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价格战

搜索文档
审视汽车价格战
虎嗅APP· 2025-07-03 23:02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现状 - 2022年至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爆发四轮价格战,2025年5月新一轮价格战硝烟再起,多家头部车企参与降价促销,最高补贴达5.3万元[3][9][20] - 2025年1-5月乘用车市场新车平均降价2.3万元,降幅达11.9%,参与降价车型数量从2022年95款激增至2024年227款[20][29] - 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密集干预,中汽协发文反对"内卷式"竞争,工信部明确将加大整治力度[3][20] 价格战历史溯源 - 第一轮(2023年初):特斯拉Model 3/Y最高降5万元,比亚迪秦PLUS降至9.98万元实现"油电同价",超40家车企跟进[16] - 第二轮(2024年初):特斯拉Model Y降至29.99万元,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定价7.98万元,降幅约2万元[17] - 第三轮(2025年初):23家车企加入降价,最高降幅17万元,智驾功能从增值服务变为标配[19] - 历史对照:2002年上汽通用赛欧通过10万元定价引发燃油车价格战,推动家用轿车普及[4] 行业影响与问题 - 库存压力:2025年Q1上市车企存货达4049.5亿元(比亚迪1543.7亿元居首),4月末行业库存350万辆创同期新高[25][26] - 利润压缩: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4.3%(低于工业平均6%),2025年Q1进一步降至3.9%,广汽/上汽等头部企业净利润下滑超80%[29] - 供应链冲击: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国际车企2倍),部分主机厂要求钢材降价超10%[21][35] 价格战深层原因 - 产能过剩:2020-2024年本土品牌产能利用率从65%升至84%,外资品牌从73%跌至56%,预计1000万辆冗余产能需削减[39] - 市场集中度低:2024年前五大车企市占率53.1%(美国超60%),形成"一超多强"竞争格局[40] - 竞争同质化:电动化技术趋同导致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2024年新车降价导致零售损失1776亿元[38][29] 破局路径 - 兼并重组:工信部鼓励企业整合,极氪收购领克后研发投入降30%,大众通过并购实现单车成本降15-20%[50][51] - 全球化布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新能源占30%),欧洲市场份额从2.4%提升至4.9%[52][53] - 技术创新:需从"规模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参考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革命实现成本质变[14][39] 法律与监管动态 - 法律风险:低于成本价销售可能违反《价格法》,滥用优势地位压榨供应链或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43][44] - 监管措施: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对五家外资品牌反垄断警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禁止地方差异化补贴[41][49] - 行业规范:工信部开展车辆一致性检查,严禁智能驾驶虚假宣传,规范门把手等安全设计[32][33]
汽车无序价格战,谁是受害者?
36氪· 2025-06-19 11:45
无序价格战的现状与影响 - 行业利润率跌破4%,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普遍亏损 [2] - 供应商账期均值超过170天,部分车企账期达240天 [7] - 价格战已超越传统市场竞争边界,被工信部和中汽协定性为"无序价格战" [1] 整车厂的困境 - 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降至3.9%,创近年新低 [2] - 员工加班严重,人力资源部门因裁员工作量大增 [2] - 品牌形象受损,因过度宣传辅助驾驶功能及设计缺陷导致安全事故 [3] 消费者的隐忧 - 产品品质潜在下降,长期维保成本可能增加 [4] - 经销商爆雷事件频发,导致提车困难及三包服务缺失 [5] - 工信部已开展汽车一致性监督检查,重点核查安全性能 [5] 供应商的挑战 - 车企压价频率高、幅度大,中小供应商受影响显著 [6] - 供应商被迫接受票据支付,提前兑现需支付5%-8%成本 [7] - 账期过长导致现金流脆弱,抑制创新企业投资 [8] 行业破局方向 - 主管部门鼓励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本 [9] - 部分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内 [8] - 需从"账期内卷"转向"价值共生",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9]
无序“价格战”没有赢家 多管齐下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0 06:4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信部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认为其没有赢家且将加大整治力度[1] - 2024年前4个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增长12.9%和10.8%,首次同期突破1000万辆[2] - 同期行业收入32552亿元(同比+7%),利润1326亿元(同比-5.1%),利润率降至4.1%,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2] - 无序价格战导致零部件供应商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可能降低质量要求[3] -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1.6%),增速显著低于过去10年平均6%水平[4] 竞争格局分析 - 中国市场集中度偏低:前三车企份额36.2%,前五53.1%,显著低于美国(前三44.2%)、欧洲(前三54.2%)和日本(前三70.1%)[4] - 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低水平重复降价,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创新投入[3][5] - 创新动力不足源于研发投入高风险(资金/时间成本高)和产业化周期不确定性的双重制约[5][6] 政策与行业倡议 - 中汽协提出4条倡议: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优势企业不挤压生存空间、禁止低于成本倾销、企业自查整改[7] - 工信部将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一致性抽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7] - 建议建立理性竞争机制、强化政府底线管控、完善行业协同平台[8] 专家观点 - 无序价格战影响售后服务体系,损害消费者权益和产业链安全[3] - 行业需平衡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7] - 反内卷需法律处罚与综合治理措施双管齐下[8]
一财社论:无序“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
第一财经· 2025-06-02 20:32
行业竞争现状 - 无序"价格战"成为行业"内卷式"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并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1] - 2024年5月23日某车企发起大幅降价后,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零跑汽车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分别下跌15.56%、13.2%、11.71%[1] - 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4.3%,低于整体工业企业5.4%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3] 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辆[2] - 2024年1-4月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占比达68%[2] - 当前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50%,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竞争阶段[3] 价格战负面影响 - 导致零部件采购价连年下降10%-15%,上游供应商经营恶化可能引发质量风险[6] - 压缩全产业链利润空间,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已降至3.9%[3][4] - 干扰企业创新投入,阻碍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5] 行业治理建议 - 中汽协倡议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工信部明确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1] - 主机厂应发挥链主作用,与上下游构建"有利可图"的产业生态[6] - 企业需坚持新质生产力驱动,避免低质量同质化竞争[5] 市场现状与应对 - 2024年4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9.8%,部分品牌库存系数超过2个月[4] - 激进降价属于违背市场规律的非正常手段,需坚持"稳中求进"策略[4] - 智能化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竞争下半场,行业需避免陷入"囚徒困境"[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