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住宿

搜索文档
双节文旅盛宴:数百项活动迎宾朋 申城文旅市场提前开启“假日模式” 文旅商体展融合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解放日报· 2025-09-26 09:37
记者 李宝花 古镇乡村解锁休闲新场景 遍布沪郊的水乡古镇与乡村地区,70余项特色活动勾勒出"全域可游"的美好图景。 嘉定南翔古镇以国潮大会为核心,融合文创、非遗、动漫元素,推出"千桌万人小笼宴",让游客在 味觉与文化中感受古镇魅力;青浦蟠龙新天地升级"新焺游园·月满蟠龙"活动,在"听曲、吃席、赶集、 切磋"基础上新增中秋"赏灯"体验,用五大沉浸式感官体验重构现代江南中秋意境;金山城市沙滩打 造"海上升明月"游园会,"月光奇境"灯光装置与水上表演相映成趣,为传统景区提供新玩法。 远郊区域则依托生态优势,推出个性化休闲选择。奉贤旅游风筝会、浦东第二届花木露营节、闵行 浦江郊野公园"美好上海·花园生活节"、崇明瀛东乡村生活节、松江辰山自然生活节等活动,将农事、 露营、自然探索等元素融入假日时光。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申城文旅市场提前开启"假日模式"。数百项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遍布全域, 将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覆盖"看展、赏秀、逛古镇、品美食"的文旅融合盛宴,足不出"沪"也能解锁丰富 多样的假日休闲体验。 大展大戏承包假日文艺时光 "白天看展、夜里看秀",成为今秋上海最时尚的打开方式之一。国庆假期,"2025秋约魔都美术 ...
北京发布薪酬数据报告,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超31万
新京报· 2025-09-24 12:58
海淀区、朝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仍保持产业强区"头部优势",薪酬涨幅位居前三。"自贸区""三城一 区""城市副中心"等特色功能区薪酬增长态势与北京市整体水平基本持平,这些重点发展区域正逐步形 成与核心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报告》进一步强化对市场热点群体的关注,在持续开展新职业工资价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数字 职业与绿色职业的薪酬水平,同时发布北京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薪酬数据,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和院校优 化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报告》特别关注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薪资状况以 及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并新增服务型人才及高精尖人才薪酬数据,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人才薪酬数据 库,更好地服务北京市人才高地建设。 记者查阅《报告》发现,在新兴产业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达到312684元,大数据工程 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达到316388元,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达到296955元,人工智能训练师 年薪中位值达到181023元。 《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24年度北京市企业薪酬采样数据,采用线上加线下模式开展调查,调研 的样本数量包括个体职位157万人,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28.9 ...
吃好!玩好!这套惠民“组合拳”期待值拉满,中秋国庆双节等你来!
央视网· 2025-09-20 10:11
政策内容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涵盖服务消费所有重点行业 包括餐饮住宿 文博赛事 演艺影视 动漫游戏等 [1][6] - 政策强调优化消费环境 推动提质惠民 旨在创造条件促进行业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 [1][6] - 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 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 [8] 消费促进措施 - 文旅部自9月22日启动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 各地发放超过3.3亿元消费补贴 开展超过25000场文旅消费活动 [8] - 各地推出差异化促销方案:山东推出"好客山东"大礼包 河南实行"全省一码通"年票 浙江推行机票门票即消费券 广东直接发放2000万元消费券 [8] - 政策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 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推动寒暑两假向四季假期延伸 [8] 行业影响 - 政策推动服务消费行业提质升级 涵盖民宿旅游 文博展览 体育赛事 演艺娱乐等多个细分领域 [4][6][8] - 以"苏超"为代表的大众体育赛事模式获得政策支持 体现对平民化体育消费场景的培育 [8] - 通过消费补贴和活动刺激 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规模提升 预计形成显著经济拉动效应 [8]
“对外开放,对内放开” 服务消费激励政策呼之欲出
搜狐财经· 2025-09-08 00:35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服务消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关键抓手,但面 临收入预期不稳、闲暇时间不足等制约。扩大服务消费需从收入保障和供给质量双管齐下,如优化休假 制度、提高社保水平、补齐养老医疗等供给短板,释放流动人口家庭化消费潜力。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体育消费是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在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 凸显。激发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文件已率先出台。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 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 要作用。 《意见》从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强化产 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20条举措,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服务消费将迎来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9月将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 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盛秋平表示,将通过"对 ...
美国经济:PMI显示经济回升,但仍有滞涨压力
招银国际· 2025-09-05 18:31
服务业PMI表现 - 8月服务业PMI从7月的50.1升至52,超出市场预期的51,对应年化GDP增速为1.1%[2] - 商业活动指数从52.6升至55,新订单指数从50.3升至56,显示产需双双大幅改善[2] - 物价指数从69.9小幅降至69.2,仍处于2022年以来高点,显示服务业通胀压力较大[2] - 就业指数从46.4微升至46.5,但仍处于收缩状态,显示就业市场走弱[2] 制造业PMI表现 - 8月制造业PMI从7月的48升至48.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49,对应GDP增速约为1.8%[2] - 新订单指数从47.1大幅反弹至51.4,扩张幅度创年初以来新高[2] - 价格指数从64.8降至63.7,扩张幅度自4月以来持续放缓但仍显著高于疫情后平均水平[2] - 就业指数保持低迷,进口指数收缩幅度扩大至46[2] 美联储政策展望 - 美联储对双重目标的风险研判已从通胀转向更加平衡,因劳动力市场明显降温而关税对通胀推升作用低于预期[1][2] - 若往月非农数据再次大幅下修且8月新增非农就业少于5万(失业率升至4.3%),美联储可能在9月或10月重启降息,12月再次降息,明年进一步降息两次[1][2]
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5 08:36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实施期为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1] - 中央层面首次实施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被称作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2] - 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针对居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针对8类服务行业经营者[4][8]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详情 - 贴息对象为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2] - 重点领域涵盖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7大类[2]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计算贴息 同一贷款机构最高贴息1000元 单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 同一贷款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3] -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多为3%左右 1个百分点贴息约为利率水平的1/3[3]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详情 - 支持范围包括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 文化娱乐 旅游 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4]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7] - 贷款必须用于经营活动 贴息期限最长1年 贷款期限不足一年按实际期限贴息[7]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3] 政策背景与依据 - 中国服务消费自2020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9.6%[5] - 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6.1%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5] - 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48.8% 其中餐饮住宿 居民服务 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人员增长明显[6] 政策预期效果 - 初步测算1元贴息资金有望带动100元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10] - 截至2024年6月末 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达21.2万亿元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2.8万亿元[8] - 政策打破以往对整笔贷款贴息惯例 精准支持实际消费部分 体现普惠性[10]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 研究视情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10]
消费贷款领域迎来“国补”
人民日报· 2025-09-02 05:49
政策概述 - 中央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实施期为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1][2] - 政策包含两项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1] - 政策采用财政金融联动方式 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8]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细则 - 贴息对象为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 - 重点领域涵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7大类 [2]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计算贴息 同一贷款机构最高贴息1000元 单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 同一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 [3] -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多为3%左右 1个百分点贴息相当于利率水平的1/3 [3] 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 [4][5]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单户最高贴息1万元 [6] - 政策实施期为2024年3月16日至年底 享受最长1年贴息 贷款期限不足一年按实际期限贴息 [7] - 贷款资金必须用于经营活动 贴息资金由经办银行按月扣除或一次性返还 [7] 政策背景与数据支撑 - 2020年以来中国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9.6% [5] - 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达46.1%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5] - 截至2024年6月末 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个人住房贷款)达21.2万亿元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2.8万亿元 [8] - 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48.8% 其中餐饮住宿、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增长明显 [6] 政策影响与效果预期 - 初步测算显示1元贴息资金有望带动100元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 [9] - 政策打破整笔贷款贴息惯例 精准支持实际消费部分 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 [9] - 政策全面覆盖居民日常消费和各类群体 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10]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 可能延长实施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10]
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个体工商户座谈会:以专项行动精准支持,打通消费“毛细血管”
搜狐财经· 2025-08-29 14:45
个体工商户政策支持 - 市场监管总局两次举办个体工商户座谈会 与平台企业 金融机构等代表深入交流 强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任务[2][3][6] - 平台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流量扶持 运营费用减免 金融赋能和能力短板补充 取得良好成效[4] - 地方部门出台针对性金融支持政策 如江苏金融监管局开展融资对接专项行动 农商银行深入市场排摸资金需求[4] - 市场监管总局将指导地方部门分类梳理个体工商户与平台企业对接需求 集成各方力量成规模引导平台企业助力发展[5] - 商务部将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统筹利用财政 金融等手段优化服务供给能力 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7] 个体工商户发展现状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占比65%[4] - 服务业就业占比48.8% 餐饮住宿 居民服务 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率增长明显[7] - 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弱 易受市场波动和供应链问题影响 金融扶持主要依赖抵押贷款[2] - 地区将个体工商户融入文化旅游元素 突出餐饮 民宿 手工艺制作等"名特优新"个体户 与地域美食 非遗街区等打卡地融合[7] 消费市场影响 - 餐饮增速预计逐月回升 有望好于6-7月 生育补贴规模900亿元 按70%消费倾向下半年释放 可拉动社零同比0.3个百分点[2] - 消费贷贴息政策带动增长 8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释放积极信号[2][8] - 商务部支持消费新业态 新模式 新场景建设 推动商旅文体融合 开展服务消费季 中华美食汇等活动[7] - 进一步增加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等多元服务供给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8]
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千瓦时,这个“全球首次”有何深意?
搜狐财经· 2025-08-26 19:06
全社会用电量创新高 - 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为全球首次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1] -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总量 是2015年7月中国用电量的两倍[3] 用电量增长驱动因素 - 新能源汽车工厂产能提升 浙江宁波单日整车出厂超450辆 当地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 -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集成电路/智能设备制造/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显著提升[3] - 消费领域用电增长明显 江苏健身休闲场所用电量增23% 餐饮业增10.1% 景区增10.3% 住宿业增5.3%[3] - 绿色转型加速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 同比增长53% 年充电量预计等同三峡发电量[4] 电力系统保障能力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4]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近40% 上半年同比增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5] - 跨省输电通道强化 哈密-重庆工程单日最大输送电量占重庆日均用电量20%[5] - 电网通过时空调剂实现余缺互济 如新疆光伏供电北京夜间 西南水电供电华东地区[5] 负荷管理与创新应对 - 国家电网经营区最大负荷6创新高 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期创新高 为8年来首次[4] - 多地推行灵活用电措施 安徽分时电价奖励节电 四川虚拟电厂高峰放电享免费充电[5][6]
详解千亿级增值税留抵退税 政策大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8-26 01:20
政策调整背景 - 中国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整体采取更谨慎态度 [1] - 政策调整旨在提高导向性与精准性 降低征纳成本并提高征管效率 [1] - 增值税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 年收入规模超6万亿元 今年前7个月国内增值税收入42551亿元同比增长3% [1] - 2022年留抵退税金额达2.46万亿元 为2021年办理规模的3.8倍 [2] - 近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大 且出现企业骗税案例 需完善制度防范风险 [2] 制造业等四大行业政策 - 制造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继续享受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政策 [3] - 该政策体现国家优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6] 房地产开发行业政策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享受单独留抵退税政策 新增留抵税额退还比例为60% [4] - 申请条件要求连续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大于零 且第六个月新增额不低于50万元 [4] - 房地产业留抵税额总体规模可观 政策实施对行业经营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起支撑作用 [5] 其他行业政策调整 - 批发零售业 农林牧渔业 住宿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业 教育 卫生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娱乐业不再享受全额退税 [3] - 除四大行业和房地产外的所有行业 新增留抵税额退税比例分级:不超过1亿元部分退60% 超过1亿元部分退30% [6] - 新增50万元政策门槛 减少偶发性及低金额退税申请 [7] - 政策从普惠式减税向结构式减税过渡 反映大规模减税政策适时退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