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经济

搜索文档
非遗工坊里的人文经济(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建设非遗工坊1.1万余家,直接吸纳超过27万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 [1] - 霍庄村非遗工坊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1] - 2024年非遗购物节销售额达1.5亿元 [2] 非遗产业经济价值 - 非遗工坊改变个体式传承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2] - 非遗产品从传统脸谱、雄狮彩龙扩展到汉服及影视道具等创新领域 [1] - 开发文创产品、发展非遗旅游等模式提升非遗产业价值 [2] 年轻人参与创新 - 河南许昌霍庄村2/3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运用3D建模、无人机技术等创新非遗产品 [3] - 湖南张家界85后绣娘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创作受游客青睐的作品 [3] - 年轻人以新理解和新诠释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 [3] 社会文化影响 - 非遗工坊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3] - "指尖经济"增强传承人和村民对非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 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呈现文化繁荣景象 [3]
点石成金 古韵新风皆成诗——临平借力微短剧打造文旅融合先行地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1] - 临平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75.09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关键指标持续领跑 [2] - 临平通过微短剧等新兴文化样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地,文化成为经济强劲发展动能 [2] 微短剧产业发展 - 临平布局微短剧产业,承办全国性微短剧大会,出台政策扶持举措,培养专业人才,搭建优质平台,构筑微短剧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5] - 临平已累计引进微短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成功创建省级视听产业基地1个,省级大视听产业重点项目2个,初步形成微短剧产业生态圈 [7] - 临影厂影视基地拥有浙江最大专业影棚,专为短剧从业者打造,数百个剧组、团队纷至沓来,产出多部爆款短剧 [3] 文旅资源优势 - 临平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如塘栖古镇、超山风景区等天然影视外景地,吸引多部热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 [6] - 玉架山遗址、京杭大运河、超山梅树等文化基因孕育11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微短剧创作提供灵感源泉 [6] - 临平制造家底丰厚,企业数字化转型鲜活历程为微短剧提供现代题材宝库 [6] 文化+融合场景 - "文化+美食"老字号新玩法成为塘栖文旅融合吸睛点,如王元兴酒楼主角同款早茶宴、法根糕点等传统糕团店 [8] - "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体验,如清水丝绵制作工坊、皮影研学体验区等 [9] - "文化+产业"为文旅融合赋予区域特色,临平造品牌馆展示传统工业迈向智造强区的发展历程 [10] 文旅融合成效 - 2024年临平区接待全域游客人数217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全域旅游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0% [10] - 2024年临平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47.53亿元,同比增长3.0%,印证文化+融合战略落地成效 [10] - 杭州平行世界文旅综合体投资60亿,方兴渡微度假文旅综合体体量61.5万平方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12]
半个月来已有35台精品演出、十余场特色活动,2025南京艺术节含金量十足
南京日报· 2025-06-16 10:45
艺术节经济效应 - 2025南京艺术节15天内实现总票房4015万元,吸引6.2万人次观众,直接拉动文旅消费1.92亿元,综合消费增量超1600万元 [1]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75%门票由外地观众购买,带动酒店住宿超1万间次,拉动餐饮、购物、景区消费不低于8460万元 [3] - 长江民乐汇演出期间,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客流量同比提升近5倍,民乐文创及端午市集销售火爆 [3] 票根经济与文旅联动 - "1:4.8"效应显现:1元门票带动周边消费4.8元,观众凭票根可享景区、住宿、购物三重优惠 [3] - 杭州观众案例显示"观演+游玩"模式成功,外地观众专程停留2-3天进行综合消费 [3] - 本土剧目如长江民乐汇通过文创周边(乐器玩偶等)激发消费新活力,吸引未购票游客打卡消费 [3] 场景创新与消费圈拓展 - 佘村"古风新韵 '粽'艺佘村"项目单日吸引1.5万人次,15场跨界演出带动咖啡、餐饮、民俗文创消费 [4][5] - 老门东"非遗·无界"系列活动融合汉服展演、传统婚仪等,通过促销券拉动消费 [5] - 德基艺术博物馆AI创意征集覆盖30所中小学,800名师生创作1000件作品,推动数字艺术与商圈互通 [5] 全民参与与品牌传播 - 2025南京艺术节话题浏览量破200万,开幕式传播量超百万,梅婷、张艺兴等名人助力破圈引流 [6] - 十余个艺术空间设置打卡装置吸引年轻群体,联动周边商圈消费 [6] - "艺术补给站"惠民计划包括43家店铺满减券、23家商铺"一元购"及满888元赠礼活动,覆盖餐饮、零售等多业态 [8] 闭幕规划与持续消费 - "门东艺术季"将推出60余场演出与10处展陈,包含"金陵小剧场""全民展风华"等四大主题板块 [7] - "遇见夜金陵"系列夜间演出覆盖金陵STYLE等消费集聚区,联合KOL打卡挑战赛深化"艺术+夜经济"融合 [6] - 闭幕活动通过互动打卡体验发放消费券、文创周边及演出门票,进一步转化艺术流量为消费力 [8]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央广网· 2025-06-15 10:19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就[1] - 龙门石窟运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提升保护水平[1]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平台实时监控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2] - 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就业[3]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 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现代技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新[1]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系统可根据阈值自动触发报警,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良渚王国宫殿积木"等互动体验让游客了解历史[2] 文旅融合发展 - 丽江古城发展文创、研学、非遗传习等业态,一季度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2] - 贵州黎平侗寨非遗技艺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地,已接到27批订单[3] - 非遗工坊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带动脱贫群众增收[3]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 - 龙门石窟研究院致力于挖掘石窟历史价值并加强传播[1] - 丽江古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2] - 国家文物局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博产品供给,让文物活起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