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项目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唯一,连续三年上榜!都江堰市入选
搜狐财经· 2025-10-17 01:26
行业与公司荣誉 - 都江堰市入选"旅游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四川省唯一连续3年获此荣誉的县市级单位[1] - 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入选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3] - 获评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并在提升建设考评中连续保持全省前三 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 - 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荣获成都市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 乡村振兴与资源转化 - 打造出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13个 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 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村7个[3] - 先后完成60余家民宿改造 评选首批"青城名宿"11家 打造青城武术主题等民宿消费场景12个[3] - 创新活化乡村传统文脉 成功申报青城马椅子等51个非遗项目[3] - 建设9处非遗传习所与9家非遗工坊 推进非遗数字化等项目[3] - 获首批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 都江堰放水节入选第三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项目建议名单[3] 未来发展战略 - 持续擦亮以青城山—都江堰等为代表的秀美山水名片[3] - 用好用活"大遗产、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世界级IP[3] - 为成都市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更多力量[3]
陕西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陕西日报· 2025-10-02 07:26
国庆假期首日旅游市场总体表现 - 陕西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人流量达52.59万人次,营收4759.3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8.07% [1] -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营收1608.59万元,太白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营收1360.8万元,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营收701.86万元 [1] 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 全省各地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1466场次,同比增长7.87%,惠及群众约59.25万人次,同比增长8.88% [2] - 全省"三馆一站"服务34.79万人次,同比增长32.4%,其中公共图书馆到馆5.6万人次、线上服务16.4万人次,文化馆到馆2.86万人次、线上服务4.45万人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 全省开展非遗活动347场次,包括非遗市集活动70场次、非遗展演活动72场次、非遗手工体验活动88场次、非遗进景区活动117场次 [2] - 线上非遗活动点击量近26.3万人次,总参与量突破65.9万人次 [2] - 西安市开展非遗项目文创研发展示暨非遗购物月活动,组织代表性非遗走进商圈街区 [2] 地方特色文旅活动 - 铜川市策划三大精品旅游线路,推出70余项160余场文旅活动 [2] - 渭南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演出、华山主题书画展和百团戏曲联赛等活动 [3] - 榆林市举办首届长城美食周暨食神大赛、"黄土情·迎华诞"文艺活动、"月映府州·情暖中秋"文化民俗体验等110余项活动 [3]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数”看“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29 22:43
文旅公共服务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5] - 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 [5]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 [5] - 覆盖国家、省、市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初步建成 [7] 旅游景区与非遗保护 - “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 [7][8] - 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人 [8] - 31个省区市出台地方非遗保护法规,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 [10] -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11][12] 文旅产业发展规模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12] - 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1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 [12] 国际交流合作 -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机构增至73家 [14] - 同15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协议 [14]
赵一德在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坚持守正创新 狠抓工作落实 奋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陕西日报· 2025-08-19 08:40
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空间 - 强调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1] - 长安书院作为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开展"阅读+"服务模式 [1] - 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布局,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更多"城乡书房""文化客厅",提供多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1] - 省非遗体验中心注重非遗保护与传承,鼓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1]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 -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依托工业遗址改造,注重保持原有格局和风貌,进行商品化开发、年轻态植入、数字化表达 [2] - 积极引入新业态、创造新动能,推动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2] - 西南城角餐饮休闲街区通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依托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2] 文旅产业发展与规划 - 健全文旅产业工作推进格局,项目化、节点化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 [3] - 结合"十五五"规划调整完善文旅发展布局,培育招引文旅头部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3] - 强化文旅市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保障和本质安全水平,做大做强文旅万亿级产业集群 [3] -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党的领导,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