025-09-29 23:02
文艺创作与展演 - 文艺创作生态优化,优秀作品供给持续丰富,涌现出《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 [2]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引导创作人员从优秀文化及实践中汲取养分 [2]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等20余项全国性展演展示活动,为优秀作品搭建交流平台 [2] - 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更广泛深入持续地赴城乡基层演出 [2]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供给 -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成效显著 [3] - 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 [3] - 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社区 [3] 文旅产业发展与消费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4] - 规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4] - 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 [4] -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化遗产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持续升温,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等十分活跃 [4]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机构增至73家,同15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5] - 打造“欢乐春节”“茶和天下”等系列文化活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海外朋友更好感知中国文化 [6] - 2024年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以上,内地居民出境旅游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 [6]
文旅部:一些地方以旅游名义盲目上项目造成闲置,将督促整改
南方都市报· 2025-09-29 20:20
行业供给规模与质量提升 - 全国A级景区总数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 [1] - "十四五"时期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 [1] - 新推出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4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以上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总数超过1400家 [1] - 新确定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总数达到1597个,300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持续优化提升 [1] 产业融合与新兴业态发展 - 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等领域有机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2] - 建设26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推动冰雪文化、旅游、运动、装备融合发展 [2] - 工业生产线和遗址有机转化为旅游产品,嵌入旅游线路 [2] - 邮轮业态发展迅速,今年前8个月上海接待国际邮轮靠泊209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近1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9% [3] 科技赋能与智慧旅游建设 -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智慧景区、度假区、街区建设 [2] - 推出36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39个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2] - 景区引入AI机器人导览员和登山助力外骨骼设备,提升游客体验 [2] 产品特色化与细分市场需求 - 针对亲子游需求丰富研学产品供给,使研学旅游成为"行走的课堂" [3] - 旅游列车较好适应银发群体需求,今年1至8月全国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551列,同比增长26%,运送旅客93万人,其中老年游客占比80%以上 [3] - 引导经营主体推出定制化、特色化旅游产品,适应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