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签约法拉利世界娱乐综合体等四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额近百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1-22 12:56
项目签约概况 -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于11月21日举行招商推介会,四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近百亿元 [1] - 签约项目包括火星人居科幻城和法拉利世界娱乐综合体等 [1] - 项目落地将为文旅区注入新产业动能,助推其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 法拉利世界娱乐综合体项目细节 - 该项目是速度与激情交织的体验项目,包含世界速度最快的罗萨方程式过山车、电竞乐园、法拉利博物馆和法拉利俱乐部等多类业态 [1] - 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家法拉利世界娱乐综合体 [1] - 项目年客流量预计将达到180万人次 [1]
【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州: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化记忆
央视网· 2025-11-11 20:18
项目核心模式 - 通过巧妙融合历史建筑与潮流业态 将老街区打造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商旅新高地 [1] - 在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轮助推下 盘活历史建筑存量资源 带动高端零售和餐饮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 [8] 项目运营成效 - 街区分布近300家特色店铺 包括买手店、咖啡馆和文创空间 凭借独特设计感与文化内涵吸引年轻消费者 [3] - 今年前9个月客流量同比增长7.99% 销售额同比增长9.55% [8] - 通过举办金秋消费季等促销互动活动 在开街四周年之际吸引大量市民游客 [4] 历史保护与开发策略 - 本着尊重历史与自然的原则 采取拆除棚屋和保护原有街巷格局等举措维护原貌 [6] - 完成核心区75栋保留建筑的修缮 对保留建筑以最小干预原则转为博物馆和艺术馆等用途 [6] - 在保留内部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修缮开放古建筑并为创新消费注入持续活力 [6]
大同文旅“十四五”成绩单亮眼 迈向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4:35
核心观点 - 大同市文旅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文化之城”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目标,整体呈现市场旺、业态新、服务优、品牌靓的特点,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1][3] 游客规模与收入 - 2022年至2024年,游客量从3187.62万人次跃升至6229.8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52.57亿元上升至613.46亿元 [1] - 2023年和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04.02%和97.08% [1] - 2024年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1.6天增长至2.6天,外地游客占比超三分之二,回头客占一半以上 [3] - 2024年国庆中秋假期,古城区域日接待游客量约30万人次 [3] 核心景区表现 - 以云冈石窟、恒山、大同古城、长城、平型关为核心的“4+1”龙头景区品牌效应凸显 [3] - 云冈石窟2024年接待游客444.01万人次,门票收入3.33亿元;恒山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363.37万人次,门票收入1.06亿元 [3] - 两大景区接待量占全市重点监测景区四成以上 [3] 业态发展与产业体系 - 大同古城实现从“建起来、亮起来”到“美起来”的蜕变,成为休闲度假首选地和年轻游客打卡目的地 [3] - 新培育A级景区27家,总量达37家;新增旅行社93家,执业导游538人 [5] - 形成“文旅+”多元业态:研学旅游年接待约40万人次;打造两个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推出三部旅游演艺精品 [5] - 文艺创作繁荣,涌现出《天下大同》《北魏长歌》等获奖剧目,送戏下乡6624场 [5] 服务质量与基础设施 - 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和12345热线涉旅投诉快处等9大工作机制,推出23项宠客暖心举措 [4] - 完成50座A级旅游景区厕所改造;新增核心景区停车位2万余个;推出音乐巴士、景区接驳专线;延长热门景区开放时间;实施酒店控价措施 [4] - 强化市场秩序监管,解决民众急难愁盼事项188件,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6.34万元,起底清查20起违法违规案件 [4][5] 公共文化与非遗 - 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标志性场馆投入使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 图书馆累计服务读者超250万人次;美术馆举办展览135场 [5] - 培育乡村文艺队伍1201支,开展活动8万余场,惠及民众150万人次 [5] - 新培育非遗代表性项目110项、传承人85人,非遗产品化率达65%以上,“佛小伴”“醋可乐”等文创产品畅销 [5] 未来规划 - 将持续锚定建设“文化之城”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目标,对标国际一流 [6] - 高水平打造云冈石窟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恒山创建5A级景区,高标准建设古城综合型旅游核心区 [6] - 实施“梯度培育”战略,推动A级景区总量突破50家,深化“4+1”龙头景区锻造工程,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 [6]
四川暑假旅游持续火爆 九寨沟景区未来两天超8万张门票已售罄
证券时报网· 2025-08-04 19:20
行业趋势:四川暑期旅游市场火爆 - 2025年暑假四川各大景点流量火爆,多个知名景区启动临时限流措施[1] - 九寨沟景区进入暑期旅游高峰,连续多日接待游客达到最大承载量4.1万人次/天,8月5日及6日门票提前售罄[1][4] - 黄龙景区同样客流旺盛,8月4日门票预订达25000张,达到其最大承载量[4] - 二郎山喇叭河景区、西岭雪山前山景区、小飞水瀑布等知名景区也因游客量激增而启动限流[4] - 成都博物馆文旅热持续升温,为缓解“一票难求”,于8月2日至25日期间每日增加2000张线上预约门票[4] 行业背景:四川旅游产业战略地位提升 - 2024年四川省接待国内游客11.19亿人次,游客总花费达1.76万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且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5] - 文化旅游产业被视为四川省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具备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和条件[5] - 四川景区发展集团于7月28日正式揭牌成立,整合了省属企业旗下9个4A级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成为省级景区资源开发运营的重要平台[5] 事件驱动:成都世运会即将举行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于8月7日至17日在成都举行,系中国大陆首次举办该赛事[5] - 届时将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以及大量国内外赛事观众齐聚成都及四川[5] 公司表现:天府文旅股价大幅上涨 - 受2025年成都世运会即将开幕等消息刺激,天府文旅(000558)股价近期大幅拉升[7] - 公司股价自7月24日以来从每股5元附近涨至7元以上,8个交易日内区间涨幅达到48%[7] - 8月4日股价一度触及每股7.91元,创下自2017年6月以来的8年新高[7] 公司业务:天府文旅战略转型与资产构成 - 公司前身为莱茵体育,主营房地产销售与租赁及体育业务[7] - 2019年成都体投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成都国资委[7] - 2023年公司完成资产置换,置入旅游业务资产,确立了“泛文旅体”融合发展战略,并于2025年2月更名为“天府文旅”[7] - 当前公司文旅业务主要依托成都西岭雪山景区,从事景区运营管理、索道、滑雪(滑草)、酒店经营及娱乐等业务[7]
6大行动、22项任务助力武汉文旅迈向世界级
长江日报· 2025-05-22 11:40
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武汉发布2025-2027年行动方案 目标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实施6大行动 22项重点任务 80个重大项目 [1] - 核心方向包括赓续城市文脉 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水平 突出长江文化中心城市引领力 打造中部入境旅游门户枢纽 [1] 城市名片点亮行动 - 打造"一桥两山"世界级旅游景区 塑造江豚品牌 建设知音文化旅游区 国际"知音会客厅" 武汉戏曲艺术中心 [3] - 建设国际湿地花城 包括特色花漾街区 四季花城品牌 世界级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带 [3] - 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完成大智门火车站修缮 建成专题博物馆 [3] 汉派文化赋能行动 - 推出汉派文艺精品 推动文化输出与旅游引流 建设"博物馆之城" 实施革命史迹保护立法 [3] - 新建武汉图书馆新馆 广电全媒体中心 文化馆 创新运营100个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构建12分钟文化圈 [3] 文旅产品焕新行动 - 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打造"漫游武汉"品牌 发展科技文旅"赛博武汉"品牌 [4] - 开发赛事会展旅游 定制化主题产品如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 医疗康养旅游 [4] 城市服务与产业培育 - 提升国际交通通达性 建立游客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活动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4][5] - 培育文旅产业链主企业 延伸产业链 升级消费场景 振兴美食老字号 打造夜间消费街区 演艺经济 [5] 城市形象与国际推广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形象 设立境外推广中心 扩大国际友好人士"朋友圈" [5] - 80个重大项目中 长江博物馆 军事文化区入选国家级项目 盘龙城遗址公园入选国家文保工程 [5]
武汉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聚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引擎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57
武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核心目标 - 武汉市计划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1] - 实施《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通过六大行动和22项重点任务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4] 资源整合与产品供给 - 围绕"两江四岸"、大东湖、大知音、大木兰等核心板块推进资源重组 探索文体场馆统一运营模式 [2] - 打造"一桥两山"、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世界级景区和地标 发展工业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2] - 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升级 推出"城市伴手礼"满足多样化需求 [2] 品牌塑造与特色IP - 依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科教优势 打造长江文旅、红色文旅、科技文旅三大品牌 [2] - 重点塑造江豚IP 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培育"漫游武汉""赛博武汉"等特色品牌 [4] 市场主体培育与服务优化 - 引育文旅龙头企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 以企业强带动产业强 [3] - 优化国际交通网络 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 [3][4] 重点工程与产业生态 - 实施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等六大系统工程 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休闲街区 [4] - 引进文旅链主企业 振兴老字号美食 打造夜间消费地标和"演艺之都" [4] - 构建全球宣传体系 推广"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形象 扩大国际游客吸引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