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搜索文档
良渚何以成为五千年前的“理想国”?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1:43
"良渚是一个开放融合的'理想国'。"方向明说。 良渚何以成为五千年前的"理想国"? 中新网杭州10月20日电 题:良渚何以成为五千年前的"理想国"? 作者 曹丹 "良渚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杰出代表。"近日,在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浙江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浙江杭州接受专访时说。 他认为,良渚文明的发展经验与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该遗址于1936年首次被发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良渚古城核心区、外围水利系统等重要遗迹的不断发现,一扇通往五 千多年前良渚社会的大门正缓缓开启。 良渚:一个开放融合的"理想国" 良渚人从何而来? 方向明描绘了一幅生动画面: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片适宜居住与耕种的土地, 吸引了周边众多聚落的先民。他们从四面八方"移民"至此,带来了各自的技术与经验,在这片水网密布 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早期稻作农业文明。 方向明认为,良渚人的观念、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且具有体系。他以水稻种植为例说, 水田农业体系本身就比较复杂,涉及灌溉等多个环节, ...
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启幕 多国艺术家瓷都“练摊”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07:13
活动概况 - 2025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于10月17日启幕,活动将持续至10月19日 [1] - 活动汇聚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艺术家、手工艺创作者、青年设计师及海峡两岸青年创客 [1] - 活动联合高等院校青年手作人和独立手艺品牌,共同打造融合创意、时尚、设计潮流的手工艺市集平台 [1] 活动特色与影响 - 陶溪川春秋大集是在由宇宙瓷厂、为民瓷厂等老瓷厂改造的厂房中诞生的全新艺术文化交流平台 [1] - 该平台已转变为集文创、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街区,是城市面貌更新的体现 [1] - 活动现场展示陶瓷、木器、漆器、皮具等来自全球各地的手工艺品,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询问 [2] - 活动为国际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例如法国艺术家玛侬表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摊主交流为其艺术创作带来许多灵感 [2] 参与者案例 - 来自乌干达的艺术家罗伯特在景德镇生活多年,其陶瓷作品色彩丰富,吸引众多游客 [1] - 罗伯特旨在通过陶瓷形式展示其国家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1]
2025年中国漆器行业价值、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规模将达170亿元,绿色可持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8 08:42
内容概要:漆器,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 术备受赞誉。不仅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在艺术殿堂里绽放异彩,成为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已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文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文化消费拉动经 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时代,消费已由过去追求温饱型消费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方向发展。尤其随着互 联网化生产与电商IP经营模式的普及,从根本上拓展了文化消费品的传播空间,加速消费由消费数量向 消费质量与生活品质协同关系的方向发展。2024年,我国漆器工艺品零售价格增长到362.2元/件,市场 规模达到了160.2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漆器工艺品零售价格将达到365元/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70亿 元。 随着大众文化审美水准不断提升,漆器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属性,契合人们装饰家居、艺术收藏、礼赠 亲友的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他们对国潮元素青睐有加,为创意漆器、漆器文创产品拓展出 一片崭新消费天地。 漆器的价值 二、漆器行业发展现状 漆器,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备受赞 誉。不仅在日常生活 ...
登陆魔都最后的秘境,消弭艺术的边界|国庆沪京展览推荐
第一财经· 2025-09-30 15:12
激浪派可谓观念艺术的先声,它的首要主张是颠覆过去的艺术价值准则。 【上海】 城市空间艺术季 地点:复兴岛船台公园(主展区) 展期:9月30日-12月13日 复兴岛,是黄浦江上的唯一江心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连续的江河岸 线,同时也承载着上海近代工业的重要记忆。作为"魔都最后的内陆秘境",复兴岛正在全面焕新。 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为主题,主展区落地杨浦区复兴岛船台公园,联动全市16 个分展区,共同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城市"嘉年华"。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探 索"AI+空间治理"的新范式,让市民在开放的城市空间,触摸未来城市的脉搏。 船台公园保留的中华船厂巨型塔吊、超大尺度的造船船台以及黄浦江边开阔的高桩码头等工业遗迹与周 围自然环境景观相互呼应,在此,观众可以欣赏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也能感受复兴岛的历史厚重与神 秘氛围。一系列设计工作室及青年建筑师的建筑更新与公共艺术装置,也可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空间设 施,在艺术季结束后持续服务于广大市民。 此外,复兴岛的室内展区——A馆复兴云厅、B馆复兴艺廊、C馆复兴实验场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更新的 交汇点,艺术与 ...
一眼千年!非遗里的匠心中国
新华社· 2025-08-17 08:21
传统工艺行业核心特征 - 工艺复杂度极高 例如三万次锻打铸成一柄龙泉剑 数十道孔眼拉出一根银丝 [1] - 时间投入巨大 手掌与生漆需要十年磨合才能形成漆器温润光泽 [1] - 技艺传承依赖人工经验 需要父亲手艺 师傅眼界 徒弟韧性共同守护文明基因密码 [1] 工艺技术细节 - 银壶纹饰制作需要錾刀与匠心进行千万次对话 [1] - 苗银纹样通过代码实现数字化重生 [1] - 榫卯结构应用于太空舱组装场景 [1] 行业价值与影响 - 工艺技艺将流动时间凝固成永恒 [1] - 从鲁班锁千年巧思到航天器尖端精密体现技术延续性 [1] - 精益求精的匠心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闪光名片 [1] 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 科技赋能使古艺迎来新生 [1] - 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工艺创新 [1] - 匠心通过悄然蜕变以新姿态继续塑造中国形象 [1]
贵州省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6:08
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举措 - 建立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并引入区块链技术 提供快捷高效安全的版权登记服务 [1] - 2020至2024年连续5年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程 覆盖全省9个市州70多个县区 [1] - 设立15家版权服务工作站和5家贸易基地分中心 打通版权服务最后一公里 [1] 版权推广与品牌建设 - 常态化组织直播带货 云展览 故事分享会等活动 打造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 [2] - 推动苗绣 蜡染 银饰等作品亮相国际展会 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2] - 围绕黄小西 村超 村BA等重点文旅IP加大整理提炼力度 [2] 版权资源体系建设 - 累计登记特色民间文艺作品超过6万件 [3] - 开展版权知识宣讲和登记培训280余场 服务4300余家企业和个人工作室 [3] - 整理收录苗绣 蜡染等优秀作品4万余件 建设版权资源数据库 [3] 版权转化与国际输出 - 打通与沿海发达地区轻工制造企业合作渠道 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转化路径 [3] -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英文版即将出版 [3] - 《这就是"村BA"》将由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正式推出 [3] 未来发展重点 - 整合人财物资源夯实保护基础 激活民间文艺版权价值 [4] - 做优做强版权贸易 在更大舞台展示多彩民族文化 [4] - 推动民间文艺走出国门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 汇聚青春力量 守护文化遗产
苏州日报· 2025-07-18 14:22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 - 论坛聚焦如何发挥青年作用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记忆 [1]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提出青年应通过守护、传播、活化文化遗产及国际合作四方面贡献力量 [1] 国际嘉宾案例分享 - 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馆长提出中埃青年应携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文明古国对话 [2] - 日本青年团协议会通过文化和社区活动吸引青年参与文化传统守护 [2] - 蒙古国青年联盟强调需用创新方式传承文化遗产,而非仅留存于博物馆 [2] - 西班牙青年局指出文化遗产是青年表达自我的载体,需赋予其更多权利和机会 [2] 中国实践经验展示 - 杭州良渚遗址、敦煌研究院及苏州缂丝传承人分享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创新案例 [3] - 苏州非遗展位(香山帮古建、苏绣、漆器等)吸引外国青年参与互动体验制作技艺 [3]
文明的辉煌在对话与融合中长存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展览与出版物 - 南京博物院主办的"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展览参观人数超过300万 [1] - 展览配套出版物《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内容在原展览基础上有所延伸 [1] 明代经济与贸易 - 明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通过瓷器、茶叶、丝绸、棉布、漆器等商品参与构建首个以白银为结算货币的全球经济体系 [2] - 白银货币化进程在明代最终完成,促进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与整体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2] 文化艺术发展 - 明代经济繁荣孕育了富有创造力的江南艺术文化,如子冈白玉簪、大彬提梁壶等工艺品 [2] - 明代特殊社会环境使文人与匠人身份隔阂消弭,文人意趣与匠人技艺融合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力 [2] 中外文化交流 -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哲学、艺术与科学带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珍稀物产、艺术珍品与思想文化带回西方 [3] - 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改变了中国士大夫的天下观,促进了"世界意识"的形成 [3] - 中西方通过书籍如1591-1593年拉丁文版《四书》、1662年双语版《中国智慧》等进行文化交流 [3]
“我喜欢漆艺,从不觉得寂寞”(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非遗漆器技艺传承 - 广东省级非遗项目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细容成功制作出被誉为"漆器之首"的犀皮漆器,其作品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4] - 漆器制作需经过裱布、打磨、髹饰等繁杂工序,制作周期长达数月,其中推光工序需反复推磨上千遍以达到"以漆为镜"的效果 [2] - 大漆贴金箔工艺对时机要求极高,需在午夜观察大漆黏度以把握最佳贴金时机 [2] 犀皮漆技艺复兴 - 犀皮漆因技艺复杂一度几近失传,杨细容通过研究《髹饰录解说》等资料并反复试制,历时3年成功制成髹漆50多层、高33.5厘米的"脱胎犀皮漆瓶" [3][4] - 犀皮漆制作难点在于纹理的不可预测性,首次试制耗时3个月但效果不佳 [3] - 2018年"脱胎犀皮漆瓶"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并与1960年其父亲制作的《新八宝》漆花瓶共同展出 [4] 非遗技艺现代化探索 - 传统潮汕漆器用途有限,杨细容通过制作漆器手镯、茶具等生活用品推动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4] - 强调非遗传承关键在于让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4]
双重货币本位制下的国际冲击和“银贵钱贱危机” | 金融人文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01 21:57
白银-制钱双重货币本位制 - 明末"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与制钱形成双重本位制 白银用于赋税和大额交易 制钱用于小额零售[1][3] - 19世纪前期白银价格剧烈波动 相对制钱最高上涨2.5倍 引发"银贵钱贱危机"[3] - 西南省份及边陲地区因运输成本更依赖银两 白银成为连接区域经济的核心纽带[3] 白银输入机制与国际关联 - 1540年代日本白银通过丝绸贸易输入中国 17世纪后因矿山损耗逐渐减少[5] - 18世纪拉美白银经英国大量输入中国 1760-1799年对英贸易中83.41%为茶叶 90%以上用银元结算[5] - 中国白银存在套利空间 同样单位白银在中国兑换黄金比率高于欧洲[5] 19世纪白银外流危机 - 1814-1856年中国白银外流量达总供给量18% 持续30-40年[6] - 外流主因:鸦片贸易消耗 拿破仑战争致墨西哥银矿减产 拉美独立运动使1790-1829年全球金银产量降50%[6] - 1860年拉美银产量才恢复至1800年水平 中国1820-1856年银贵钱贱危机在1844-1856年达顶点[6] 货币自主权对比 - 日本经验显示货币自主权可缓冲国际货币体系冲击 中国因完全依赖进口白银导致系统性风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