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秦PLUS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行业价格级别跟踪报告:2025年1-5月20万元以上销量占比降至21%
华创证券· 2025-07-27 13: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汽车消费高端占比继续下降,20万元以上汽车销量占比降至21%,同比降2.5PP;随增换购占比提升,消费者购车级别不断提升,呈现“车越来越大,但也越来越便宜”趋势;7 - 8月行业进入传统淡季,预计下半年终端市场有望继续热销,价格战风险有望下降,建议积极观察情绪消化后的板块布局机会,港股建议择机兑现 [7][9][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分价格销量及份额 - 各价格带销量占比变化:0 - 10万元1 - 5M25占比32.7%、同比升0.7PP;10 - 15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33.8%、同比升4.4PP;15 - 20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12.2%、同比降2.6PP;20 - 25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9.1%、同比升0.4PP;25 - 30万元1 - 5M25占比4.9%、同比降0.5PP;30 - 40万元1 - 5M25销量累计占比6%、同比降2.2PP;40万元以上1 - 5M2占比1.3%、同比降0.3PP [7] - 两两价格带合并销量占比变化:0 - 15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67%、同比升5.2PP;10 - 20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46%、同比升1.8PP;15 - 25万元2024年开始同比下降;20 - 30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14%、同比降0.1PP;25 - 40万元1 - 5M25累计占比11%、同比降2.7PP;30万元以上1 - 5M25累计占比7.3%、同比降2.5PP [7][8][10] 分级别销量及占比 - 0 - 20万元:A 级4 - 5M25占比下降(38% / - 6.5PP),B 级(37% / + 1.1PP)和 C 级(5.3% / + 0.1PP)占比提升;4 - 5M25在20万元以下狭义乘用车合计批发350万辆、同比升14%、环比升11%,占比77%、同比升1.2PP、环比降3.1PP [10] - 20万元以上:A 级(5.2% / - 1.0PP)和 B 级(44% / - 6.7PP)占比下降、C 级占比提升(48.9% / + 6.3PP);4 - 5M25在20万元以上合计批发103万辆、同比升6.0%、环比升34%,占比23%、同比降1.2PP、环比升3.1PP [10] 投资建议 - 整车推荐江淮汽车;建议关注理想汽车i8新车、北汽蓝谷的享界品牌投入增强、小米集团YU7交付提速;建议关注油车占比更高、进程加快的上汽集团、长城汽车 [9]
审视汽车价格战
虎嗅APP· 2025-07-03 23:02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现状 - 2022年至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爆发四轮价格战,2025年5月新一轮价格战硝烟再起,多家头部车企参与降价促销,最高补贴达5.3万元[3][9][20] - 2025年1-5月乘用车市场新车平均降价2.3万元,降幅达11.9%,参与降价车型数量从2022年95款激增至2024年227款[20][29] - 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密集干预,中汽协发文反对"内卷式"竞争,工信部明确将加大整治力度[3][20] 价格战历史溯源 - 第一轮(2023年初):特斯拉Model 3/Y最高降5万元,比亚迪秦PLUS降至9.98万元实现"油电同价",超40家车企跟进[16] - 第二轮(2024年初):特斯拉Model Y降至29.99万元,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定价7.98万元,降幅约2万元[17] - 第三轮(2025年初):23家车企加入降价,最高降幅17万元,智驾功能从增值服务变为标配[19] - 历史对照:2002年上汽通用赛欧通过10万元定价引发燃油车价格战,推动家用轿车普及[4] 行业影响与问题 - 库存压力:2025年Q1上市车企存货达4049.5亿元(比亚迪1543.7亿元居首),4月末行业库存350万辆创同期新高[25][26] - 利润压缩: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4.3%(低于工业平均6%),2025年Q1进一步降至3.9%,广汽/上汽等头部企业净利润下滑超80%[29] - 供应链冲击: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国际车企2倍),部分主机厂要求钢材降价超10%[21][35] 价格战深层原因 - 产能过剩:2020-2024年本土品牌产能利用率从65%升至84%,外资品牌从73%跌至56%,预计1000万辆冗余产能需削减[39] - 市场集中度低:2024年前五大车企市占率53.1%(美国超60%),形成"一超多强"竞争格局[40] - 竞争同质化:电动化技术趋同导致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2024年新车降价导致零售损失1776亿元[38][29] 破局路径 - 兼并重组:工信部鼓励企业整合,极氪收购领克后研发投入降30%,大众通过并购实现单车成本降15-20%[50][51] - 全球化布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新能源占30%),欧洲市场份额从2.4%提升至4.9%[52][53] - 技术创新:需从"规模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参考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革命实现成本质变[14][39] 法律与监管动态 - 法律风险:低于成本价销售可能违反《价格法》,滥用优势地位压榨供应链或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43][44] - 监管措施: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对五家外资品牌反垄断警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禁止地方差异化补贴[41][49] - 行业规范:工信部开展车辆一致性检查,严禁智能驾驶虚假宣传,规范门把手等安全设计[32][33]
小城车市洞察报告(2025版)
易车研究院· 2025-05-23 12: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快速崛起,市占率提升,其崛起受政府补贴政策刺激,但可持续性取决于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与改善 [79] - 过去大城经济资本化吸引小镇青年致小城车市衰退,疫情后资本下沉和“告老还乡”现象使青年回流、老人返乡,在小城车市已初步验证 [79] - 小城车市主力是中年用户,车企应兼顾男女用户,布局下一个消费周期 [58] - 2023 - 2024年中年主导的小城车市培育新爆款产品,颠覆传统格局,2024年比亚迪成最大受益者,2025年吉利汽车挑战其地位 [64][70] - 车企应兼顾“高端化战略”与“经济型战略”,构建新均衡战略体系,实现大城与小城两手抓 [7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城车市发展历程 - 2007 - 2017年小城车市蓬勃发展,终端销量由不足200万辆逼近1200万辆,市占率由不足40%逼近50% [6] - 2018年起小城车市由盛转衰,终端销量跌破1000万辆甚至850万辆,市占率回落至40%出头 [6] - 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强势崛起,终端销量逼近1000万辆,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反弹至44.66% [6] 小城车市崛起的直接原因 - 2022 - 2025年各级政府密集出台短期补贴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新能源补贴等,刺激小城车市消费 [14] 小城车市崛起的长期因素 - 资本下沉:疫情后电商、旅游等赛道资本响应共同富裕政策下沉,吸引青年回乡 [33] - 告老还乡:60后、70后退休回乡,带来资本、技术和经验,助力小城发展 [42] 小城车市消费群体特征 - 老年:2022年起小城车市老年占比加速上升,2024年逼近10%,但市场规模仍需长期发育 [51] - 青年:青年占比2024年企稳在30%左右,外流与回乡并存,长期增长根基不牢固 [51] - 中年:2020年小城中年车市终端销量超越青年,2024年逼近500万辆,高出青年车市一倍,男女比例大体六四开 [58] 小城车市产品特征变化 - 经济中庸型产品市占率下降,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等市场份额上升 [66] - 2024年小城车市车型终端销量TOP20排行榜中,14款为2020年及之后上市,满足中年用户新消费诉求 [66] - 2024年比亚迪在小城车市TOP20车型中占7款,2025年日产N7、星耀8等激化竞争 [66] 车企在小城车市的表现 - 多数品牌市占率萎缩,仅比亚迪、吉利等少数品牌受益 [70] - 2023年比亚迪小城车市市占率超越大众,2024年进一步提升,2025年一季度吉利逼近大众并使比亚迪市占率下降 [70] 车企战略建议 - 主流车企应构建“高端化战略”与“经济型战略”的新均衡战略体系,实现大城与小城两手抓 [79]
比亚迪行情:补贴拉满秦L DM-i只要5万多,海鸥降价9千硬刚竞品
车fans· 2025-05-22 08:29
比亚迪价格行情分析 核心观点 - 比亚迪全系车型切换至智驾版并加大优惠力度,叠加厂家置换补贴翻倍,落地价极具竞争力 [1] - 插混领域比亚迪成本与规模优势断层领先,秦L DM-i技术平台显著优于同行及自家早期产品 [6] - 智驾功能核心价值在于安全冗余而非单纯便利性,当前厂商宣传存在偏差 [6] 车型价格与优惠详情 秦L系列 - 智驾版全系终端现金优惠1万元,领先版指导价9.98万,分期+置换后落地价低至5.9万 [3] - 满油满电续航1500km,综合油耗2.4L,性价比突出 [4] - 80km超越版为家充首选,秦L产品力优于姊妹车海豹06(后者优先外观设计) [7][41] 秦PLUS系列 - EV 510KM领先版优惠1.1万至10.88万,DM 55KM领先版优惠0.8万至7.18万,分期/置换可再减1.7万-2.5万 [10] 元UP/元PLUS - 元UP终端优惠0.9万-1万,补贴后落地价可低于7万 [11] - 元PLUS智驾版定价低于上一代,430KM超越版优惠0.8万至11.48万 [14] 宋PRO/宋L - 宋PRO DM 75KM领先版优惠0.8万至9.48万,分期+置换后最低7.53万 [17] - 宋L DM-i智驾版终端降价2万,成本控制能力凸显 [20] 汉/唐系列 - 汉DM智驾版优惠1.2万-1.5万,汉L EV优惠0.5万 [22] - 唐DM-i终端优惠1.3万-1.5万,唐L系列优惠0.3万-0.5万 [25] 海鸥/海豚 - 老款海鸥优惠0.6万-0.9万,智驾版优惠0.2万 [30] - 海豚智驾版优惠1万-1.1万,自由版落地价9.48万 [32] 海豹06/宋PLUS - 海豹06 DM 80KM豪华版优惠1万至8.98万,与秦L相比更侧重外观设计 [41] - 宋PLUS DM智驾版终端优惠1.8万,预计月底达2万 [39] 行业竞争与产品策略 - 10万级纯电SUV市场竞争激烈,元PLUS面临银河E5/深蓝S05等竞品挑战 [14] - 插混领域比亚迪定价灵活性高,宋L DM-i短期内大幅降价反映成本优势 [20] - 智驾方案实际价值应聚焦安全冗余(如AEB、车道保持),而非过度宣传体验提升 [6]
比亚迪汉二手车怎么买最划算?瓜子大数据解读热门车型,海量车源一站选齐
凤凰网财经· 2025-04-10 21:55
比亚迪汉L上市及老款汉市场表现 - 比亚迪汉L于2025年4月9日上市,定位高阶市场,引发关注 [1] - 老款汉系列凭借"C级车空间+B级车价格"的性价比优势,新车起售价降至15万元,二手车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 [1] 二手车保值率分析 - 比亚迪汉首年保值率76%,三年保值率56%,远超燃油车(三年52%)和新能源车平均水平(三年43%)[4][5] - 保值表现优于比亚迪秦PLUS(三年53%),被称为"新能源理财神器"[5] 当前二手市场价格趋势 - 汉L上市导致老款汉价格松动,2025年二手汉整体均价较年初下降6.5%[6][7] - 各年款降价幅度:2021款降幅最大(8.89%),2020款降幅最小(5.12%)[7] 动力版本选择建议 - 插混车型均价更低(如2020款DM均价10.31万),纯电车型使用成本更优(如2020款EV均价11.5万)[9][10] - 城市短途通勤推荐EV,跨城出行推荐DM版本 [10] 预算与车型匹配指南 - 10-12万预算可选2020款(如DM四驱性能版10.18万,EV超长续航版11.14万)[12][13] - 12-14万预算推荐2022款(如DM-i 121KM尊贵型12.44万,EV创世版13万)[12][13] - 14-16万预算可考虑2024-2025款准新车(如EV荣耀版16.73万,DM-i智驾版15.28万)[12][13] 车源筛选策略 - 车龄对价格影响系数0.86,高于里程系数0.72,建议优先选择"车龄稍长+低里程"车源 [14][16] - 广东车源占比18.52%且均价最低(12.46万),江浙地区均价12.45-12.88万 [17][18] 平台保障体系 - 瓜子二手车提供200项检测、3天无理由退款及重大事故终身全额退政策 [18]
日产汽车,先崩了
商业洞察· 2024-11-13 17:54
日本三大车企财报表现 - 丰田销售收入23.28万亿日元(同比+5.9%),经营利润2.46万亿日元(同比-3.7%),净利润1.9万亿日元(同比-26.4%)[4] - 本田销售净额5.39万亿日元,经营利润2579亿日元,净利润1000亿日元,均低于市场预期[5] - 日产销售净额2.99万亿日元(同比-5.08%),经营利润319.1亿日元(同比-84.67%),净亏损93.4亿日元[5][7] 日产汽车降本增效措施 - 削减20%全球产能,裁员9000人,高管自愿降薪50%[8] - 2024财年经营利润预期从6000亿日元两度下调至1500亿日元[8][9] - 4-9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中国区1-10月销量55.8万台(同比-9.98%),10月单月销量57323台(同比-16.52%)[11][13][14] 轩逸车型的市场表现与风险 - 轩逸占日产中国区销量55.7%(10月31942台/总57323台),累计在华销量500万辆[16][21] - 轩逸通过降价策略维持销量(入门价从12万降至7万),但导致利润下滑[26][27] - 2023年1-9月紧凑型轿车销量榜首被比亚迪秦PLUS(362721辆)取代,轩逸退居第二(240204辆)[30][31] 日系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困境 - 日产计划2026年前在华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含5款日产品牌)[32] - 丰田在华销量同比-13.7%,本田同比-31%,日产纯电车型ARIYA上半年销量不足1700辆[35][36][38] - 本田新能源工厂10月投产,丰田依赖铃木印度代工生产电动SUV[39][4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29] - 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举棋不定,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38][41]
比亚迪月销 50 万辆,印证了丰田模式的正确性
晚点LatePost· 2024-11-01 20:46
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竞争策略 - 比亚迪三季度收入首次超过特斯拉,汽车收入估算为1508亿元 [5][6][8] - 比亚迪采用车海战术和性价比策略,三季度推出近10款新车,覆盖30万元高端车到7万元微型车 [6] - 特斯拉采取相对保守策略,被描述为"躺平" [6] 比亚迪的销售表现 - 三季度销量达113.5万辆,环比增15%,同比增37.7% [8] - 最畅销车型为海鸥(6.98万起)、秦PLUS(7.98万起)和宋PLUS新能源(13.58万起),合计销量占比超35% [6] - 10月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50.3万),年内累计销量超325万,提前两个月超去年全年 [6] 比亚迪的成本与技术策略 - 营业利润达144亿元创新高,利润率7.17%为次新高 [6] - 采用"双车战略"实现平台化生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8] - 发布e平台3.0 Evo和第五代DM技术,重点降低油耗和用车成本 [8] 比亚迪与丰田模式的比较 - 比亚迪学习丰田"成本+效率"模式,在新能源车领域延续成功 [7][9] - 两家公司都采用垂直整合,但比亚迪通过弗迪系公司实现更深度的整合 [10] - 都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比亚迪从模仿花冠到形成自主设计语言 [10] 比亚迪的市场竞争 - 面临吉利等对手的激烈竞争,如银河E8比汉便宜2万元 [12] - 在中高端市场尝试复制大众市场策略,如腾势D9定价为埃尔法一半 [12] - 加速智能化布局,智驾成为公司最重视领域 [12] 比亚迪的长期目标 - 计划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企业,新能源车领域已无悬念 [9] - 产品线覆盖7万到109.8万元全价格区间,接受各类竞争对手挑战 [12] - 正在加速自研智驾方案,预计年内实现高速导航辅助功能 [13]
比亚迪,开始反击华为了!
商业洞察· 2024-10-28 16:36
华为问界M9市场表现 - 问界M9连续6个月位居中国50万以上豪车销量榜首[4] - 华为余承东表示公司更擅长打造高价值产品而非参与价格战[5] 比亚迪市场定位与策略 - 比亚迪在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占据统治地位 2024年1-9月累计销量达2466607辆 9月单月销量386749辆同比增长50.1%[19] - 通过全产业链优势实现成本控制 10-15万价位车型如秦L/宋PLUS等单月销量可破3万辆[17] - 2023年研发投入达400亿元 比特斯拉高43% 智能化技术加速追赶[26] 行业竞争格局 - 比亚迪同时布局中低端和豪华市场 日系车在华份额已跌破10%[21] - 华为依靠智能化技术(智驾/座舱等)在豪车市场建立优势 但未涉足中低端领域[22][26] - 比亚迪销量规模带来数据积累优势 可能快速缩小与华为的技术差距[26] 价格战影响分析 - 余承东批评价格战导致车企亏损(如哪吒汽车)和行业恶性竞争[11] - 比亚迪"电比油低"策略将中低端新能源车价格压至8万以下 但凭借产业链优势保持盈利[12][14] 品牌力对比 - 华为品牌号召力强于比亚迪 部分消费者因品牌因素选择问界M9[27] - 比亚迪产品线覆盖轿车/SUV/MPV等多品类 市场策略更具灵活性[19][29]
比亚迪调整竞争策略,冲出包围圈
晚点LatePost· 2024-06-01 17:08
比亚迪市场份额与竞争策略 - 2024年头两个月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35%下滑至30 9% 同比下降4 1个百分点 [5] - 公司通过降价策略在1个月内推出12款荣耀版车型 最高降价4万元 将月销量拉回30万辆水平 [5] - 2024年前两个月销量分别为20 1万和12 2万辆 8万-25万元市场仍是主力但面临竞品围攻 [5] 第五代DM技术核心参数 - NEDC工况下亏电油耗2 9升/百公里 搭配65升油箱实现综合续航2100公里 国产混动最高 [6] - 发动机热效率从43 04%提升至46 06% EHS电混系统功率密度提升70 28% [11] - 技术应用于秦L DM-i和海豹06 DM-i 起售价下探至9 98万元 [7] 技术迭代与市场影响 - 第四代DM技术(2021年)使插混车型销量从2020年4 8万辆增长至2023年143 8万辆 市场份额51% [8][18] - 第五代技术通过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20% 释放空间增大油箱容量 [12] - 2021-2024年插混车型累计销售316万辆 占16年总销量360万辆的88% [8] 价格战与行业格局 - 2024年4月43家车企128个车型降价 次数超2023全年 [15] - 秦PLUS荣耀版降价至7 98万元后 轩逸/朗逸终端价跌破9万元 3月比亚迪份额止跌回升 [16] - 公司将2024年销量目标从400万辆下调至360万辆 一季度插混份额从51%降至36% [18] 产品策略与竞品对比 - 秦L DM-i车身尺寸(4830mm)和轴距(2790mm)达中型车标准 配置多连杆悬架/IPB制动系统 [22] - 同价位竞品轩逸入门版无辅助操控配置 朗逸全系非独立悬架 银河L6定价高于秦L [23] - 欧洲市场计划2025年推出2万欧元车型 2030年目标成为欧洲最大电动车商 [24] 行业竞争环境 - 吉利银河E8对标汉EV并便宜2万元 长城/吉利等混动技术已缩小与比亚迪代际差距 [19][13] - 行业进入新周期:产品库存上升但需求过峰 乘用车销量连续两月环比下滑 [18] - 公司策略从"颠覆燃油车"转向定义行业规则 竞争对手扩展至所有分食份额的车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