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循环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斩获湾区上市公司绿色治理Top20 京基智农书写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答卷
全景网· 2025-11-14 15:16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京基智农荣获“2025湾区上市公司绿色治理Top20”奖项,与招商蛇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并列 [1] - 论坛主题为“治理筑基,市值焕新”,紧扣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 [1] - 公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的重要力量,年出栏生猪超200万头 [1] 现代化养殖模式与运营 - 公司采用“楼房养殖+6750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及四周批生产模式 [1] - 引入八大智慧养殖系统,构建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链 [1] 环保投入与绿色生产 - 2024年公司环保总投入达1.08亿元 [2] - 通过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技术、益生菌喷洒等工艺,全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39941.54 tCO₂e [2] - 养殖排泄物100%转化为有机肥基料,废水经多级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灌溉 [2] - 污水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年发电量达9.4万千瓦时 [2] 生态循环农业创新 - 公司打造“菠萝废弃物回收-发酵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态还田”的绿色链条,处理徐闻年产21万-28万吨菠萝渣难题 [2] - 联合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研发攻克菠萝渣发酵饲料技术,建成年产4万吨的饲料车间 [2] - 应用该饲料可使猪只日增重提高5%至10%,料肉比降低0.05以上 [2] - 单吨饲料成本降低超10元,年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 [2]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 - 公司推广“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在两广地区设立超12个服务部,为合作农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带动农户增收 [3] - 公司在粤西地区捐建落成4间“京基智农爱心图书室”,并资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 [3]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未来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 - 公司致力于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京基智农方案” [3]
桐庐循环经济激活绿色新动能
杭州日报· 2025-11-14 11:10
核心业务与运营模式 - 公司为桐庐县9个乡镇(街道)提供秸秆离田收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服务 [3] - 年处理农业废弃物达3.5万吨 [3] - 通过“秸秆—畜禽粪便协同好氧高温发酵”工艺生产高品质生物有机肥 [4] 技术与效率提升 - 采用新型智能化高槽式翻抛机发酵装置,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将堆肥效率较传统装置和工艺提升30%以上 [4] - 技术实现有机物高效转化,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4] - 公司正调试与浙江科技大学合作的秸秆碳化机器,旨在生产炭基肥 [5] 产品应用与市场反馈 - 由农业废弃物转化而来的有机肥在改良土壤、减肥增效上效果明显,深受用户青睐 [4] - 施用该有机肥生产的葡萄口感甜、香气足,有助于提升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的品质 [4] - 公司计划拓展“阳台经济”市场,开发适合家庭种植的园艺肥料 [5] 行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 桐庐县自2020年起已连续推出六轮有机肥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型 [5] - 县农业农村局为种粮大户配备打捆机、抓草机等机械55台(套),并为镇街级网点全额补助32台(套),实现秸秆机械化离田与就地还田 [5] - 全县正构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的闭环循环模式 [6]
多层次推动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11-10 13:46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领域实现绿色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切入点 通过立体化循环突破传统平面式生产困境 目前行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在"十五五"期间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1] 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建立针对性、适应性、系统性的技术支撑机制 [1] - 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 并建立模式试点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1] - 应重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增加分类分级技术培训课程和建设科教基地来强化理论与实践 推动专业人才向该领域聚集 [1] 产业链拓展与产业融合 - 需拓展延长循环农业产业链条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自身小循环 并推动各产业部门间构建大循环 [2] -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生态循环方向发展 进行精深加工 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 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2] -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 探索"互联网+生态农产品"新模式 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引导绿色消费 [2] - 加快构建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产业链 推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产业循环链接 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 政策支持与投入机制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在税收优惠、生态补偿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 -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推进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向有重点、专项专用的方向转变 [3] - 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入 形成政府导向、农业生产主体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3] - 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通过精深加工、生态种养、品牌化经营等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3]
南农晨读 | 竹海听涛
南方农村报· 2025-10-30 13:04
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振兴 - 江门开平市塘口墟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该评选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从全国169个案例中精选而出,塘口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3][6][7] -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在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以古籍、美衣、香茶三样“老物件”为引,分享广东深研农耕文化时代价值、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文化实践点亮乡村生活的经验做法 [28][29][30][31][32]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会上分享广东通过“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实践,串联乡村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 [48][49][50][51] 特色农业与产业发展 - 广东秋冬季柑橘类水果(柚、橘、橙)集中上市,从粤东山野到珠三角水乡均有种植,成为水果市场主角 [9][10][11] - 河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取得成效,包括稻田种植紫云英改良土壤、智慧茶园生态种植、循环水养鱼技术、养猪楼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等,其中养猪楼资源化系统每年额外创造超千万元收益 [35][36][37][38] - 连南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房伟艳推动瑶绣技艺发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当地瑶汉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40][42][43][44][45]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 2025年10月28日,国际农业服务贸易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良贤出席开幕式,大会旨在促进全球农业高端对话与合作 [20][21][22] 社会公益与乡风培育 - 广东网红博主林进锋在重阳节组织32位清远乡村老人夜游珠江,其因记录500多位农民故事走红网络,此次活动被视为对“百千万工程”和培育文明新乡风的实践 [13][14][15][16]
向“新”而行!河源生态循环农业创造超千万收益
南方农村报· 2025-10-29 17:02
文章核心观点 - 河源市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和生态循环农业,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绿色动能 [6][7][8] 生态种植模式创新 - 推广“稻-紫云英”轮作模式,利用航天育种的新品系“航紫1号”紫云英,其萌发率较普通品种提高7%,鲜草亩产超2000公斤 [15][16] - 紫云英翻压还田后可有效减少15%-20%的化肥使用量,并帮助东源县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5% [20][24][25] - 紫云英花海催生农业观光业态,万绿智慧农场上千亩紫云英盛开时,每周吸引观光游客超4000人 [26][27] 智慧茶园与高价值茶产业 - 紫金县普及智慧茶园,坚持生态种植,不用化肥农药,通过有机肥和生态防控手段控制虫害 [28][29][30] - 利用小绿叶蝉叮咬茶叶嫩芽制作紫金蝉茶,具有独特蜜甜和花果香气,每斤价格可达数千元,近三年产业产值增长率达28.6% [32][33][34][35][36] 循环水养殖技术 -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模式实现高密度养殖,一个35立方米的养殖桶产量与1亩鱼塘相当,单个养殖桶每次可养殖5000尾加州鲈鱼 [49][50][52][54] - 河源工厂化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5%,水产品产量达到5049吨,同比增长23.03% [59] - 河源东江河畔循环水鱼菜共生系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56][57]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东源东瑞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采用“6920楼房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约80万头,其养殖废弃物处理系统每年可额外创造1000多万元收益 [10][61][64] - 项目配套沼气提纯设施,每年可提纯天然气约1000万方;中水回用系统每年节约淡水资源约40万吨;楼顶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约2000万度;有机肥厂年产有机肥约2万吨 [66][67][68][69][71][72] - 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9%,大型规模场达100%,已创建14个国家级和35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76][77][78][79] 农业产业综合发展成效 - 2024年河源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4.53亿元,同比增长5.1% [43][44] - 规划“一核、一带、三区”农业发展布局,重点培育以生态畜禽为引领,丝苗米、油茶、茶叶为支撑的“1+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1][42]
山东新泰:种养结合盘活“生态账本”
中国经济网· 2025-10-29 14:34
公司业务转型 - 公司从传统肉鸭养殖场转型为现代化种养融合示范基地,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培育山农酥梨 [1] - 公司年出栏肉鸭最高达4000多万只,但每年产生30多万方污染物,曾是制约发展的生态包袱 [1] -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小院,将养殖污染物转化为有机肥和沼液,实现变废为宝 [2] 技术与生产模式 - 公司创新采用干湿分离与发酵技术,将鸭粪与秸秆、玉米须等混合制成高效有机肥 [1][2] - 公司将废水转化为沼液,稀释后用于灌溉,剩余干物质制成有机肥 [1] - 公司配套建成粪污无害化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厂,年生产6万吨有机肥和20多万立方米有机沼液 [2] 经济效益与产出 - 公司培育的山农酥梨特级果一个能卖到100元,口感脆甜、果渣极少 [1] - 肥料除自用外还服务周边农户,带动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区1200多亩 [2] - 粪污资源化利用每年为公司增收超过3000万元 [2] 行业生态循环模式 - 当地探索出肥料化加工、垫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农牧循环、昆虫转化五种粪污资源化模式 [2] - 推动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突破6万亩 [2] - 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5%,形成肉禽养殖至果菜粮的高效生态循环体系 [3]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宁化:“鱼鳞坑”筑起生态链 促小茶果成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13:18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油茶产业实现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产量和产值显著提升 [4] 种植技术创新 - 采用“鱼鳞坑+山边沟”种植技术,有效拦截雨水、保持水土,使茶果产量提高三成多 [1][2] - 推广“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收集杂草落叶作天然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公司基地200亩盛产期油茶林及1300多亩初产期林地,预计总产量达15万至16.5万公斤茶果,可榨约1万公斤茶油 [4] - 茶油市场价每公斤200元,公司茶油产值突破200万元 [4] - 全县油茶林面积达20.45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年产茶油2650吨,年产值约4亿元 [4] 产业扶持与发展举措 - 通过培育优质示范林3.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8.5万亩、扶持12家加工企业技改升级三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 [4] - 建成从茶果采摘到茶油精炼、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4] 品牌建设与产品认证 - “淮土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山茶油”入选“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4]
生态闭环护良田 品牌溢价富农户 “祥里大米”铺展乡村“丰”景图
镇江日报· 2025-10-19 07:28
公司运营模式 - 祥里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 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即基地培育水稻 秸秆转化有机肥 有机肥反哺基地 [1] - 公司构建合作社+品牌+农户的组织体系 整合分散农业资源 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关键环节 [2] - 公司创新采用缓控释肥技术 搭配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科学结合的减量增效方案 精准防控病虫害并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3] - 公司将秸秆统一回收至专用堆肥点 经自然腐熟转化为优质有机肥 实现取之于田 还之于田的生态闭环 [3] 公司业务规模与效益 - 珥陵富祥粮食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管理土地超2万亩 直接惠及农户5000余户 每年为农户带来增收50余万元 [2] - 2024年富祥粮食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 [4] - 通过品质跃升实现品牌溢价与市场竞争力 预计稻米单价将迎来可观增长 直接增厚村集体经营收益 [4] - 公司通过延伸加工 拓宽销售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夯实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共赢机制 [4] 产品与技术 - 公司在品种选择上精选优良食味稻米南粳46 从源头保障大米口感与品质 [3] - 秸秆资源化利用环节破解秸秆处理难题 有效改善土壤酸化问题 提升土地肥力 [3] - 公司形成一套接地气 易操作的本地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为周边乡镇提供祥里方案 [4] 行业影响与社会效益 - 公司通过常态化组织技术培训 将水稻绿色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传递给农户 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4] - 祥里村的实践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乡村智慧与力量 形成可借鉴 可推广的祥里经验 [5]
广西扶绥:科技赋能甘蔗产业走生态循环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0: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广西扶绥县甘蔗最高年入厂原料蔗达639万吨 在全国甘蔗产业中位居前列[1] - 传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约6吨 扣除成本后每亩年净利润仅约1000元 农民增收空间受限[1] - 甘蔗收购价为每吨540元[1] 创新种植模式成效 - 试点8000亩甘蔗套种模式通过土地整治+宽行窄株种植+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每亩直接增收超600元[1] - 春季套种西瓜每亩增收超1500元 使综合收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2] - 秋季套种花生/毛豆每亩增收500-800元 毛豆根系固氮特性可改良土壤[2] - 套种石参实现每亩年收益3500-3800元 土地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3倍[2] 土地流转与资本运作 - 扶绥同正投融资集团以每亩1000元价格完成8000亩农村土地流转收储[2] - 集团对流转土地实施高标准整治改造 引入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2] - 建立基于亩产量的阶梯式奖励机制 同步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管护[2] - 全县可种植甘蔗土地约150万亩 2025年计划种植110万亩 剩余40万亩可供开发[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农发行将加强政银企合作 科学配置农业资金支持乡村振兴[3] - 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并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 打造蔗糖产供销产业链[3] - 推荐把握生态碳汇及大健康风口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3] - 无人机巡田精准施肥和物联网监测蔗茎生长等科技手段已投入应用[3]
专访深农集团副总裁:扫码查产地、采摘时间 科技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痛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6:36
行业转型背景 - 国家推动"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标准化建设 解决生产端缺标准 流通端效率低 消费端信任难问题 [1][2] -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核心原则 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体系 [1][2] - 农业从重产量单一模式向重品质 重品牌 重协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1] 战略布局逻辑 - 布局围绕行业转型痛点和国家战略落点 零散种植和粗放流通无法满足高品质需求和产业增值 [2] - 选择怀集因其农业基础优势及靠近大湾区消费市场 可快速响应深港保供需求 [3] - 建设"一基地+一中心+一园区"样板 实现种植 分拣 冷链 销售全流程标准化 [3] 模式创新与差异化 - 采用稻蔬轮作模式 早造种水稻 晚造种蔬菜 符合南方农业规律且解决土地闲置 [3] - 双轮驱动战略:产业升级与民生保供共生 从土地整改到设施建设全流程标准化 [3] - 土地利用率提升50% 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 带动周边农户探索生态循环农业 [4] 科技应用成效 - 自动巡航播种机日播种80亩 效率高于传统机械 人工和种子成本降低近70% [6] - 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水稻产量 [6] - 冷链溯源系统通过数据解决行业信任缺失问题 消费者可扫码查看产地和检测报告 [6] 品牌建设与联农带农 - 品牌逻辑为先做标准再树品牌最后带农户 主品牌核心为国企品质+科技赋能+保供惠民 [7] - 怀集子品牌通过标准化赋能和品牌化突围 大米价格增长约41.67% [8] - 直接或间接提供1000个长期就业岗位 10000人次短期岗位 联农带农5000户 [8] 未来推广计划 - 5年内带动怀集周边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万亩 复制标准化体系+冷链服务+联农机制 [8] - 深化数字化应用 升级冷链集配中心运营 实现全流程数据透明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