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显示
搜索文档
我国OLED屏全球市占率达到52%!AI与柔性显示加速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8:37
行业战略定位与市场成就 - 显示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1] - 2024年中国AMOLED显示器件(含柔性和刚性面板)出货面积接近880万平方米,全球市场占比首次超过海外竞争对手,达到52% [1] - 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总投资额达157.4亿元的13个新型显示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覆盖显示产业链各环节 [1] 产业链核心设备突破 - 科迪华发布G8.6 OLED量产级多应用喷墨薄膜沉积平台,在打印精度和生产效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持从高精度图形化到像素沉积的全工艺链 [2] - 联得装备发布G8.6 OLED大片贴合设备,首次实现国产设备在EAC段贴合保护工艺的突破,有效防止OLED面板制程损伤 [2][3] - 联得装备发布EHD点胶设备,采用电流体动力技术,具备10微米级超窄线宽和优异的异型填充能力,首次实现该技术在国内的量产应用 [2][3] 人工智能与显示技术融合 - 柔性AMOLED显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可将AI的语音交互、环境感知能力以可视化、可触摸的形式呈现,成为AI赋能智慧家居的重要载体 [1][5] - 京东方发布蓝鲸显示大模型,具备全模态、多场景、高精度、强推理特征,在工作、家居、文娱等场景亮相多款领先AI应用 [4][5] - 维信诺展示的系列显示技术为AI交互提供硬件支撑,包括260Hz超高刷新率屏幕以消除视觉拖影,以及全球首款低反射COE柔性AMOLED技术等低功耗解决方案 [6] 企业创新产品与应用 - 维信诺展示柔性AMOLED智能生态管家可视觉化管控全屋设备,柔性AMOLED智能电子书、便携医疗箱和搭载柔性屏的智能音箱等创新产品 [5] - 京东方在工作场景推出AI一体机与AI算力主机,打造高效决策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AI一体机融合多模态AI交互与大模型技术 [5] - 维信诺通过极窄边框和柔性技术提升屏占比,让设备形态能随AI场景需求灵活变化 [6]
我国OLED屏全球市占率达到52% AI与柔性显示加速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24
行业战略定位与大会成果 - 显示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1] - 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 主题为“显示无处不在 AI点靓视界” [1] - 开幕式上集中签约13个新型显示产业合作项目 总投资额达157.4亿元人民币 覆盖显示产业链各环节 [1] - 大会首发数款国产高端显示装备并展示多个创新成果 [1] 产业规模与技术地位 - 2024年中国AMOLED显示器件(含柔性和刚性面板)出货面积接近880万平方米 [1] - 2024年中国AMOLED全球市场占比首次超过海外竞争对手 达到52% [1]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彻底摆脱技术追赶的被动状态 开创技术引领新局面 [2] 核心设备国产化突破 - 科迪华发布G8.6 OLED量产级多应用喷墨薄膜沉积平台 在打印精度和生产效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满足大规模量产需求 [2] - 科迪华平台创新打印头组合模块支持从高精度图形化到像素沉积的全工艺链 为OLED产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2] - 联得装备发布G8.6 OLED大片贴合设备 首次实现国产设备在EAC段贴合保护工艺的突破 有效防止OLED面板制程损伤并为面板良率提供关键保障 [2][3] - 联得装备发布EHD点胶设备 采用电流体动力技术 具备10微米级超窄线宽和优异异型填充能力 首次实现该技术在国内的量产应用 [2][3] AI与显示的融合应用 - 柔性显示正成为AI赋能智慧家居的重要载体 柔性AMOLED显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可将AI的语音交互、环境感知能力以可视化、可触摸形式呈现 [1] - 京东方发布蓝鲸显示大模型 具备全模态、多场景、高精度、强推理特征 依托高质量数据集和高性能智算平台构建 [4] - 京东方AI办公室通过AI一体机与AI算力主机联动 打造高效决策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 AI一体机融合多模态AI交互与大模型技术 AI算力主机适配多类AI模型并支持私有化部署 [5] 显示技术对AI体验的支撑 - 维信诺展示系列显示技术为AI交互提供关键硬件支撑 260Hz超高刷新率屏幕能无延迟呈现AI生成的动态效果并消除视觉拖影 [6] - 为满足AI智能终端对续航的高要求 维信诺推出全球首款低反射COE柔性AMOLED技术、智能分区多频技术、LTPS 20Hz手机低刷解决方案等低功耗技术 [6] - 极窄边框和柔性技术提升屏占比 并使设备形态能随AI场景需求灵活变化 [6] - 维信诺展出的柔性AMOLED智能生态管家可视觉化管控全屋设备 柔性AMOLED智能电子书化身“会思考的卷轴” 便携医疗箱搭载柔性屏实时显示体征数据并在AI加持下连接远程医疗 [5]
我国OLED屏全球市占率达到52%AI与柔性显示加速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11
行业战略地位与市场成就 - 显示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1] - 2024年中国AMOLED显示器件(包括柔性和刚性面板)出货面积接近880万平方米,全球市场占比首次超过海外竞争对手,达到52%[1]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引领的转变[1] 产业投资与合作项目 - 在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总投资额达157.4亿元人民币的13个新型显示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覆盖显示产业链各环节[1] 核心设备与技术突破 - 科迪华发布G8.6 OLED量产级多应用喷墨薄膜沉积平台,在打印精度和生产效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持从高精度图形化到像素沉积的全工艺链[2] - 联得装备发布G8.6 OLED大片贴合设备,首次实现国产设备在EAC段贴合保护工艺的突破,有效防止OLED面板在制程中的损伤[2] - 联得装备的EHD点胶设备采用电流体动力技术,具备10微米级超窄线宽和优异的异型填充能力,首次实现该技术在国内的量产应用[2] - 三项国产高端显示装备的发布表明中国显示产业链掌控能力提升,产业制造装备迈向高端化新阶段[2] 人工智能与显示技术融合 - 柔性AMOLED显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可将AI的语音交互、环境感知能力以可视化、可触摸的形式呈现,成为AI赋能智慧家居的重要载体[1] - 京东方推出蓝鲸显示大模型,具备全模态、多场景、高精度、强推理特征,在工作、家居、文娱等场景展示多款AI应用[4] - 维信诺展示的柔性AMOLED智能生态管家可视觉化管控全屋设备,其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核心,具备360度全景可视化特性[4] 创新显示技术产品 - 维信诺推出260Hz超高刷新率屏幕以无延迟呈现AI生成的动态效果,并推出全球首款低反射COE柔性AMOLED技术等低功耗解决方案[5] - 极窄边框和柔性技术不仅提升屏占比,更让设备形态能随AI场景需求灵活变化[5] - 大会发布了“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创新成果:十大创新产品、十大创新技术(应用)”,覆盖产业链各关键环节[3]
全球市场显示面板电子玻璃市场份额预测
搜狐财经· 2025-10-28 17:11
行业概述与核心地位 - 显示面板电子玻璃是电子、微电子及光电子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包括玻璃基板和盖板玻璃两大应用类型 [1] - 其凭借优异的光学透过率、低热膨胀性及高抗压强度,满足高端显示设备对精度与耐用性的严苛要求 [1] - OLED、MicroLED及触控显示技术的持续迭代,推动市场对电子玻璃性能参数与尺寸规格要求不断提升,巩固了其在现代显示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1] 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 预计到2031年,全球显示面板电子玻璃市场规模将突破205.27亿美元 [1] - 2024-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稳定维持在4.7% [1] - 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兴显示技术商业化进程的加速 [1]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显示面板电子玻璃行业呈现高度集中特点,由康宁、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德国肖特等国际巨头主导 [5] - 2024年全球前三大厂商合计占据约84.6%的市场份额 [5] -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规模化生产能力及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较高的行业竞争壁垒 [5] 产业链上游分析 - 上游原材料环节聚焦高纯度、高性能材料供应,核心品类包括高硅含量浮法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等 [6] - 原材料纯度如金属杂质含量需低于1ppm,其成分均匀性及涂层一致性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光学性能与机械强度 [6] - 上游原材料供应集中,其价格波动是影响下游生产成本的重要变量 [6] 产业链中游制造 - 中游制造与深加工环节是产业链核心枢纽,涉及玻璃熔制、化学强化、精密切割等关键工艺 [6] - 该环节对生产设备精度要求极高,如温控误差需控制在±1℃ [6] - 全球主要中游企业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 [6] 下游应用与产品结构 - 下游应用覆盖显示面板制造商、智能手机品牌厂商、系统集成商及汽车显示终端生产商 [7] - 玻璃基板占整体市场份额的60%以上,是最核心的应用品类;盖板玻璃占比约30% [7] - 下游需求受终端产品销量、技术迭代速度及消费电子市场周期直接影响 [7] 政策环境与行业挑战 - 全球多国将显示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行业发展 [7] - 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生产工艺复杂度高、设备投资成本大等挑战,单条高端生产线投资超10亿元 [8] - 较高的技术门槛与资金门槛,决定了新进入者需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行业发展机会集中在高端显示技术普及与应用场景拓展两大方向 [8] - OLED、柔性显示、MicroLED等技术的商业化加速,将持续推动对高性能电子玻璃的需求增长 [8] - 车载显示、工业控制显示及智能家居显示等新兴应用场景,为行业带来了增量市场空间 [8]
维信诺拟与昆山唯信签投资合作协议 构建高配柔性AMOLED技术开发平台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21:07
项目投资协议 - 维信诺与昆山唯信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共同投资建设昆山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项目 投资总额50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公司苏州国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 维信诺及指定主体出资10.02亿元持股50.1% 昆山唯信及指定主体出资9.98亿元持股49.9% [1] - 项目开展新型显示及泛半导体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涵盖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 [1] 技术发展方向 - 项目定位国内领先高配柔性AMOLED技术开发平台 开展前沿显示技术开发和泛半导体成果转化 [2] - 技术开发涵盖材料与装备国产化验证、底层关键技术研发 XR及X-ray产品交付 钙钛矿和玻璃载板等泛半导体业务 [2] - AMOLED技术正向中大尺寸和XR微显示领域渗透 显示工艺技术可在泛半导体领域拓展复用 [2] 战略意义 - 合作推动AMOLED在消费电子、车载显示、虚拟现实和医疗探测等场景加速渗透 [2] - 项目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链与泛半导体技术研究成果孵化 培育未来增长点 [2] - 项目基于2025年4月与昆山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的合作协议 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 [3] 资金运作 - 公司联合工银资本和新兴基金设立8.18亿元股权投资基金 通过债转股投资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3] - 维信诺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2.04亿元 占比24.94% 有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实现资产增值 [3]
研判2025!中国柔性显示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市场现状分析:受益于产能扩张、成本下降,柔性显示发展迅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0 09:16
柔性显示行业概述 - 柔性显示器件由柔软材料制成,具有低能耗、超轻薄、不易破碎且形状可变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显示器"必须是平面且刚性"的限制 [1] - 柔性显示基本形态包括可弯曲、可折叠、可卷绕和可拉伸四种,其中可弯曲和可折叠已在消费电子领域大规模应用 [2] - 柔性显示技术包括OLED、e-Paper、LCD、QLED、Micro-LED、PeLED等,其中柔性OLED是目前主流技术 [4] 柔性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 柔性OLED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源,具有高对比度、广视角、快速响应和极薄柔性特点,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设备 [6] - 柔性LCD采用柔性基板和液晶材料,在可弯曲电子阅读器、可折叠电视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6] - 电子纸技术具有柔性和轻薄特性,接近传统纸质媒介,但面临彩色化、刷新速度等问题 [6] 柔性显示产业链 - 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柔性显示器生产制造及下游应用领域 [7] -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衬底材料、OLED材料、聚酰亚胺膜、封装材料等 [7] - 柔性衬底材料主要有超薄玻璃、塑料、金属箔片三种,是研究柔性显示的基础 [7] 聚酰亚胺(PI)行业发展 - 中国PI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达175.5亿元,同比增长超10% [9] - 中国PI行业发展迅速,主要受益于需求拉动和技术突破两方面因素 [9] - 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加入PI研发生产,加快了国产替代进程 [9] 柔性显示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柔性显示行业发展,如推动AMOLED、Micro-LED等扩大应用 [11] - 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柔性显示产业发展,如安徽省加快柔性面板量产技术研发 [13] - 政策支持领域包括新型显示、光电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重点突破Micr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 [14] 柔性显示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柔性显示技术市场规模为232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超1730亿美元 [17] - 亚太地区是主要驱动力,占据全球市场份额65%以上,中国、韩国和日本是主要贡献者 [17] - 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的柔性显示技术渗透率将逐步提升 [17] 智能手机领域应用 - 智能手机是柔性显示重要应用领域,柔性AMOLED市场份额从2022年28%上升至2024年40% [19] - 2024年全球柔性OLED出货量约6.17亿片,同比增长21.5% [21] - 中高端机型需求增加及国内产能释放推动中端手机屏幕向柔性AMOLED升级 [21] 行业竞争格局 - 韩国三星是全球柔性OLED显示器先驱型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3] - 京东方是中国柔性OLED产业最大生产商,2017年打破国际垄断局面 [23] - 国内企业如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华星光电实现技术突破,逐步打破三星一家独大局面 [23]